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姓代表最大、最重要的血缘集团,如以周天子为大宗的姬姓宗族;氏代表同姓群体内部次一级的血缘组织,如姬姓宗族分化为很多氏(井氏、召氏、荣氏等)一级的家族;氏代表的家族,又分出许多小支,如井叔氏、井季氏等。这表明( )A.宗法制巩固了贵族统治秩序 B.姓氏体现了贵族的宗法地位C.大宗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D.血缘亲疏是维系统治的关键2.战国时期已有“国有乱政则蝗生”之论。至东汉,这种意识已很普遍;与此同时,汉代史籍常以“飞蝗出境”描述地方良吏:某郡守施善政后,蝗虫飞离本郡。这成为当时史家塑造良吏形象的基本模式之一,其影响及至明清。“飞蝗出境”叙史模式出现的背景是( )A.史学褒贬功能得到开发 B.蝗灾空前严重C.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地方吏治清明3.湖北当阳县考古发掘了东汉画像石墓,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出当时(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庄园经济的发展 C.社会矛盾的加剧 D.基层治理的加强4.考古学家从吐鲁番墓地中发掘出了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的户籍文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质户籍文书。文书正面详细记载了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五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其中财产情况主要登记了占有土地的多寡、肥瘠等。该户籍文书的发现说明,魏晋时期( )A.户籍记录纸质化得到普及 B.民族间的交往缓和了民族矛盾C.中原行政制度向边疆扩展 D.土地成为缴纳赋税的主要依据5.南朝刘裕建立政权后,削弱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此后南朝统治者多任用出身微贱者任中央要职,使士族担任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变为虚职,史称“寒人掌机要”。这一现象的出现( )A.主要由于统治者出身的变化 B.结束了门阀士族专权的局面C.为创新人才选拔提供了条件 D.根源在于对土地兼并的限制6.《唐六典》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指示臣僚重新审订刑律条款,尤控死刑。唐律“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据此可知( )A.唐太宗推崇“依法治国” B.唐太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唐初政治开明社会稳定 D.唐律呈现律令儒家化的特征7.以下为唐朝天宝(742-756)至大历(766-779)年间某地户籍资料所见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数量单位:亩),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合计 应受 已受 未受 永业田 口分田 园宅地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61户 8469 2886 5584 1720 1524 196 6610 1298 5312 118 44 74已受或未受数与应受数之比(%) - 33.8 66.2 - 88.6 11.4 - 19.6 80.4 - 37 63A.政府弱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赋税征收主要依据田亩多寡C.土地兼并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D.赋税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8.明代是中国出版事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极盛时代。明刻本图书印刷精美,数量庞大。如汲古阁刻本的《十三经注疏》,世德堂刻本《西游记》,董其昌刻的《王文恪公集》,都是传世精品。据此可知,明代出版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科举制度完善 C.活字印刷推广 D.书院发展迅速9.1922年9月,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中指出:“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后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成为“半资产阶级和半封建社会”或者说是“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此观点( )A.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B.揭示了中国落后的根源C.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D.推动国民党进行了改组10.1945年,雅尔塔会议发表公告,决定4月25日由美、苏、英、中、法5国共同召集旧金山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在罗斯福建议、顾维钧奔走、中共一再坚持下,蒋介石批准中国代表团由10人组成,其中有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其他反对党2人,无党派者3人。中国代表团的形成( )A.是“双十协定”精神的体现 B.目的在于掩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C.彰显了中国团结抗战的力量 D.表明中共联合政府主张得到实现11.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一幅宣传画上写有: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该宣传画描述的历史事件表现了( )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C.抗美援朝取得重大胜利 D.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2.苎麻在西方被称为“中国草”,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纤维之一,经济价值高。1961年1月,苎麻被列为二级农副产品,实行派购。湖南某供销社为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决定在收购苎麻时实行奖励措施,麻农每交售50千克苎麻,供销社奖励原粮25千克、化肥15千克、煤油7.5千克、毛线及其制品0.5千克、布票5米。