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15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认识风化作用的概念1.简答:什么是风化作用?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2.简答: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引起的因素有何不同?提示:引起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温差、水、大气成分、生物等;引起风力作用的因素是风。——区别三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连线2.判断(1)岩石因热胀冷缩造成的破坏是化学风化作用。 (×)(2)生物风化是生物作用下的物理风化过程。 (×)(3)寒冻风化属于物理分化。 (√)(4)倒石堆是化学风化的堆积形态。 (×) 选择性必修1阅读变式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地貌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完成1~2题。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侵蚀作用、固结成岩B.侵蚀作用、外力搬运C.风化作用、内力塑造D.风化作用、外力搬运2.下列地区冻胀作用最为典型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1.D 2.C [第1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故图中①是风化作用,②是外力搬运作用,D正确;②不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①由岩石变为碎屑,属于风化作用,A、B错误。第2题,云贵高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处于亚热带,不存在冻胀作用,A错误;黄土高原处于暖温带,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冻胀作用,B错误;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可能产生冻胀作用,C正确;华北平原由流水堆积形成,处于暖温带,不存在冻胀作用,D错误。]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倒立锥是山坡(坡度30°~50°)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3.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4.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小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混杂3.A 4.C [第3题, 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该地貌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地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即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在原地崩解破碎,之后受重力影响坠落堆积在原地附近而形成的地貌,A正确;风力、流水、冰川对岩石产生侵蚀作用,会将侵蚀产物带走,不会使岩石逐渐破碎并堆积在原地,B、C、D错误。第4题,倒立锥堆积物来自山坡上滚落的碎石,受重力和惯性影响,较大的碎石滚落距离远,到达锥底;较小的碎石滚落距离近,堆积在锥顶,C正确。](2024·重庆模拟)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东部海边,由东向西排列着一群花岗岩小岛。岛上有着特别的风动石,是一种停留在巨石表面的晃而不倒的球状石块,当大风吹来时,风动石微微摇晃,风停下来时就静止不动,它的存在条件非常苛刻。图1为风动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1)该地风动石按成因分类,应该对应图2中的字母是( )A.a B.bC.c D.d(2)形成风动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解题导引】(1)风动石位于花岗岩小岛上→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可以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图2中有三个箭头指向b→b为岩浆;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b只指向c→c为岩浆岩(2)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随着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部位易发生侵蚀圆化→逐渐形成近似于球形的块体→形成风动石【尝试解答】 (1)C (2)D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为什么花岗岩容易产出球状风化?提示:使岩石产生球状风化的主要条件:岩石具有厚层或块状构造;发育几组交叉节理;岩石难于溶解;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花岗岩满足以上条件。 物理风化与地形石环是一种冻土地貌,泥土和小的岩质集中在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下图为某地石环图。据此完成1~2题。1.石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外部条件是( )A.风化作用 气温 B.侵蚀作用 降水C.搬运作用 气温 D.堆积作用 降水2.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石环形成相关性较小的是( )A.地势平缓 B.地质复杂C.地下水丰富 D.地表物质粗细混杂1.A 2.B [第1题,石环是一种“冻土地貌”,因此该种地貌形成的条件与气温有关,是气温不断地变化,冻融不断地反复,产生风化作用,从而形成该种地貌。所以石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是气温。第2题,石环是一种冻土地貌,冻土的形成需要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根据材料及图示可以推断该处地表物质粗细混杂,地势平缓。石环的形成与地质复杂关系不大。] 生物风化与地形下图为某种岩石风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风化作用较普遍的地区是( )A.江南丘陵 B.华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4.该风化作用( )A.强弱取决于气温变化B.成因与冻融风化相同C.雨林地区强于沙漠地区D.对于土壤形成无促进作用3.A 4.C [第3题,图中的松树在新陈代谢中常常析出有机酸等溶液腐蚀岩石。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潮湿炎热,降水量大,植被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A正确。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华北平原、 塔里木盆地、 黄土高原相对于江南丘陵,纬度较高,降水较少,化学和生物风化次之。第4题,雨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降水量大,植被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沙漠地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C正确;该风化作用强弱取决于气温和湿度,A错误;冻融风化属于物理风化,B错误;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强烈,可形成大量黏土,有利于形成较厚的土壤层,D错误。]课时数智作业(十五)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7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深浅不同、长短不一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 ℃上下浮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图1),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冰劈地貌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高山地区。图2是某区域冰劈作用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1.从地质作用来看,冰劈作用属于( )A.内力作用 B.风化作用C.风蚀作用 D.搬运堆积作用2.图2所示地貌中,冰劈作用强度最小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1.B 2.D [第1题,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上下浮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据此分析,冰劈作用是水体在岩石中的冻融风化,属于风化作用。第2题,气温低、风化时间长、水体填充多,冰劈作用强。