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下侧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其年代可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60年代 B.公元2世纪70年代
C.公元3世纪60年代 D.公元3世纪70年代
3.爷爷给小历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小历认为不对,因为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个人是( )
A.苻坚 B.司马炎 C.司马睿 D.王导
4.西汉初年,国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导致地方势大,威胁中央,最终爆发七国之乱。无独有偶,西晋也曾因相似原因出现了祸乱。这个“祸乱”指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楚汉之争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5.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司马懿控制了魏国 B.曹魏灭蜀
C.司马爽改国号为晋 D.西晋灭吴
6.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7.西晋末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据此可知,河西地区儒学昌盛的原因是( )
A.政局相对稳定 B.地方政府支持
C.儒学大家的倡导 D.民族交融的推动
8.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 )
A.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
C.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 D.生活丰富多彩
9.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强调( )
A.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B.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
10.《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地区“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 )
A.丝绸之路开通 B.北方人民南迁 C.经济重心南移 D.重文轻武政策
11.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 )
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
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
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12.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据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13.走进历史,探究问题。
【图示“显”历史】
【材料“阅”历史】
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
材料二:自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迁徙,各民族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又迁往江南,使江南得到开发。
(1)请将图示中A和B处填写上正确的时间,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政权建立后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2)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西晋统治者对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了怎样的统治?导致了什么后果?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建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1)材料一中晋武帝采取的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后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西晋统一全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符合题意;选项ABC没有整体反映材料的信息,排除。故答案为D。
2.答案:C
解析:公元纪年中,百位数字加1为世纪数,十位数表示年代。266年,百位数字是2,加1为3世纪,66年属于60年代。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尽归司马懿。”“小历认为不对,因为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是另一个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故“另一个人”是指司马炎,B项正确;苻坚是前秦时期的人物,与“最终完成三国统一”不符,排除A项;司马睿建立东晋,发生在“完成三国统一”之后,排除C项;王导是东晋时期的人物,与“最终完成三国统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西晋也曾因相似原因出现了祸乱”和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因分封诸侯王引发的内乱,符合题干描述,C项正确;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西晋无关,排除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末汉初,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与西晋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与题干描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西晋统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故D正确,ABC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发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排除A项;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与八王之乱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D。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轨作为凉州刺史,在河西走廊地区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因此,河西地区儒学昌盛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有直接关系,B项正确;西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等事件接连发生,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河西地区儒学昌盛并未提及儒学大家的倡导,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河西地区儒学昌盛,并未提及民族交融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胡汉相互学习农业和畜牧经验,胡汉合舞成风,反映民族大交融,A选项只强调经济交往不全面,C、D与材料主旨不符,B正确。
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正是这种气魄和中原儒家传统文化交融,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文明在交融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有利于民族交融,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A项正确。B.材料强调北方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是强调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排除B。C.材料反映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更强调北方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排除C。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和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大量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和文化,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与材料中描述的南方繁荣景象有直接关联,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开始,排除C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对河西地区的影响。A.材料中没有体现农耕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故A错误;B.材料中没有体现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故B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故C错误;D.根据材料“《少数民族男子在农耕》、《着长裙的汉族女子为丈夫送行》”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男子在农耕,汉族女子为丈夫送行,这说明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故D正确。
12.答案:B
解析:B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均为民族交融的方式,故B项正确。
13.答案:(1)A.266年;B.280年。西晋灭掉吴国。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2)八王之乱。晋惠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解析:(1)填图: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故A:266年;B:280年。
标志:根据以上所述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
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因此,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事件:由材料一信息“八王混战”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皇帝:结合以上所述可知,八王之乱时在位的皇帝是晋惠帝。
后果:根据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和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历时16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统治:根据材料二信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迁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后果: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14.答案:(1)被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纷纷南迁。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可知,晋武帝采取的这种做法造成被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这种做法造成了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的不利局面。
(2)根据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八王之乱;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分封制下诸侯王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人们流离失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