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16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解释水蚀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描述流水侵蚀地貌的特点1.连线:不同侵蚀作用的特点。2.绘图:给图中表流和底流线段绘上箭头,正确表示河流横向环流。3.判断(1)下切侵蚀多发生在构造沉降区。( )(2)溯源侵蚀使河流或沟谷长度不断增加。( )(3)壶口瀑布会不断向下游移动,并最终消失。( )(4)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流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4.读图填空:图中字母表示河谷不同部位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________,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解释沉积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描述流水堆积地貌的特点1.简答:河流流速和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关系?2.判断(1)河流越向上游地区,颗粒物粒径越小。( )(2)构造抬升区以沉积作用为主。( )(3)河流入海口处流速降低,易形成三角洲。( )(4)洪积扇多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3.简答:冲积扇是如何形成的? 选择性必修1阅读变式黄河上游支流白河多弯道,弯道上容易发育由松散河相沉积物组成的侧积体。侧积体内外两侧存在坡度差异,当洪水溢出侧积体时,水流发散,流速减慢,沉积物粒径较小,坡度较小。下图示意白河某弯道附近侧积体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1.侧积体的形成需要( )①较大的输沙量 ②较强的地转偏向力 ③陡峭的河岸坡度 ④不稳定的径流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下列最符合由甲到乙剖面形态的是( )A.B.C.D.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称为河流袭夺。袭夺发生后会改变原来水系的分布状况,重新组合成新的水系,部分河流流向也会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四川省北川湔江水系流向演化过程图。(1)说明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的原因。(2)指出湔江水系演化过程中流向发生转变的河段,简述其流向发生转变的过程。1.河流侵蚀方式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2.河流袭夺(1)概念: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2)袭夺产生的条件①两条河流间的距离较近;②其中一条河流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有明显的差异。3.河流阶地(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形成年代越老。(2)成因形成过程构造 运动 ①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平坦的河漫滩。 ②地壳上升期间,河水下蚀加强,河床加深,平坦的河漫滩成为高出一般洪水位的阶地。 ③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地壳每上升一次,就会形成一级阶地;多次地壳抬升就会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至少有几次上升运动)气候 变化 ①气候干冷期间,河流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减少,坡面侵蚀加强,含沙量增加,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②气候湿热期间,河流径流量增加,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减少,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 ③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河水的堆积与侵蚀交替作用,形成一系列阶地4.常见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冲积 扇、洪 积扇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 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三角 洲 ①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海水离子使河流中胶体物质沉降。 ②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规律总结] 河流颗粒物的分异沉积规律1.河流流速的影响(1)流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流流速越快,能够搬运的沉积物颗粒越大;反之,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的颗粒越小。(2)河流不同部位的流速差异: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下游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小。此外,河流中心流速通常大于岸边流速(特别是凸岸),因此岸边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2.地形的影响(1)地形变化与沉积:河流在流经不同地形时,其流速和流向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沉积物的分布。(2)特殊地形:在河流的某些特殊地形(如冲积扇、三角洲等)上,沉积物的分布会呈现出特定的规律。3.水流方向的影响(1)顺流沉积:在河流的连续沉积段,沉积物颗粒会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堆积。(2)逆流沉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泥石流扇),沉积物的分布可能与顺流沉积相反,即扇体最下端沉积有体积较大的砾石块,而扇顶部位则是粒径细小的沙砾和黏土。