图中所示的四地中,甲、丁岩石年龄最新,冰劈时间较短;甲的地势较高,地表存留水体较乙多,同时海拔高,气温低,水体的冻融风化也较丁强烈;丁海拔低,缺少冻融作用的低温,丁比周边地区的地势高,水体存留少,冰劈作用的水源较少,冰劈作用强度最小。]岩石的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如图示意不同风化类型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3.年平均气温低于0 ℃时,物理风化( )A.与年平均降水量正相关B.与年平均降水量负相关C.比化学风化作用强D.与年平均气温无关4.亚马孙平原的风化属于( )A.中等化学风化型 B.强烈化学风化型C.轻微物理风化型 D.强烈物理风化型3.C 4.B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年平均气温低于0℃时,化学风化较弱,以物理风化为主,说明物理风化与年平均气温有关,C正确,D错误;年平均降水量中等时,物理风化最强烈;年平均降水量较小时,物理风化较弱,即年平均气温低于0℃时,物理风化与年平均降水量相关,但既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A、B错误。第4题,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温差小,故风化作用不是物理风化,C、D错误;该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结合图示可知,应属于强烈化学风化型,A错误,B正确。]盐风化作用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岩石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岩石表面景观的作用。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下图示意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露头是岩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盐风化穴,该地平均年降水量仅为84毫米。据此完成5~6题。5.岩石背风面易发生盐风化的原因是( )A.风小,风力侵蚀弱B.干燥,盐分易结晶C.向阳,昼夜温差大D.潮湿,盐晶易膨胀6.若该地红色砂岩四周年降水量相同,推测该地岩石的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的一侧是( )A.偏东侧 B.偏西侧C.偏北侧 D.偏南侧5.B 6.D [第5题,盐风化是易溶于水的盐分结晶导致的,岩石背风面不易被雨水淋湿,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强烈,盐分在岩石缝隙中结晶,撑裂岩石,所以岩石背风面较干燥,B正确,D错误;风力侵蚀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与盐风化的形成无关,A、C错误。第6题, 都是红色砂岩,岩性相同,四周年降水量也相同,所以盐风化差异取决于水分蒸发(盐结晶)的强弱;由于甘肃位于中纬度地区,岩石南侧为阳坡,光照较强,所以南坡水分蒸发强烈,盐分结晶膨胀作用强,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读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示意图,完成7~8题。7.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B.蒸发越旺盛,风化壳越厚C.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D.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8.热带森林带风化壳深厚的原因是( )A.高温多雨,风化和淋溶作用强B.有机质分解速度慢,风化壳积累量大C.流水沉积作用强,土层深厚D.植被丰富,腐殖质含量高7.B 8.A [第7题,蒸发最旺盛的区域是热带草原带,而风化壳最深厚的区域是热带森林带,B错误;风化壳最深厚的区域是热带森林带,说明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A、C正确;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时间,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D正确。第8题,热带森林带气温高,降水丰富,湿热的地区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土壤腐殖质含量低,因此风化壳厚度厚,A正确,B、D错误;热带森林带降水丰沛,淋溶淀积作用强,土层深厚,流水沉积作用较弱,C错误。]下图为某游客在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地质公园内拍摄的“分裂苹果岩”照片。该岩石位于海岸悬崖旁,由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岩浆冷却形成)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据此完成9~11题。9.“分裂苹果岩”所受的外力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化作用C.海水沉积 D.流水沉积10.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主要来自( )A.地壳上部 B.地幔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下部11.地表的花岗岩发生球状风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的变化 B.降水的变化C.风力的变化 D.成分的变化9.B 10.B 11.A [第9题,“分裂苹果岩”是在断层作用下,地下的岩石出露地表,在温度的变化下,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使得岩石发生破坏、崩裂,该作用为风化作用,B正确;“分裂苹果岩”所受的外力是一种对岩石的破坏力,不是沉积作用形成的,C、D错误;侵蚀作用指岩石和矿物经由水、冰、风及重力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并使破坏后的产物发生移动,而图中破坏后的产物没有发生移动,A错误。第10题,“分裂苹果岩”是由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花岗岩为岩浆岩冷却而成,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故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质直接来自地幔上部。第11题,风化作用是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使得岩石发生破坏、崩裂,与降水、风力关系不大A正确,B、C错误;岩石的成分一般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4分)12.(2024·沧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庙湾岛位于我国南海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调查发现,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在5个地点(图中①~⑤)。下图示意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区。(1)简述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区的地形特征。(4分)(2)与平缓凹坡相比,平缓凸坡更易形成风化坑,分析其原因。(4分)(3)分别指出冬、夏季风化坑内碎屑物向外搬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原因。(6分)[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风化坑多分布在岛屿中段,其等高线稀疏,数值较小,因此其地形特征为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小的区域。第(2)题,与平缓凹坡相比,平缓凸坡更易形成风化坑,说明凸坡受到的风化作用强。平缓的凸坡,地形凸起,不利于沉积物堆积,且水分条件差,不利于植被生长,地表裸露,物理风化作用强,易形成风化坑;而平缓凹坡,地势低洼,水源汇聚,有利于沉积物堆积和植被生长,风化作用弱,不易形成风化坑。第(3)题,当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说明当地夏季降水量大,风化坑内积水多,流水搬运作用强,坡面流水进入风化坑时会带走部分风化碎屑物,使得坑内风化物减少;冬季温暖干燥,当地降水量小,风化坑内积水少或者无积水,风力搬运作用强,风化坑中的部分碎屑物质易被风带走。因此当地夏季为流水搬运作用,冬季为风力搬运作用。[答案] (1)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缓(或地势起伏小)。(2)平缓的凸坡,沉积物不易沉积,植被难以覆盖,岩石裸露,容易形成风化坑。(3)主要外力作用:冬季为风力搬运作用,夏季为流水搬运作用。原因:夏季降水量大,坡面流水进入风化坑时会带走部分风化碎屑物,风化物减少;冬季降水量小,风化坑中积水少或无积水,风化坑中的部分碎屑物质易被风带走。11 / 11课时15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认识风化作用的概念1.简答:什么是风化作用?2.简答: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引起的因素有何不同?——区别三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连线2.判断(1)岩石因热胀冷缩造成的破坏是化学风化作用。( )(2)生物风化是生物作用下的物理风化过程。