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段模块考试(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段模块考试(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四学段模块考试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完卷75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2题共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答题卡上)
1.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长篇叙事诗,它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对于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
A.《摩诃婆罗多》 B.《罗摩衍那》
C.《吉尔伽美什》 D.《天方夜谭》
2.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表明(  )
A.历史事实须经考古证实 B.洪水传说均来源于苏美尔神话
C.神话传说就是历史真实 D.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具有相似性
3.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材料说明腓尼基字母是(  )
A.世界字母文字源头 B.玛雅文字源头
C.非洲象形文字起源 D.中国文字起源
4.在《汉谟拉比法典》中,从未出现过监狱相关内容,对同一类罪行中程度不等的犯罪区分相当粗略。法典规定的所有惩罚方式,要么是罚款,要么是处死。当遇到无法确定原告和被告的陈述是否属实时,则采用神判法。这些情况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  )
A.法律体系已经非常完备 B.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司法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D.神权统治占据主导地位
5.如下图所示,在整个法老统治的文明时期,所有碑文上国王的名字总是用椭圆图案圈起来,椭圆的右侧有一道象征土地的竖线往往代表着法老是神佑之下的大地之主。据此可知,在当时埃及(  )
A.王权依附于宗教神权 B.已基本实现了统一
C.楔形文字发明并成熟 D.法老拥有至高权威
6.古代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但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妇女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以外,奴隶则根本不被当人看待。这反映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B.民主制度的衰弱
C.权力分配的公平性 D.奴隶制度的瓦解
7.罗马人本以放牧为生,建城后才转向农耕,起初只种小麦和豆子,且小麦品种只能煮食,不能制作面包。随着整个地中海逐渐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种植的谷物种类日益多样,包括大麦、燕麦、水稻等欧亚非谷物。其中,适合制作面包的小麦成为主要品种。这一史实可以论证(  )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交换发达 D.生态环境与物种交流的关系
8.下图是小历同学的读书摘录,其内容可以说明(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引入中国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1010年,越南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A.东方文明对西方国家的辐射 B.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C.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9.中世纪前期,西欧农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顿上好的饭食“通常由两道饭菜组成,一道是粥状的麦糊,一道是麦糊状的粥”。到13世纪,由于饥馑出现的次数大为减少,且饮食中增加了豆类,农奴变得强壮。这一变化缘于(  )
A.城市发展的影响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美洲物种的传入 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10.13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些贵族和富裕市民热衷于穿着精美的服装。1279年,国王腓力三世专门颁布法令,规定了男性每年购买长袍的数量:大领主可购5件,贵族和宫廷侍从可购2至4件,财产超过1000利弗尔的市民可购1件。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法国(  )
A.市民地位上升 B.手工工场兴起
C.社会等级分明 D.贵族特权加强
11.在菲律宾至今仍被使用的墨西哥词汇有“zacate”(草)、“changue”(小市场)、“chongo”(猴子)、“sayote”(一种蔬菜)等。下列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葡萄牙殖民侵略的结果 B.得益于大西洋三角贸易
C.植根于中国的朝贡贸易 D.太平洋贸易的客观影响
12.《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画中圣母手上抱着可爱的婴儿,晶莹的目光中洋溢着温柔的母爱,充分显示了纯洁无邪的善良天性。这体现该作品的精神内核是(  )
A.神秘主义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浪漫主义
13.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增长。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推动各地人口迁移 B.导致货币贬值
C.促进商业贸易扩大 D.引起物价上涨
14.16世纪,桑海学者艾哈迈德·巴巴在《学者列传》中记载:“(桑海)桑科雷大学藏书40万卷,涵盖神学、天文学和医学,学生来自埃及、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和波斯。”该校将《古兰经》与非洲口述传统结合,形成独特的学术体系。这反映出(  )
A.西非文明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 B.宗教改革影响了西非文明发展历程
C.西非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D.阿拉伯人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遗产
15.16世纪,意大利人巴尔巴罗为校订、翻译古罗马建筑论著,曾向一位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师寻求帮助;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在撰写关于采矿的著作时,吸收了矿工传授的知识。这些学者(  )