这是泥石流与洪流的性质不同引起的。4.时间的影响洪水期与平水期:洪水期河流流速大,能够挟带并沉积较大的颗粒物;而枯水期流速小,沉积的颗粒物则相对较小。(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下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距河源的 距离/千米 测量点水位高程/米甲河 乙河0.0 192 1900.5 180 1791.0 172 1721.5 171 1692.0 167 1672.5 164 1663.0 163 1623.5 161 1554.0 157 1544.5 151 1535.0 142 152(1)请补充两条河流河源段的水位高程变化曲线和图例。(2)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解题导引】(1)读表格中数据→在坐标图中准确描点→用相同的线条连接成平滑曲线→依据绘图所用线设计图例并补充到右上角框内(2)材料显示→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抗侵蚀能力弱。图中显示→甲、乙两河源头段相距较近。表中数据显示→甲河河源段落差较乙河大→甲河下蚀和溯源侵蚀能力强→甲河袭夺乙河【尝试解答】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发生河流袭夺之后,甲河和乙河的河流长度有何变化?说出判断理由。 流水侵蚀地貌(2024·重庆三模)2021年6月,由于水位下降,涪江河床上露出了三处大面积“石画”奇异景观。经考察发现,三处景观的基础都是接近水平的砂岩层,长石含量高,均含钙质、泥质胶结物,均位于涪江右岸。如图示意涪江水蚀地貌分布及一处“石画”景观——“石龙过江”。据此完成1~3题。1.流水雕琢“涪江石画”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涪江石画”景观群核心均位于涪江右岸,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右岸岩石可溶性强B.左岸岩石硬度较高C.三地右岸都是凹岸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若地壳运动保持稳定,图中的“涪江石画”景观将(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C.逐渐消失 D.永久出露 流水堆积地貌(2024·长沙二模)青海湖因气候变化,湖面发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成排滩坝(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图1示意青海湖滩坝的分布,图2为近1.8万年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4~6题。4.与图示阶段②相比,阶段④形成的滩坝规模特征及原因是( )A.较小,湖面较低 B.较小,侵蚀较强C.较大,风力较小 D.较大,堆积明显5.关于多条滩坝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湖岸线垂直B.分选性比较差C.磨圆度比较低D.规模较为一致6.在滩坝的形成过程中,关于青海湖湖岸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一滩坝形成过程中,湖岸线时进时退B.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相对稳定C.阶段②形成和结束过程中,可能以垂向变化为主D.现今湖岸线相对历史时期,大致向陆地方向扩张1 / 11课时16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解释水蚀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描述流水侵蚀地貌的特点1.连线:不同侵蚀作用的特点。2.绘图:给图中表流和底流线段绘上箭头,正确表示河流横向环流。提示:3.判断(1)下切侵蚀多发生在构造沉降区。 (×)(2)溯源侵蚀使河流或沟谷长度不断增加。 (√)(3)壶口瀑布会不断向下游移动,并最终消失。 (×)(4)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流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4.读图填空:图中字母表示河谷不同部位的名称。A河床,B河漫滩,C阶地。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解释沉积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描述流水堆积地貌的特点1.简答:河流流速和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关系?提示:河流流速大时,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时,沉积物颗粒较细。2.判断(1)河流越向上游地区,颗粒物粒径越小。 (×)(2)构造抬升区以沉积作用为主。 (×)(3)河流入海口处流速降低,易形成三角洲。 (√)(4)洪积扇多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3.简答:冲积扇是如何形成的?提示: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扇状堆积体。 选择性必修1阅读变式黄河上游支流白河多弯道,弯道上容易发育由松散河相沉积物组成的侧积体。侧积体内外两侧存在坡度差异,当洪水溢出侧积体时,水流发散,流速减慢,沉积物粒径较小,坡度较小。下图示意白河某弯道附近侧积体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1.侧积体的形成需要( )①较大的输沙量 ②较强的地转偏向力 ③陡峭的河岸坡度 ④不稳定的径流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下列最符合由甲到乙剖面形态的是( )A.B.C.D.1.B 2.B [第1题,洪水期河水上涨,流量增加,水动力增强,河水开始对凹岸进行强烈的侵蚀和下切,使河水中含沙量增大,凸岸河流流速慢,泥沙沉积,形成一个侧积体,以此类推,每一次洪水事件,河曲外侧的凹岸就被强烈地侵蚀,相应的河曲内侧的凸岸就堆积一层新的沉积物,侧积作用就进行一次,又会形成新的侧积体,因此侧积体的形成需要不稳定的径流量和较多的泥沙,①④正确;陡峭的河岸坡度不利于泥沙的沉积,不利于侧积体的形成,③错误;同一地点地转偏向力强度无变化,②错误。第2题,河流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坡度大,凸岸流速变慢,泥沙堆积,坡度小,由图可知,甲侧河岸为凹岸,坡度大,C、D错误;根据材料“当洪水溢出侧积体时,水流发散,流速减慢,沉积物粒径较小,坡度较小”可知,由于洪水溢出,水流流速减慢,使得靠近河道一侧的侧积体坡度小,A错误,B正确。]