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5.0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在距今7000多年以来,占据“花心地位”的中原地区在绝大部分的时间中,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最重要的熔炉。正是由于“花心与花瓣、花瓣与花瓣”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培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C.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2.在河南和山东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中有较多表现下级对上级的拜谒题材的汉画。如河南南阳唐河某东汉早期墓地出土的拜谒图画像石(如图1所示)中,上位者正襟危坐,神态傲然,下位者匍匐叩拜,毕恭毕敬。这可用于印证汉代( )图1A.贵族门阀的骄横 B.官僚政治的确立C.社会风气的保守 D.儒学伦理的影响3.《隋书·食货志》载:隋代推行“大索貌阅”,核其户口,皆貌阅其人,以防容隐;又颁行均田令,按人口分授无主荒地,并定户等上下,依户征调。这些举措( )A.瓦解了士族门阀经济基础 B.强化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C.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革新4.明代都察院除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员外,还负责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重大案件,形成“三法司”联合办案制度。这说明明代( )A.监察体系功能复合 B.中央集权高度强化C.监察权超越司法权 D.司法审判程序完善5.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李明在《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中详细介绍了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与装饰艺术,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据此设计出带有中式飞檐的邱园“中国塔”。这可以用来说明( )A.建筑技术的创新性 B.文化交流的桥梁性C.东学西渐的必然性 D.艺术审美的趋同性6.京师同文馆创立于1862年,初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为目标,仅设英文馆;后因洋务运动需求,陆续增设算学、天文、物理等课程,并引入国际法、经济学的内容。至19世纪80年代,其办学宗旨从单一语言教育转向“西文”“西艺”“西政”综合培养。这种变化反映了( )A.洋务派的实践深化 B.维新派的政治诉求C.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D.清末教育体制转型7.1905年1月,旅顺口的俄国守军向日本投降。对此,立宪派指出,全球富强之国不是立宪,就是共和,而没有专制者。可是由于俄国的缘故,又有人产生怀疑。“于是政府遂以俄为口实以拒绝民权”,现在俄国败局已定,“此疑释矣”。这表明立宪派( )A.强调中日合作重要意义 B.抨击日俄战争非正义性C.意在变革晚清政治体制 D.倡导进行民族民主革命8.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空袭武汉70多次,造成9000多人死伤,我方空军多次击退敌机。数百万武汉市民不顾安危,上街声援我方空军。同年7月7日,武汉三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捐款活动。据此可知( )A.日军暴行激发民众团结抗战 B.武汉会战奠定持久抗战基础C.空中作战成为会战主要形式 D.捐款解决前线物资不足问题9.唐山解放后,当地某民营化工企业陷入产品无销路、无力发放工资的困境。人民政府在派出军代表监督生产的同时,为其争取大量贷款,并收购该公司积压水泥4600吨。结束军管后,企业获得了由银行循环透支所给予的信用额度,其产品也由政府的贸易部门包销。这说明当时( )A.公私合营方式具有多样性 B.民族工业存在剥削性特征C.社会主义优越性日益凸显 D.新民主主义政策得到贯彻10.1984年1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福建三明召开,揭开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序幕。这主要着眼于( )A.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 B.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C.抵御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 D.加快新型社会风尚的构建11.考古工作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距今约7000—5800年的耶莫遗址中,发现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此外还发现大量石制和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据此可以推知,耶莫文化时期( )A.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B.生产工具仍然以打制的石器为主C.已初具国家的初始形态 D.人们已用芦苇秆在莎草纸上写字12.表1所示为《高丽史》中关于朝鲜王朝与明朝文化交流的部分记载。综合表中信息可知( )表1时间 事件描述1402年 朝鲜派遣使者赴明朝学习乐舞礼仪,归国后仿明制修订宫廷雅乐《保太平》1429年 朝鲜翻译明朝《孝经》《小学》等典籍,作为士大夫教育的必修内容1436年 明英宗赐朝鲜《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籍,朝鲜将其列为科举考试范围1441年 朝鲜参照《农桑辑要》编纂《农桑衣食撮要》,推广中原农业技术A.朝鲜文化被明朝全面改造 B.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C.中朝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明朝强制输出文化至朝鲜13.15世纪起,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剧变。伴随重商主义推行,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在欧洲兴起,商人阶层壮大,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流动。这体现了( )A.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B.重商主义主导世界市场形成C.殖民扩张阻碍欧洲城市化进程 D.价格革命瓦解传统经济结构14.表2所示为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据表可知( )表2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1650 18.3% 18.3% 2.4% 22.9% 5.45亿1750 19.2% 13.1% 1.6% 30.9% 7.28亿1850 22.7% 8.1% 5.1% 35.1% 11.71亿1900 24.9% 7.4% 9.0% 24.9% 16.08亿A.经济发展落后导致非洲人口减少B.政局稳定是清前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C.全球物种交流促进世界人口增长D.三角贸易和外来移民促进欧洲人口增长15.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本应推行公正法治,列宁却指出,当时的苏俄人民“生活在无法纪的海洋里”,且存在“纵容古老的俄罗斯观和半野蛮人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A.半殖民地化制约法治现代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混乱C.文化落后导致民主进程停滞 D.旧有传统掣肘新政权的建设16.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利用优势维持不公秩序为自身谋利,美国更是借此强化其经济霸权。这导致发展中国家利益受损,但也促使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秩序并加强合作,进而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这段论述主要表明( )A.发达国家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失衡 B.发展中国家主导新秩序构建C.经济全球化客观上助推多极化进程 D.单极霸权阻碍世界和平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以郡县两级制为核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国。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后为魏晋南北朝沿用。隋初废郡,确立州县二级制,精简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州郡县三级制”的冗余体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依“山河形便”原则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初期置按察使等临时差遣,道仍为纯粹的监察区。