( )(3)寒冻风化属于物理分化。( )(4)倒石堆是化学风化的堆积形态。( ) 选择性必修1阅读变式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地貌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完成1~2题。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侵蚀作用、固结成岩B.侵蚀作用、外力搬运C.风化作用、内力塑造D.风化作用、外力搬运2.下列地区冻胀作用最为典型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倒立锥是山坡(坡度30°~50°)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3.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4.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小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混杂(2024·重庆模拟)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东部海边,由东向西排列着一群花岗岩小岛。岛上有着特别的风动石,是一种停留在巨石表面的晃而不倒的球状石块,当大风吹来时,风动石微微摇晃,风停下来时就静止不动,它的存在条件非常苛刻。图1为风动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1)该地风动石按成因分类,应该对应图2中的字母是( )A.a B.bC.c D.d(2)形成风动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解题导引】(1)风动石位于花岗岩小岛上→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可以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图2中有三个箭头指向b→b为岩浆;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b只指向c→c为岩浆岩(2)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随着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部位易发生侵蚀圆化→逐渐形成近似于球形的块体→形成风动石【尝试解答】 (1)________ (2)________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为什么花岗岩容易产出球状风化? 物理风化与地形石环是一种冻土地貌,泥土和小的岩质集中在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下图为某地石环图。据此完成1~2题。1.石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外部条件是( )A.风化作用 气温 B.侵蚀作用 降水C.搬运作用 气温 D.堆积作用 降水2.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石环形成相关性较小的是( )A.地势平缓 B.地质复杂C.地下水丰富 D.地表物质粗细混杂 生物风化与地形下图为某种岩石风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风化作用较普遍的地区是( )A.江南丘陵 B.华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4.该风化作用( )A.强弱取决于气温变化B.成因与冻融风化相同C.雨林地区强于沙漠地区D.对于土壤形成无促进作用1 / 5课时数智作业(十五)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7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深浅不同、长短不一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 ℃上下浮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图1),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冰劈地貌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高山地区。图2是某区域冰劈作用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1.从地质作用来看,冰劈作用属于( )A.内力作用 B.风化作用C.风蚀作用 D.搬运堆积作用2.图2所示地貌中,冰劈作用强度最小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岩石的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下图示意不同风化类型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3.年平均气温低于0 ℃时,物理风化( )A.与年平均降水量正相关B.与年平均降水量负相关C.比化学风化作用强D.与年平均气温无关4.亚马孙平原的风化属于( )A.中等化学风化型 B.强烈化学风化型C.轻微物理风化型 D.强烈物理风化型盐风化作用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岩石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岩石表面景观的作用。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下图示意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露头是岩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盐风化穴,该地平均年降水量仅为84毫米。据此完成5~6题。5.岩石背风面易发生盐风化的原因是( )A.风小,风力侵蚀弱B.干燥,盐分易结晶C.向阳,昼夜温差大D.潮湿,盐晶易膨胀6.若该地红色砂岩四周年降水量相同,推测该地岩石的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的一侧是( )A.偏东侧 B.偏西侧C.偏北侧 D.偏南侧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读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示意图,完成7~8题。7.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B.蒸发越旺盛,风化壳越厚C.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D.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8.热带森林带风化壳深厚的原因是( )A.高温多雨,风化和淋溶作用强B.有机质分解速度慢,风化壳积累量大C.流水沉积作用强,土层深厚D.植被丰富,腐殖质含量高下图为某游客在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地质公园内拍摄的“分裂苹果岩”照片。该岩石位于海岸悬崖旁,由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岩浆冷却形成)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据此完成9~11题。9.“分裂苹果岩”所受的外力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化作用C.海水沉积 D.流水沉积10.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主要来自( )A.地壳上部 B.地幔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下部11.地表的花岗岩发生球状风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的变化 B.降水的变化C.风力的变化 D.成分的变化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4分)12.(2024·沧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庙湾岛位于我国南海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调查发现,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在5个地点(图中①~⑤)。下图示意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区。(1)简述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区的地形特征。(4分)(2)与平缓凹坡相比,平缓凸坡更易形成风化坑,分析其原因。(4分)(3)分别指出冬、夏季风化坑内碎屑物向外搬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原因。(6分)1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5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义(学生版).docx 20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5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义(教师版).docx 课时数智作业15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