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称为河流袭夺。袭夺发生后会改变原来水系的分布状况,重新组合成新的水系,部分河流流向也会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四川省北川湔江水系流向演化过程图。(1)说明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的原因。(2)指出湔江水系演化过程中流向发生转变的河段,简述其流向发生转变的过程。[解析] 第(1)题,北川—映秀断裂带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岩石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张力,导致断裂破碎,形成了相对薄弱的地带。这种薄弱地带地势往往较低洼,容易汇集地表水。当有降水等水源时,水就会顺着这些地势较低的地方流动。古都坝河在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受到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河道的走向与北川—映秀断裂带的走向恰好相同,而且在某些地方两者相互交叉。由于断裂带内岩石破碎,抗侵蚀能力弱,河水更容易沿着这些地带进行侵蚀和冲刷,从而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河道。所以,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最终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第(2)题,流向发生转变的河段是曲山至黄家坝河段。湔江水系演化过程中,通口河的侵蚀力较强。溯源侵蚀是指河流向源头方向侵蚀的过程。通口河不断地向其源头方向侵蚀前进,经过漫长的时间,切穿了原本分隔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使得通口河和古都坝河得以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新的水系。与此同时,在擂鼓附近发生了地壳的断裂抬升运动。这一运动导致擂鼓的地势升高,而黄家坝的河床海拔相对较低。由于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原本向西南流动的古湔江,当遇到黄家坝这个更低的出口时,就改变了流向,转而流向东北方位的黄家坝。[答案] (1)北川—映秀断裂带由于地势较低,地表水易在此汇聚成河流;古都坝河走向和北川—映秀断裂带走向一致,且有相交地段,因此古都坝河极易沿北川—映秀断裂带形成河道,最终造成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2)曲山至黄家坝河段流向发生转变。通口河发生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分水岭,通口河和古都坝河相通形成新的水系,且擂鼓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导致黄家坝河床海拔较擂鼓低,古湔江转而流向海拔更低的黄家坝,最终使曲山至黄家坝河段由向西南流动转向向东北方位流动。1.河流侵蚀方式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2.河流袭夺(1)概念: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2)袭夺产生的条件①两条河流间的距离较近;②其中一条河流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有明显的差异。3.河流阶地(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形成年代越老。(2)成因形成过程构造 运动 ①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平坦的河漫滩。 ②地壳上升期间,河水下蚀加强,河床加深,平坦的河漫滩成为高出一般洪水位的阶地。 ③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地壳每上升一次,就会形成一级阶地;多次地壳抬升就会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至少有几次上升运动)气候 变化 ①气候干冷期间,河流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减少,坡面侵蚀加强,含沙量增加,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②气候湿热期间,河流径流量增加,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减少,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 ③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河水的堆积与侵蚀交替作用,形成一系列阶地4.常见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冲积 扇、洪 积扇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 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三角 洲 ①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海水离子使河流中胶体物质沉降。 ②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规律总结] 河流颗粒物的分异沉积规律1.河流流速的影响(1)流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流流速越快,能够搬运的沉积物颗粒越大;反之,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的颗粒越小。(2)河流不同部位的流速差异: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下游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小。此外,河流中心流速通常大于岸边流速(特别是凸岸),因此岸边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2.地形的影响(1)地形变化与沉积:河流在流经不同地形时,其流速和流向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沉积物的分布。(2)特殊地形:在河流的某些特殊地形(如冲积扇、三角洲等)上,沉积物的分布会呈现出特定的规律。3.