国家大量收购苎麻的目的是( )A.支持国家工业建设 B.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C.服务国家三线建设 D.探索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13.1992年1月,《求是》杂志发表了时任上海市市长黄菊的文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在文章中,他明确主张“把住房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纳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以加快住宅建设步伐,早日改变上海住房紧张的状况”。由“福利房”到“商品房”观念的转变( )A.反映了“十四大”的重大影响力 B.极大改善了上海人民的住房条件C.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城市化进程 D.有利于压缩当地政府公共开支14.“为了更像英国,他们脱离英国。脱离英国的理由是英国在美国践踏了自己的宪政原则——人民未经同意不纳税。按照这一原则,西敏寺的几只秃头碰在一起,就将他们商定的税额强加于千里之外的美国,而美国人民的起义正是对它的回应。”该观点认为,北美独立战争的深层动因是( )A.期望建立英国式宪政制度 B.受进步启蒙思想家的影响C.对帝国不合理征税的回应 D.追求独立自由的政治理想15.1871年,法国战败,提出以越南交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建议。俾斯麦以越南的用处只是补给站而拒绝。1897年,俾斯麦下台,威廉二世掌权,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在国会演讲中提出“阳光下的地盘”的口号。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德国( )A.与法国矛盾不可调和 B.战略目标的重大转变C.封建残余势力较浓厚 D.工业化水平影响外交16.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破西方国家对石油价格的操控,大幅提价,引发1973年石油危机。这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经济体系,西方发达国家陷入经济“滞胀”,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基于此,西方国家应对的策略是( )A.加大投资拉动内需 B.认定危机无需调整C.削减开支减少税收 D.强化管制应对危机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时期称西南广大地区为西南夷。秦在巴蜀地区开五尺道,设置巴、汉中、蜀三郡。公元前182年,汉在通往南夷的僰道筑城,允许内地和西南人民自由通商。景帝以“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武帝乃拜唐蒙为中郎将,率兵并携大量缯帛、货币从巴蜀筰关入夜郎,招降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公元前109年,武帝发兵降滇王,置益州郡。原夜郎、滇、邛都等王“复长其民”,“虽有官吏,仍以其君长为王侯,使主其种类”。在西南夷地区共置七个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拓建了西南道和西夷道。——摘编自武宝宁、吴硕《西汉经营西南地区的政策及其分析》材料二 唐开国初年,依据“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政策,在西南地区遍置羁縻州县。武德初,授各地首领为牧宰。既而以滨东各羁縻州县隶戎州都督府,滇南部分羁縻州县隶安南都护府,镇西各羁縻州县则隶之于姚州都督府。随着唐王朝统治向云南之西、南不断深入,两干线周边的城镇建置模式也不断被复制、模仿到云南更边远的民族集聚地带,以城镇为管理模式的政区建置从而不断向云南纵深推进,以城镇为集聚方式的农耕文明不断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摘编自李宇舟《初唐时期中国西南边疆的城镇发展与“郡县制”文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初唐对西南地区治理的变化。三、材料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后世据此为经典,训释传记,从而逐渐形成经学。孔子整理“六经”作为上古三代时期的“先王政典”,其中的《尚书》《春秋》等典籍实为先秦史籍之源。汉代经学体现官方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汉代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而是主要依附于经书“六艺略”的《春秋》经下,司马迁撰《史记》以“继《春秋》”为其撰述旨趣,以“六经”来统帅其史著。——摘编自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材料 工具销售南北朝时期,十六国各政权都设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书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史籍《十六国春秋》正是依据了这些史书编撰的。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设有修国史的著作郎。当时官方藏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史书属于乙部。唐代魏征主编的《隋书》在图书分类中“别为史部”,此后,经史子集的分类取代甲乙丙丁的代号。唐初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提出“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的修撰原则。唐太宗时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晋、梁、陈、北齐、北周、隋兴个朝代的史书和《南史》《北史》,史称“唐初八史”,占据二十中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为前朝撰写“正史”的制度,从而使这一制度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等(1)根据材料一,说明先秦两汉时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至唐初史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史学发展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出生于密苏里州。12岁丧父后独立谋生,先后做过印刷所学徒、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上担任过领航员。