A.注重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B.复兴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重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D.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兴盛
16.17世纪末,欧洲乡村的儿童劳动现象大量存在。儿童从幼小年龄开始就被劝诱进行劳动,被安排做家佣、学徒,劳动时间有时要超过12小时。这种现象体现了(  )
A.早期原始资本积累的残酷性 B.工业革命对劳动力需求的迫切性
C.欧洲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D.欧洲王权强化后呈现强大权威性
17.欧洲王室的婚姻常常都是权力与财富的合谋。1662年,葡萄牙的“茶叶王后”凯瑟琳远嫁英国,联姻为英国带来了包括非洲贸易区丹吉尔和孟买,以及与巴西和东印度群岛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材料印证了(  )
A.英国确立霸主地位 B.英国革命濒临失败
C.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D.自由贸易思潮兴盛
1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引发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是(  )
A.世界市场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发展 C.科技革命 D.机器发明
1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在国民财富增加的过程中,应当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据此可知,他(  )
A.注重增加国民财富 B.号召推翻专制王权
C.要求提高行政效率 D.主张发挥市场作用
20.鉴于“大量儿童在星期日摔跤、打架、逗牛、逗鸡和踢足球…简直就是半野蛮的年轻人”的状况,罗伯特·瑞克斯于1780年创建了英国首家星期日学校,意图提高童工的阅读、书写、算术和劳动技能。随后,星期日学校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星期日学校的推广(  )
A.推动英国初等教育日益普及完善 B.刺激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
C.消除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隐患 D.适应了工厂制度发展要求
21.圣西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试图通过劝说资本家实现改革。傅立叶设计“法朗吉”协作社,尽力争取贵族投资。欧文创办“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些实践(  )
A.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 B.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借鉴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2.19世纪60年代,日本有学者提出“富国论”,后来成为“殖产兴业”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他主张既吸收欧美炮舰、机械等现代科技,又承继中国尧舜三代的历史传统,不必区分“东洋道德”和“西洋艺术”。上述材料可以论证明治维新(  )
A.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因素 B.旨在推翻守旧的幕府统治
C.受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影响 D.遵循“脱亚入欧”的战略
23.19世纪,电磁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
A.首先发端于英国 B.各国发展进程不平衡
C.发明来源于经验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4.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时制作的思维导图的部分内容。图中空白框处应填写(  )
A.正义者同盟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第一国际
25.从1879年开始,斯坦利以利奥波德二世的代理人身份,在刚果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诱使当地的酋长签订了450多个条约,规定当地酋长将土地永久割让给国际刚果协会,以换取布料和枪支。这些条约的签订(  )
A.遵循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B.导致黑奴贸易逐步兴起
C.促进了非洲统一市场发展 D.意在将殖民行为合法化
26.19世纪末,除巴西以外的拉美各国,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和颁布了宪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资产阶级宪政,财富和政治权力均高度集中于地主阶级、教会和军事寡头手中。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淡薄 B.美国加紧对拉美地区的经济侵略
C.拉美独立后各国政局动荡 D.拉美国家移植宗主国的治理方式
27.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入侵非洲,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内陆交通的便利 B.抵抗势力的逐渐衰弱
C.奴隶贸易受道德谴责 D.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28.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29.表1中所列的事件反映了古老亚洲开始“觉醒”。其性质是(  )
表1亚洲的“觉醒”(部分)
时间 事件 目标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1905—1911年 伊朗立宪革命 反抗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的统治
A.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B.社会主义革命
C.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D.共产主义运动
30.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尽可能地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其主要意图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B.倡导自由贸易