水流方向的影响(1)顺流沉积:在河流的连续沉积段,沉积物颗粒会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堆积。(2)逆流沉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泥石流扇),沉积物的分布可能与顺流沉积相反,即扇体最下端沉积有体积较大的砾石块,而扇顶部位则是粒径细小的沙砾和黏土。这是泥石流与洪流的性质不同引起的。4.时间的影响洪水期与平水期:洪水期河流流速大,能够挟带并沉积较大的颗粒物;而枯水期流速小,沉积的颗粒物则相对较小。(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下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距河源的 距离/千米 测量点水位高程/米甲河 乙河0.0 192 1900.5 180 1791.0 172 1721.5 171 1692.0 167 1672.5 164 1663.0 163 1623.5 161 1554.0 157 1544.5 151 1535.0 142 152(1)请补充两条河流河源段的水位高程变化曲线和图例。(2)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解题导引】(1)读表格中数据→在坐标图中准确描点→用相同的线条连接成平滑曲线→依据绘图所用线设计图例并补充到右上角框内(2)材料显示→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抗侵蚀能力弱。图中显示→甲、乙两河源头段相距较近。表中数据显示→甲河河源段落差较乙河大→甲河下蚀和溯源侵蚀能力强→甲河袭夺乙河【尝试解答】 (1)(2)甲河袭夺乙河。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成岩作用弱,抗侵蚀能力弱;甲河落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河源逐渐向分水岭伸展,最终切穿分水岭袭夺乙河。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发生河流袭夺之后,甲河和乙河的河流长度有何变化?说出判断理由。提示:甲河袭夺乙河,乙河上游段成为甲河上游段,甲河变长,乙河变短。 流水侵蚀地貌(2024·重庆三模)2021年6月,由于水位下降,涪江河床上露出了三处大面积“石画”奇异景观。经考察发现,三处景观的基础都是接近水平的砂岩层,长石含量高,均含钙质、泥质胶结物,均位于涪江右岸。如图示意涪江水蚀地貌分布及一处“石画”景观——“石龙过江”。据此完成1~3题。1.流水雕琢“涪江石画”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涪江石画”景观群核心均位于涪江右岸,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右岸岩石可溶性强B.左岸岩石硬度较高C.三地右岸都是凹岸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若地壳运动保持稳定,图中的“涪江石画”景观将(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C.逐渐消失 D.永久出露1.B 2.D 3.C [第1题,“涪江石画”为流水侵蚀而成,涪江为嘉陵江支流,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涪江流量大、含沙量大,流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强,是雕琢“石画”的主要季节。第2题,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对右岸侵蚀作用强烈,D正确;右岸无石灰岩分布,故可溶性差,A错误;三地景观的基础都是接近水平的砂岩层,说明两侧基岩都是砂岩,硬度相同,B错误;右岸侵蚀强烈,有可能都是凹岸,但是凹岸不是形成景观的原因,C错误。第3题,河床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不断抬升基准面促进侵蚀,而形成独特的“石画”,应与岩层的性质有关。如果地壳一直上升,下切侵蚀将一直继续,形成“石画”的地层被完全侵蚀掉以后,“石画”会消失,C正确,A、B错误;“石画”出露是因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枯水季水位下降形成出露,D错误。] 流水堆积地貌(2024·长沙二模)青海湖因气候变化,湖面发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成排滩坝(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图1示意青海湖滩坝的分布,图2为近1.8万年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4~6题。4.与图示阶段②相比,阶段④形成的滩坝规模特征及原因是( )A.较小,湖面较低 B.较小,侵蚀较强C.较大,风力较小 D.较大,堆积明显5.关于多条滩坝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湖岸线垂直B.分选性比较差C.磨圆度比较低D.规模较为一致6.在滩坝的形成过程中,关于青海湖湖岸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一滩坝形成过程中,湖岸线时进时退B.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相对稳定C.阶段②形成和结束过程中,可能以垂向变化为主D.现今湖岸线相对历史时期,大致向陆地方向扩张4.D 5.B 6.C [第4题,与阶段②相比,阶段④湖面水位高,带来的泥沙等物质较多,堆积作用更明显,所以形成的滩坝规模较大,D正确,A错误;侵蚀较强会导致滩坝规模较小,与题意不符,B错误;风力大小不是滩坝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第5题,滩坝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响,其整体走向多与湖岸线平行,A错误;不同时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不一,挟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存在差别,砂砾分选性较差,规模相差较大,B正确,D错误;滩坝经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搬运过程中砂砾被不断磨圆,磨圆度较高,C错误。第6题,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形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A错误;而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不稳定,时进时退,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由①到②和②到③阶段,湖平面高度近乎垂直变化,很可能是这一高度湖床较为陡峭,导致湖岸线以垂向变化为主,湖岸线变率最大,C正确;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故湖岸线向湖泊方向退缩,D错误。]