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素材)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峰,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 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 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 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 一片肃杀、凄寒。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停止。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教材母题:
1. (教材习题)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 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 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 转缓,文气相贯。(2)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 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 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个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2. (教材习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 特征。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二、知识要点:
通假字: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词: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己。)
②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④空谷传响(形容词用作名词,回声。)
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
沿溯阻绝(隔断)
绝峨多生怪柏极(高)
哀转久绝(停止)
重点内容:
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广度与高度,写出三峡的雄伟气 象 ;
第二段:先写夏天水势大,再写水流急;
第三段:写春冬两季沉静优美的风光;
第四段:突出秋天的凄凉萧索。
写作特色:
①正面描写三峡的景色,写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②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三峡山高、流急、水清的特点。
③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写山,抓住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④引用当地渔歌的好处: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狭窄的特点,另一方面,渲染了三峡秋 天凄凉萧瑟的气氛。
主旨(写作意图)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写出了祖国山河雄伟秀丽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阅读启示:
①面对三峡水流湍急、地势落差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化险为夷,变恶水为宝库。
②神奇壮丽的三峡是属于人民、属于自然的,我们应该爱护她,保护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教材母题:
1. (教材习题)《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所写景物特征: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2)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 (教师用书链接)本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
①作者于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
②作者所描绘的或许是永嘉的山水,而谢灵运写有不少歌咏永嘉山水的诗歌。欣赏对象相同,都能领悟山水之奇,作者将谢灵运引以为知音,也是很自然的事。
3. (教师用书链接)分析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①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②“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 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知识要点:
古今异义词:
①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小时,时间。)
②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一词多义:
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古代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重点内容:
(1)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2)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疏宕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颇有韵致。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五、思想情感:
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六、阅读启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其实分不开,不能单看山而忘水,也不能只谈水而忘山。山刚、水柔,才构成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让我们也做一个爱山、爱水、爱生活的人吧。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材母题:
1.(教材习题)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 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2. (教师用书链接)品析文中“遂”“亦”“但”三字的妙处。
①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几乎不假思索,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就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②“亦”字饱含丰富感情,可以理解为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有睡!看来他不愧是我的知音,也打算赏月,甚至正等着我来找他赏月;也可以理解为 意料之中:怀民也没有睡,他当然不会睡,这样的月色,他和我都不会睡的。两种理解都 表现了二人的知音关系。③“但”将“闲人”引出。两个“何”,点明眼前之景其实寻常,“但”字转折,表明观景的“闲人”并不寻常,在两个“何”的映衬下,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3. (教师用书链接)分析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其中。①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②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 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③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谓“闲人”,则所有意 味尽含其中。
知识要点:
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关联词,表转折。)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耳朵。)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一词多义:
入:
月 色 入 户 ( 照 进 )
匈奴大入边(侵入)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进入)
欲:
夕 日 欲 颓 ( 将 要 )
解 衣 欲 睡 ( 想 要 )
与: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一起)
与念无与为乐者(跟,和,同)
与朱元思书(给,给予)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交 往 )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
撒 盐 空 中 差 可 拟 ( 天 空 )
空 谷 传 响 ( 空 旷 )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交互)
重点内容:
(1)开头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同游之人。
(2)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层层设喻,将月色比为透明之水,将竹柏影比做水中藻荇,对月色的描述空灵澄澈。
(3)文中的“闲人”一词包含着各种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遣怀的达观。
四、写作特色:
①叙事和抒情、写景有机地结合,情景交融。
②运用比喻写景。
五、思想感情: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本文通过记述夜晚在承天寺无眠 约人同游的经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六、阅读启示:
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曲折,但只要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就能化忧郁为释然,以平和之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 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 (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 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 飞奔的马。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而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持续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一、教材母题:
1. (教材习题)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 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2. (教材习题)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①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是作者见到美景时的自然 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②这种感想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作者归隐林泉、享 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二、知识要点:
通假字:
①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②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古今异义词:
①一百许里(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②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③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
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③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负势竞上(动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⑤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⑥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⑦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⑧横柯上蔽(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沿溯阻绝(隔断)
哀转久绝(停止)
直:
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地)
中通外直(笔直)
若:
猛浪若奔(像)
若屈伸呼吸(你)
未若柳絮因风起(如,好像)
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悲守穷庐(穷苦潦倒)
三、重点内容:
(1)本文的主旨及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出富春江的山全貌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陶醉 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4)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中对山势进行描写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的山奇异多姿、高峻的特点,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
(6)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追求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特色: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夸张、比喻手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急猛的特点。
③动静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五、思想情感:
本文通过写旅途江上的所见与从流飘荡的切身感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和意欲归隐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社会功名利禄的鄙视。
六、阅读启示:
大自然是无限美妙的,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大开眼界,也可以得到审美 愉悦,给人增添青春和活力。我们也可以向大自然倾诉心声,寄托我们的思想感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 子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 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可是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一、教材母题:
(教材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夏桀、商汤的故事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君主,他不思进取,只知道极尽享乐之能事,骄奢自恣,亲奸佞,远贤臣,对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如有不从,就滥施征伐,就这样,夏桀渐渐失尽人心,众叛亲离。反观商汤,他是个既有才干又有德行的首领,他重用贤才,施行仁政,注重“以宽治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灭夏建商。
二、知识要点:
通假字: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③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
⑥兵革之利(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4、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时:
天时不如地利(气候,时令)
四时俱备(季节)
元 方 时 年 七 岁 ( 当 时 )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 一定)
汝 心 之 固 ( 顽 固 )
至:
寡 助 之 至 ( 极 点 )
天 子 且 至 ( 到 )
城:
三 里 之 城 ( 内 城 )
城 非 不 高 也 ( 城 墙 )
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
吾 与 汝 毕 力 平 险(险 峻 的 大 山 )
三、重点内容:
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五至八句: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四、写作特色
①文章前部分运用举例论证,后部分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②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五、思想情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是孟子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六、阅读启示:
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 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富贵不能淫
《孟 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能叫作大丈夫。”
教材母题
1. (教材习题)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 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 (教材习题)《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文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 极致。
3. (教师用书链接)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 为什么
不能。①“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②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③“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4. (教师用书链接)分析全文论证思路。
①首先,景春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②接着孟子反驳,有 破有立。孟子先连用两个问句,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接着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 孙衍、张仪的本质就是顺从君主的意志,不能称为大丈夫,这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 分。③接下来“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知识要点:
通假字
往之女家(同“汝”,你。)
古今异义词
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过多;放纵。)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一词多义
戒:
戒 之 曰 ( 告 诫 ) 戒
必 敬 必 戒 ( 谨 慎 )
诚:
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帝 感 其 诚 ( 诚 心 )
居:
居 天 下 之 广 居 ( 居 住 )
居 居 天 下 之 广 居 ( 住 宅 )
居 无 何 ( 经 过 )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重点内容: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①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写作特色:
①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②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写作意图:
孟子针对景春的说法,阐释了“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明既要有“行天 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又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 守,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阅读启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地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 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教材母题
(教材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 证明这个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 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知识要点:
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②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词: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词类活用: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 使……饥饿。)
②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④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不顺。)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壮士十年归(士兵)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人恒过(犯错误)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征于色(脸色)
五色交辉(颜色)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重点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共同点: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 炼,最后都大有作为。作用: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 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加丰富。
(3)文中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 苦难磨炼。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
是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动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最后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受磨炼的益处)。
(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成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 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四、写作特色:
①举例与说理相结合。开篇先举六个逆境成才的事例,接着归纳出“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这一与中心紧密联系的观点,然后再引申开去,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逆境对 成才的作用,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论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②善用排比和对比。如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论证语势强烈,增强了文章气势,富有说服力;且节奏鲜明,增加了文章的美感。第二段将“人处于困境奋发有为”和“国无内忧外患易遭灭亡”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然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全面和严密。
五、思想感情:
文章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只有经受住贫困和挫折,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担当得起“大任”的人。客观环境的险恶,正是培养和增长这种精神的有利条件,是“生”的必要条件;如果避难就易,苟且偷安,安于享乐,则会自取灭亡,“死”是必然结果。
六、阅读启示:
逆境造就人才,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 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柳暗花明;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只会消沉下去。我们 当代中学生,生活优裕,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浸于安逸、享乐之中,要努力进取,充实自己。
愚公移山
《列 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加大增高,还担心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了。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教材母题:
1、(教材习题)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 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 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 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 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 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 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 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 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2.(教材习题)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 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奋斗, 就能够成功改造客观世界。
知识要点:
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②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③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古今异义词: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方圆;今义:方向。)
②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天空不晴,阴天。)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④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⑥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⑦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什么;今义:常用作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词类活用:
①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且焉置土石(况且)
不义而富且贵(而且)
指:
指通豫南(直)
争高直指(向上)
许:
杂然相许(赞同)
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
重点内容:
(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 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对愚公移山的四种态度:①杂然相许;②妻子献疑;③京城氏遗男跳往助之;④智叟笑而止之。
(5)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①山高大,人手少(方七百里,高万仞;荷担者三夫);②年老力衰(年且九十);③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四、人物形象:
愚公:雄心壮志、持之以恒、目光长远、积极奋斗,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只用片面、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写作特色:
①对比:以愚公的高尚、大智大勇对比智叟的平庸、鼠目寸光。以京城之子的“跳往助之” 对比智叟的“笑而止之”。对比之下突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精神的伟大。
②衬托:通过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
六、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只要坚持奋斗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阅读启示: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在学习中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汲取愚公移山的精神力量,面对这些困难不退缩,敢拼搏,坚持到底,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