至唐玄宗开元年间,道的数量增至15道,并逐渐由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朝廷设采访使(后改称观察使)等常职,道级行政机构的职能日益明确。安史之乱后,道正式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划,形成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往往兼任道的军政长官(如河东节度使兼河东道观察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地方权力格局由此发生根本转变。——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到隋唐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道级行政机构形成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二战后,印度虽于1947年取得独立,但其殖民经济遗留问题依旧极为突出:英国资本仍掌控着煤炭、钢铁、黄麻等关键产业;农村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阶层;传统手工业因外资冲击濒临崩溃。为摆脱对殖民经济的依附,印度政府推行“混合经济”政策,一方面通过国有化运动将铁路、银行等关键产业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制定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农村启动土地改革。至20世纪60年代,印度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13%提升至21%,但土地改革因地主阶层抵制而进展迟缓,城乡差距与贫富分化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摘编自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印度摆脱殖民经济影响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经济转型的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俸禄制度以“薄俸”为显著特征。明代正一品官员月俸米87石,折银约52两;清代一品官员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仅相当于同期江南地区中等农户全年收入的2—3倍。为弥补低俸缺陷,明清推行“养廉银”制度:清代总督养廉银可达1.3万两,为俸银的72倍。然而,俸禄结构复杂多元,除正俸、养廉银外,还有禄米、津贴等项目,且京官与外官待遇差异显著。此外,明清虽严禁官员直接经商,但默许士绅阶层参与商业活动,形成“官绅一体”的经济特权网络。——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材料二民国建立后,废除了传统俸禄制度。1912年颁布的《文官官俸令》规定,文官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等,特任官月俸600银元(约合今人民币3.6万元),委任官最低50银元。北洋政府时期,因政局动荡,俸银常被军阀挪用,官员实际收入波动剧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文官俸给制”,将公务员薪酬分为本俸、年功俸、勋俸三部分,并建立退休制度。但全国抗战爆发后,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俸给的实际购买力暴跌,公务员生活陷入窘境。——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俸禄制度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相比,民国俸禄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俸禄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纽带,更是文明交融的桥梁。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和火药通过这条路线传入中亚、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宗教思想也随之传播。与此同时,印度的数学、阿拉伯的天文学、波斯的音乐与艺术也深刻影响了东亚文明。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技术的革新,还重塑了各地区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使分散的文明在碰撞中实现了共生与创新。——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根据材料,围绕“文明交流与互动”,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024—2025学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B A B A C A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A C D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1)变化:秦汉主要为郡县两级制,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变为州郡县三级。隋至唐初为州县两级制,唐玄宗时道由监察区演变为正式行政区,形成道、州、县三级制。(2)原因:唐代国家疆域扩大,需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求,监察职能向行政职能转化;安史之乱后地方权力格局变化,节度使势力扩张;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为道级机构形成提供了基础。18.【答案】(8分)背景:印度独立后力图实现经济自主;二战后全球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经济遗留结构畸形(外资控制关键产业、土地分配不均);美苏冷战下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4分,答出两点即可)意义: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推动了印度工业化进程;通过国有化运动削弱了殖民资本控制,增强了经济主权;土地改革与计划经济的尝试为后续社会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经济依附、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19.【答案】(24分)(1)特点:俸禄水平低(薄俸);以养廉银弥补正俸不足;俸禄结构复杂(多形式并存);京官与外官待遇差异显著;依托士绅特权参与商业活动补充官员收入。(8分,答出四点即可)(2)变化:废除传统等级,实行近代文官等级制(四等分级);建立标准化俸给体系(本俸、年功俸、勋俸);引入退休制度;受政局和经济波动影响大。(6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体制变革(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专业化官僚队伍的需求;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持久抗战)与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的冲击。(6分,答出三点即可)(3)关系:俸禄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影响官员行政效率与廉洁性;合理的俸禄制度需与政治体制、经济水平相适应;动荡时期俸禄制度易受冲击,折射出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论题: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2分)阐述:作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国组织学者将希腊等文明的典籍系统译介成阿拉伯文。后来这些成果传入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资源。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引入阿拉伯并最终传入欧洲,推动了现代数学体系的建立。伊本·西那的《医典》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成为欧洲大学的标准教科书。此外,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队传播至东非、东南亚,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伊斯兰文化。(8分)总之,阿拉伯帝国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开放的文化政策,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及北非的文明格局。(2分)示例二论题: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2分)阐述:略。(10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