课时数智作业(十六)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2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河流下切指的是因河床物质受到持续水流侵蚀作用而使河底海拔下降的现象。在山区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增大,河道常出现含有巨大的漂石(直径可达1米以上)的堆积体。下图示意汶川地震后岷江河谷的主要堆积体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汶川至都江堰堆积体多,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①滑坡崩塌多 ②相对高度大 ③河床坡度小④流速较慢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从长时间尺度看,堆积体集中的河段( )A.下切能力加强 B.堆积粒径变小C.谷坡崩塌加强 D.下切作用减弱1.A 2.D [第1题,汶川至都江堰河段河谷谷顶与河床相对高度大,谷坡较陡,该河段距离汶川地震震中近,受地震影响,岩层容易失稳,滑坡和崩塌严重,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第2题,长时间流水搬运,使堆积体中小颗粒沉积物被冲走,堆积体平均粒径粗化,B错误;大量大粒径的砾石覆盖河床,能削弱流水冲击,保护河床,使河床下切侵蚀减弱,减少谷坡崩塌,A、C错误,D正确。](2025·郑州模拟)如图a、b、c、d分别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段在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历程。据此完成3~4题。3.a、b、c、d四幅图按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历程先后顺序排列为( )A.a→d→c→b B.b→d→c→aC.c→b→a→d D.d→c→b→a4.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的( )A.上游段 B.中游段C.下游段 D.入海口处3.B 4.A [第3题,河流发育的初期,以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即图b;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床变宽,河流沉积物增多,即图d;接着河流受堰塞影响,流速变慢,出现湖相沉积,即图c;最后河流冲破堰塞体,以下切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即图a。因此,按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历程先后顺序排列为b→d→c→a,B正确。第4题,该河段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历程的开始(图b)与最后(图a)均以下切作用为主,故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的上游段,A正确;中游段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道较宽,B错误;下游以侧蚀为主,河道变宽,C错误;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沉积地貌,D错误。](2024·宜春二模)河流阶地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及古水文等诸多信息。河流阶地年龄测定可构建阶地形成的年代序列,更提供了区域河流下切时代、侵蚀速率以及古河流沉积速率等重要演化信息。下图为黔北高原绥阳盆地洋川河阶地。据此完成5~6题。5.理论上能够准确指示阶地形成初期河流下切时间的是( )A.阶地顶部岩层年龄 B.阶地底部岩层年龄C.阶地岩层平均年龄 D.阶地中间岩层年龄6.图示T2阶地中砾石层指示了其形成时期气候、古河流水文特征是( )A.干旱少雨,侵蚀为主 B.温暖湿润,堆积为主C.干旱少雨,堆积为主 D.温暖湿润,侵蚀为主5.A 6.B [第5题,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和下切侵蚀共同作用导致早期形成的河床不断被抬高废弃,新河床逐渐向下发育形成,故越高的阶地越早形成,阶地序列代表了区域多次河流下切和地貌夷平过程。理论上阶地最顶部的沉积岩是最早形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A正确;其他较矮的阶地形成时期均相对较晚,与题意不符,B、C、D错误。第6题,砾石层属于河流搬运沉积地貌,其形成应是以沉积为主,砾石层的沉积物较砂泥质层的颗粒粗大,说明这期间河流搬运能力强,流量大,流速高于其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2024·重庆三模)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盆地黄河出口段,其一级河流阶地的沉积层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阶地形成与发展演变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若尔盖盆地河流阶地发育形成和环境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如图示意若尔盖盆地黄河出口段一级阶地及沉积层拔河高度(指河流阶地基岩面高于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据此完成7~9题。7.河漫滩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A.地壳稳定时期 B.地壳抬升时期C.地壳下降时期 D.地壳张裂时期8.图示河段河流一级阶地开始形成时对应的地层是( )A.砂岩层 B.河床卵石层C.风沙层 D.古洪水层9.图示河段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该地区的气候( )A.逐渐变干 B.逐渐变湿C.冷暖交替 D.干湿交替7.A 8.B 9.D [第7题,构造运动可导致阶地形成,地壳稳定时期河流沉积易形成河漫滩,A正确;地壳抬升时期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B错误;地壳下降时期、地壳张裂时期,地表活动频繁,河流不能稳定地形成沉积,C、D错误。