C.解决列强纠纷 D.重塑国际秩序
31.根据伊朗人口学家的权威研究,1914年伊朗人口是2000万,到1919年人口下降到1100万,五年内减少900万,除正常死亡(自然死亡、疾病和事故等)外,约有200万人死于饥荒。该时期饥荒出现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 B.1905—1911年的立宪革命
C.伊朗“福利国家”建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32.1919年,英国在伦敦修建了塞诺塔夫纪念碑,此后每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纪念碑前都堆满鲜花和由红色的小花做成的花环。这反映了(  )
A.人们对和平的诉求 B.新国际体系的确立
C.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一战性质的正义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都灵草纸地图》以尼罗河为轴心,呈现“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方位。其中,线条代表自然地形,符号代表人文景观,并以不同颜色区分金矿和贝肯石(制作雕像、石碑和神殿的主要原料)矿脉。图中明确标注了埃及人到达红海的路线,并用僧侣体象形文字对道路、矿藏之间的距离加以标记说明。此外,制图者运用明暗对比和阴影效果等手法,直观展现了当时埃及东部沙漠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摘编自王亮《<都灵草纸地图>及其史料价值》
《都灵草纸地图》作为目前仅存的一幅古埃及地图,是历史研究的宝贵素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①完成研究提纲。
序号 研究角度 相关信息
① 地形地貌 自然地形;尼罗河;东部沙漠




3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人口从1541年的277万增至1603年的375万。同时,英国进入了气候异常期,1550—1600年英格兰年均气温下降约1.5℃,导致作物生长期缩短10—15天。1594—1597年连续低温多雨造成全国性歉收,小麦价格从1500年的每夸脱6—8先令涨至1597年的32先令。以1451—1475年为基数100,1551—1560年食品价格指数达464,1593—1602年升至700。同期工业品价格指数从98升至327。伦敦人口占比从1520年的2%升至1600年的5%,耕地、牧场比例从1:2变为1:3,英国粮食自给率从1500年的100%降至1600年的75%。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820—1824年小麦均价55先令/夸脱,较1810—1814年的102.45先令/夸脱下降46%,引发农场主破产潮。1846年贸易保护主义的《谷物法》废除,小麦关税从1804年的127先令降至1850年的1先令。煤价指数从1814年173降至1830年128,伦敦因煤价高昂丧失工业优势,曼彻斯特和伯明翰因此崛起。羊毛价格从1809年26先令/磅降至1827—1838年不足3先令。工人家庭食品支出占比60%,其中面粉占35.7%,形成“贫困陷阱”。1815—1850年英国实际工资仅增长15%,远低于生产率提升幅度。于是工人阶级纷纷要求普选权与经济平等。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英国物价变动的趋势,并说明上述趋势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物价变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8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希腊文化中孕育出的理性精神,在思想解放的极大推动下,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这种理性精神和思想解放的作用,人们从自然力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从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思潮的张扬到科学的大发展都充分证明:思想解放促进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刘相、刘德军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简要论述。(12分)
高一历史学科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ACD 6-10AACBC 11-15DCCAC 16-20ACADD 21-25BCDBD 26-30DDDCD 31-32D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33.【答案】(8分)
序号 研究角度 相关信息
② 矿藏资源 金矿和贝肯石矿脉
③ 交通状况 到达红海的路线;道路的距离
④ 地图材料 莎草纸
⑤ 文字形式 僧侣体象形文字
⑥ 制图手法 线条代表自然地形,符号代表人文景观;“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方位;明暗对比和阴影效果
34.【答案】(16分)
(1)趋势:物价呈现整体性、持续性上涨趋势;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超工业品。(2分)
原因:人口增长与供需失衡;美洲贵金属输入、货币贬值(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结构转型;气候灾害的影响。(任答3点6分)
(2)趋势:生活必需品价格显著回落;区域性价格差异扩大。(2分)
影响:导致种植业出现危机;为工业革命提供更多劳动力,重构了工业地理格局,推动工业革命深化;有利于英国自由贸易体制的确立,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展;造成贫富差距扩大,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任答3点6分)
35. 【答案】(12分)
观点: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艺复兴中重新兴起的人文主义,颂扬人性,反对神性,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新文化的诉求。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进一步提出因信称义,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给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理性人文主义在近代自然科学思潮中推动了科学精神的发展,并带动了在政治、社会、思想领域深入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战斗旗帜,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等理念勾勒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
综上所述,古希腊文化孕育的理性精神,推动了中古以后西欧的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