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批判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擅长幽默和讽刺。在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他把竞选中政会们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谴责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最肮脏卑鄙的手段。在《田纳西的新闻界》中,他尖刻讽刺了美国报界中耸人听闻和尔虞我诈的恶劣风气。1873年发表《镀金时代》,揭露国会议员们贪赃受贿,政府机关和投机家沆瀣一气,追逐暴利、搜刮民财的罪恶勾当,针砭当时弥漫全国的投机风气。1884年,马克·吐温发表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上的迷人景色,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美国社会图画,并对黑暗和丑恶进行鞭挞,对黑人表示深切的同情,赋予他们平等的人格和高尚淳朴的心灵。他歌颂美国劳动人民开发西部时期的坚毅、乐观、追求自由和新生活的精神。同时还写了许多尖锐的政论文章,抨击美国政府所推行的反动的内外政策。他把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繁荣”称为“镀金时代”并非“黄金时代”。从此,“镀金”成了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标记。——摘编自丁则民等《美国通史: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对美国是“镀金时代”而非“黄金时代”的理解作为论题,围绕马克·吐温及其作品,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行文流畅)参考答案1.B2.C3.B4.C5.A6.B7.D8.A9.A10.C11.A12.A13.C14.D15.B16.C17.(1)措施:中央设机构管理(大鸿胪);(必)发展经济,兴文教;厚赐拉拢,册封君长;军事征服,设置郡县;免赋薄敛;交通建设。特点:继承性;灵活性(因俗而治);循序渐进;恩威并施(羁縻)。(2)唐初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进一步巩固统一,在治理理念、治理范围和治理方式上均有变化。治理理念的延续与发展。初唐继承了前代“羁縻”治理理念,在西南地区遍置羁縻州县,这与汉朝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以其故俗治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通过较为温和的方式来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但唐朝的羁縻政策更加系统化。唐朝不仅授各地首领为牧宰,还明确了羁縻州县的隶属关系,使边疆管理更加有序。治理范围有所拓展。汉朝主要是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七个初郡等进行管理。唐朝以城镇为管理模式的政区建置不断向西南纵深推进,进一步拓展了统治的深度和广度。治理方式更加进步。汉朝侧重于交通建设和设郡管理。唐朝注重以城镇为中心进行治理,利用城镇的集聚作用,传播农耕文明,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总之,唐朝对西南的治理加强了对西南的控制,促进了西南开发、少数民族封建化,进一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1)重要的经学著作同时又是史学著作(史学和经学同源);史学著述的目的是与经学的目标一致(经学和史学体现官方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史学依附于经学(史学著述的价值观受到经学思想的影响)。(2)表现:①各政权都重视史书的修撰(政府设立专职史官、专门机构修撰史书,史学著作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②史学独立于经学,成为专门的学问,大量的史书得以保存;③形成了后代修前代史的传统。原因:①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政局变动频繁,史学可以为统治赋予合法性;②通过史学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维护统治;③史学自身长期积累,史学人才涌现;④思想相对活跃,各类思想融汇推动史学研究的革新。(任答三点即可)19.示例:美国社会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蕴藏着社会危机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有力的批判。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飞跃,经济快速发展,垄断组织膨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投机行为盛行,政治黑暗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稳定因素。马克·吐温的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政治方面,《竞选州长》对竞选中政客们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这反映出美式共和制政治结构的缺陷。社会层面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黑人表示深切同情,赋予他们平等的人格和高尚淳朴的心灵,这体现了他对美国种族主义盛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反思。马克·吐温的作品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的警示。他的批判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反思社会问题,努力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的社会。他的作品成为研究19世纪后期美国历史的参考资料之一,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政治生态和文化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视角。总之,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成为19世纪后期美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和批判者,他的作品将永远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