第8题,河床卵石层是河流早期沉积的标志,当河流阶地开始形成时,首先会在河床卵石层之上堆积其他地层。第9题,河流阶地的形成往往是河流间歇性下切的结果,而河流间歇性下切与气候的干湿交替变化有关。湿润的时期河流堆积,干旱的时期河流下切,从而形成阶地,D正确;逐渐变干或逐渐变湿不能很好地解释阶地的间歇性形成,A、B错误;冷暖交替主要影响温度,对河流阶地的形成影响不如干湿交替直接,C错误。]落成洲河段(下图)在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转淤积为侵蚀,但三益桥边滩在某些以淤积为主的年份淤积量较之前更大。据此完成10~12题。10.三峡工程投入使用之前,江中落成洲淤积较为明显的位置是( )①洲头 ②洲尾 ③左岸 ④右岸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1.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落成洲河段转淤积为侵蚀,主要原因有( )①含沙量下降 ②径流总量增加 ③汛期水量上升 ④枯水期水量上升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在整体冲刷的背景下,某些年份三益桥边滩的淤积量增大,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率下降 B.沙源供应增长C.堆积空间加大 D.水流方向改变10.A 11.B 12.C [第10题, 由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落成洲河段转淤积为侵蚀可知,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前,落成洲河段以淤积为主。河水从上游流往下游过程中,遇到阻挡,流速减缓,洲头接受大量堆积,①正确;水流遇到沙洲后被分成左右两支,沙洲的左岸为左支水流的凸岸,以堆积为主,沙洲的右岸为右支水流的凹岸,以侵蚀为主,③正确。第11题, 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功能:防洪、发电、拦截泥沙、削峰补枯等)拦截大量泥沙,其下游含沙量下降,①正确;汛期水库拦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③错误;三峡大坝投入使用后,长江下游径流量随季节变化减小,考虑水库的供水功能,径流总量会有所下降,②错误;枯水期水量增大,冲刷增强,④正确。第12题,在整体冲刷的背景下,三益桥边滩先被冲刷,可堆积空间增加,在某些以淤积为主的年份,大量物质在此堆积,淤积量增大,C正确;在整体冲刷背景下,洪水频率可能增加,沙源供应增加,但是若无沉积空间和适当的流速,不一定能沉积,水流方向与地形地势有关,变化不大,A、B、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6分)13.(2024·广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三角洲建造取决于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泥沙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关系,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地貌、河口沉积盆地基底地形等有关。下表反映长江、恒河及珠江建坝前水文水系特征,河口潮差及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河 流 流域面 积/平方 千米 长度/ 千米 年径流 量/立方 千米 年输沙 量/吨 河口潮 差/米 三角洲 开始建 造时间 (距今)/ 万年长 江 18×105 6 380 953 4.8×108 2.7 0.8恒 河 16×105 2 510 550 10×108 3.4~ 3.8 1.1珠 江 4.3×105 2 214 302 0.8×108 0.9~ 1.6 0.8(1)简述距今0.8万年前后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泥沙沉积速率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2)试推断珠江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不晚于其他三角洲的原因。(4分)(3)分析恒河年输沙量大于长江年输沙量的原因。(6分)[解析] 第(1)题,三角洲为河流挟带泥沙在入海口堆积而成。长江三角洲开始建造时间为距今0.8万年。因此距今0.8万年前,长江没有形成三角洲,因此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泥沙沉积速率,无法形成三角洲;距今0.8万年时,长江三角洲开始形成,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泥沙沉积速率,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泥沙堆积速率达到平衡;距今0.8万年后,三角洲形成并逐渐扩大,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第(2)题,珠江三洲河口潮差为0.9~1.6米,潮差小,海流动力弱,海水侵蚀作用弱,利于泥沙沉积;河口沉积盆地基底浅,可容纳泥沙的水下空间较小,利于泥沙淤积并出露。第(3)题,可从挟带泥沙量和中途沉积数量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恒河和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两河源头海拔相近,整体河流的落差相当,但恒河流程短,长江流程长,因此恒河整体纵比降大,水流较急,搬运能力强,挟带更多泥沙,沿途泥沙沉积少,年输沙量大;长江流程长,整体纵比降小,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更弱,且流经江汉盆地、洞庭湖等数个沉积区,泥沙的搬运能力较弱,沿途泥沙沉积多,年输沙量较少。[答案] (1)距今0.8万年前,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泥沙沉积速率;距今0.8万年时,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泥沙沉积速率;距今0.8万年后,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2)珠江三角洲河口潮差小,海流动力弱,利于泥沙沉积;河口沉积盆地基底浅,利于泥沙淤积并出露。(3)恒河和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两河落差相当,恒河流程短,长江流程长。长江流程长,流经江汉盆地、洞庭湖等数个沉积区,年输沙量较少;恒河流程短,泥沙沉积少,年输沙量大。