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阿坝州2025春季高2026届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 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除旧历,普用国历”,要求各省市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及习俗上点缀品、销售品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然而普通民众乃至自命为知识分子的人也“随俗浮沉,不作除旧布新之念”,各种消费、娱乐、交往、祭祀等活动均依旧历进行。这主要缘于( )
A.西学的科学性值得推敲 B.民众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C.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底蕴 D.国民政府政令缺乏强制性
2.1375年前后,有西方艺术家赞叹道:凯旋门、圆柱等建筑物忠实地见证了伟大人物,同样的纪念物却没有因同样的原因在我们自己的时代产生,这无疑是因为缺少行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即便有过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纪念之人。这一论述( )
A.宣扬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B.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C.借鉴了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 D.打破了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
3.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4.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跨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渐衰落的同时,中国东南沿海出现大规模“苦力贸易”,英国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欧洲移民潮涌入美洲。这些人口迁移现象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后蒸汽轮船技术突破远洋运输瓶颈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对劳动力的掠夺性需求
C.殖民国家为传播基督教文明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
D.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引发的政治动荡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起绒锦 B.白瓷
C.釉下彩绘瓷器 D.粉彩瓷器
6.如图为古罗马庞贝古城壁画《花神芙罗拉》(约公元1世纪)。这幅壁画用色清丽淡雅,一股浓浓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该作品
A.追求气势恢宏的效果 B.具有浓郁的人文关照
C.具有传统绘画写意特点 D.体现出审美与教化功能
7.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可供研究的主题是( )
石器 骨耜 青铜铲 铁农具
A.生产力的进步 B.手工业的兴盛
C.铁犁牛耕出现 D.商品经济繁荣
8.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一般都会在王畿之内留下家族分支,或派遣子弟入驻王畿甚至供职于周王室。这反映出( )
A.血缘纽带的维系 B.宗法制度的破坏
C.中央集权的巩固 D.王室权威的削弱
9.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这( )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
10.睡虎地秦简《关市律》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钱缿(容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规定)者赀(罚)一甲”。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对市民人身控制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统一了国家的经济行为 D.加强了对官营工商业的管理
11.秦朝的九卿中负责皇家或宫廷具体事物的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唐朝的六部全部为封建国家的中央政府部门。这一变化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模式形成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加强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中央机构的分工更合理
1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13.南朝,江南乐舞不再是带有异域特征的“吴声歌曲”,而正式成为朝廷认可的乐府“清商曲”。对此琅琊王氏王僧虔斥责其“节数虽会,虑乖(偏离)雅体”,认为“士有等差,无故不可去礼。乐有攸序,长幼不可共闻”。这折射出当时( )
A.南北经济的易位 B.纲常伦理的衰落
C.民族交融的发展 D.士庶文化的冲突
14.贞观三年,太宗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唐太宗此论意在( )
A.凸显君主的绝对权威 B.扩大监察官的谏政职能
C.降低中书省政治地位 D.激励宰执辅政的积极性
15.唐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用巫术制作毒虫控制他人,对个人利益有重大危害的犯罪要株连犯罪者的家族亲属,称为缘坐制度。罪名愈重,缘坐的范围就愈广;宗族之间血缘关系越近,缘坐的可能性就越大。唐朝的缘坐制度( )
A.说明治国理念的多元化倾向 B.体现教化与法律的合流
C.反映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 D.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16.《唐律疏议·杂律》载:“诸市司每旬校定度量权衡,并须平章。其有以欺诈增减分量、出入不平者,杖六十。若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私作斛斗秤度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由此可知( )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B.通过立法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规范市场交易以维护经济秩序 D.旨在推动全国度量衡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算高,在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中,名义上他们比商人地位高,但实际上,由于商人可以通过经济贸易获得丰厚的资产,并因之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工匠们从事的事业往往会被讽刺为奇技淫巧,因而他们的地位实际上比商人还低,但是这并未妨碍手工业者们对创新实践的追求。《石桥铭并序》中记载“赵郡洨河石桥,隋匠立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根据现代桥梁技术分析,赵州桥所使用的技术,无论是在材料的节省还是桥身的安全稳定,甚至在艺术造型方面,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工匠在知识文化水平上确实比较低下,他们的知识更多源自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
——摘编自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材料二:在柏拉图看来,工匠制作产品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完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除对目的的追求之外,工匠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体现在工匠对自己制作的产品的由衷热爱。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提出:“任何世俗的工作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一个人可以在任何行业中得到拯救”,当你“把世俗的工作视为替基督教服务,这样你就能明白,当你听到上帝的召唤去工作时,当你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是在为耶稣基督劳动时,实际上你是在用最卑贱的世俗行为敬畏上帝”。对于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而言,产品是工作者自由意志的表达,体现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获得客观化的表达。历史经验表明,当今世界工业制造强国的形成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
——摘编自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工匠精神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摘编自《宋史·神宗本纪》
材料三 晚清的改革变法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低层次到高层次,再到全面系统的展开,沿着“更法”(整顿旧法,革除弊政)到“借法”(效法西方,变),再到“变成法”(变革陈旧的法令制度),直到“改中法为西法”(改弦更张,建立新制度、新国家)的轨迹向前推进。封建专制制度的堤坝一旦动摇溃决,洪流就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洋务新政动摇了根基,戊戌维新变法打开了缺口,清末变法新政(推行新政)和立宪运动(政体改革)与民主革命潮流汇合,这个堤坝也就彻底崩溃。
——摘编自徐松荣《晚清改革:从“借法”到“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态度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历次改革变法的总体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周礼原是一个集制度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为一体的社会控制系统,但春秋礼崩乐坏的乱世曾使思想陷入一个迷茫期,“变风”、“变雅”即反映了当时思想的迷茫。但乱世与迷茫又促使哲人们对社会作深刻的思考,酝酿着中国“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到春秋末终于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到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日益激烈,思想界也进入一个以“强国”为主题的“百家争鸣”时代。
但随着战国后期统一形势的逼近和专制主义的发展,诸子百家也在对时势的调适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着分化、组合与竞争。其实,诸子表面上高谈阔论,议论是非,其目的多是为了“货与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长,亦有所短。
——摘编自王四达《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阿坝州2025春季高2026届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C B D B A A A D B A D D C C
17.
(1)特点:创新性理性科学性经验主义。
成因: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手工业产品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性特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影响;手工业者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2)表现:非利唯艺的理念;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对神负责的敬业作风。
认识: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工匠精神有助于工匠自我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要求。
18.
(1)原因:将他国经验与秦国国情相结合;循序渐进,策略得当;重视扩大群众基础;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改革顺应时代潮流。(任答3点)
(2)态度:全盘否定。评价:这一态度有失偏颇(片面),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3)特点:改革层次上逐渐加深;都在向西方学习;改革内容由器物到制度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未达到预期效果。
19.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推动了思想变革。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当时,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