18 / 18课时数智作业(十六)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2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河流下切指的是因河床物质受到持续水流侵蚀作用而使河底海拔下降的现象。在山区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增大,河道常出现含有巨大的漂石(直径可达1米以上)的堆积体。下图示意汶川地震后岷江河谷的主要堆积体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汶川至都江堰堆积体多,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①滑坡崩塌多 ②相对高度大 ③河床坡度小④流速较慢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从长时间尺度看,堆积体集中的河段( )A.下切能力加强 B.堆积粒径变小C.谷坡崩塌加强 D.下切作用减弱(2025·郑州模拟)如图a、b、c、d分别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段在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历程。据此完成3~4题。3.a、b、c、d四幅图按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历程先后顺序排列为( )A.a→d→c→b B.b→d→c→aC.c→b→a→d D.d→c→b→a4.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的( )A.上游段 B.中游段C.下游段 D.入海口处(2024·宜春二模)河流阶地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及古水文等诸多信息。河流阶地年龄测定可构建阶地形成的年代序列,更提供了区域河流下切时代、侵蚀速率以及古河流沉积速率等重要演化信息。下图为黔北高原绥阳盆地洋川河阶地。据此完成5~6题。5.理论上能够准确指示阶地形成初期河流下切时间的是( )A.阶地顶部岩层年龄 B.阶地底部岩层年龄C.阶地岩层平均年龄 D.阶地中间岩层年龄6.图示T2阶地中砾石层指示了其形成时期气候、古河流水文特征是( )A.干旱少雨,侵蚀为主 B.温暖湿润,堆积为主C.干旱少雨,堆积为主 D.温暖湿润,侵蚀为主(2024·重庆三模)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盆地黄河出口段,其一级河流阶地的沉积层保存完整,揭示了河流阶地形成与发展演变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若尔盖盆地河流阶地发育形成和环境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如图示意若尔盖盆地黄河出口段一级阶地及沉积层拔河高度(指河流阶地基岩面高于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据此完成7~9题。7.河漫滩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A.地壳稳定时期 B.地壳抬升时期C.地壳下降时期 D.地壳张裂时期8.图示河段河流一级阶地开始形成时对应的地层是( )A.砂岩层 B.河床卵石层C.风沙层 D.古洪水层9.图示河段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该地区的气候( )A.逐渐变干 B.逐渐变湿C.冷暖交替 D.干湿交替落成洲河段(下图)在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转淤积为侵蚀,但三益桥边滩在某些以淤积为主的年份淤积量较之前更大。据此完成10~12题。10.三峡工程投入使用之前,江中落成洲淤积较为明显的位置是( )①洲头 ②洲尾 ③左岸 ④右岸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1.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落成洲河段转淤积为侵蚀,主要原因有( )①含沙量下降 ②径流总量增加 ③汛期水量上升 ④枯水期水量上升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在整体冲刷的背景下,某些年份三益桥边滩的淤积量增大,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率下降 B.沙源供应增长C.堆积空间加大 D.水流方向改变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6分)13.(2024·广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三角洲建造取决于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泥沙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关系,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地貌、河口沉积盆地基底地形等有关。下表反映长江、恒河及珠江建坝前水文水系特征,河口潮差及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河 流 流域面 积/平方 千米 长度/ 千米 年径流 量/立方 千米 年输沙 量/吨 河口潮 差/米 三角洲 开始建 造时间 (距今)/ 万年长 江 18×105 6 380 953 4.8×108 2.7 0.8恒 河 16×105 2 510 550 10×108 3.4~ 3.8 1.1珠 江 4.3×105 2 214 302 0.8×108 0.9~ 1.6 0.8(1)简述距今0.8万年前后长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泥沙沉积速率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2)试推断珠江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不晚于其他三角洲的原因。(4分)(3)分析恒河年输沙量大于长江年输沙量的原因。(6分)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6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义(学生版).docx 21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6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义(教师版).docx 课时数智作业16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