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甲骨文记载商王常“振旅”(整顿军队)后田猎,捕获猎物“麋四百五十一”。又有“王比沚(zhǐ)戊(yuè)伐巴方”的占卜记录达20次。这反映商代( )A.经济生产以狩猎为主 B.军事决策程序严谨C.地域管辖的范围广阔 D.农耕技术高度发达2.墨子提出“兼爱则仁矣,义矣”,主张“尚贤”取代世袭尊卑;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反映战国思想界( )A.彻底否定宗法伦理体系 B.普遍追求社会平等的理想C.对传统价值观的改造创新 D.形成统一的政治改革共识3.端午节习俗既有“投米祭屈原”、“龙舟竞渡”的集体活动,也有“采艾悬门以攘毒气”、“系五彩丝以避瘟疫”的居家仪式,更有“斗百草”、 “归宁(回娘家)”等民俗娱乐。这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B.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C.多元融合的基本特点 D.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4.两汉到魏晋时期,皇位的“禅让”事件反复上演,主要如下表。对下述“禅让”事件有下列一些主要认识,正确的是( )初始元年十二月 (9年) 王莽在未央宫前殿接受刘婴禅位,改国号为“新”延康元年十月(220年) 汉献帝退位,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魏”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 魏帝曹奂禅让帝位于晋王,司马炎即皇帝位,更国号为“晋”元熙二年六月(420年) 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①这是原始民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②成为特权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③这种方式保障了政治的和平稳定 ④沦为以天命德运说掩盖权利争夺的工具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匈奴王太子金日嬋(Jīn mìdī)官至车骑将军,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成为西汉首位进入中央决策层的少数民族官员;鲜卑首领慕容魔(wěi)被西晋封为散骑常侍,并获封辽东郡公,其子慕容皝(huàng)在东晋继续接受册封。材料表明中原王朝( )A.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 B.国家治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C.主导并加速了民族交融 D.民族政策呈因俗而治的特点6.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一步到位,建立以皇帝为首的朝廷,而是多选择暂时先以“天王”之称号令百官。如后赵的石勒、石虎称“大赵天王”,前秦苻坚称“大秦天王”,北燕、后凉、夏、后秦、后燕也都有此称谓。这一现象反应了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 )A.通过称号的过渡性,渐进构建政治合法性与文化调和B.效仿周代诸侯分封制,强化地方权力分散的统治模式C.因军事扩张需求,刻意淡化文治以维持部落尚武传统D.试图以“天王”名义与东晋政权争夺华夏正统的地位7.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认为: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表明魏晋时期( )A.重视刑法,实行严刑峻法 B.官吏判案,缺乏法官的经验和技术C.律条众多,内容过于繁杂 D.新律条文,体现了儒学理念法制化8.如表所示,在唐朝为南北朝编修的史书《南史》《北史》中,在用语方面对北朝和南朝有明显区别。北朝 南朝纪年 用北魏、西魏、北周、隋年号皇帝去世 崩 殂向对方用兵 讨、伐 侵、略导致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A.南北国力的差距 B.政权的政治传承渊源 C.门阀士族的倾向 D.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9.《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在各州设置大中正,由本州德高望重者兼任,负责品评人物,且不授予品秩;唐太宗贞观初年,该制度被废除。这一制度的兴废反映出唐初( )A.政治制度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 B.科举制完善促使传统选官制消亡C.地方门阀势力主导官员选拔体系 D.统治者意在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10.唐朝前期,军国大事往往由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决策。唐中后期,翰林院和枢密院的权力逐渐上升,翰林院逐渐掌握了大部分诏令的起草权,翰林学士所起草的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则参与中枢政务,三省体制逐步瓦解。这( )A.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B.反映了中枢权力的全面重置C.促使中枢决策内廷化,强化了专制皇权D.引发了持续性的党争与内讧11.唐高宗后期,吐蕃扩张导致西域动荡,绿洲诸族时附时叛,陆上丝绸之路逐渐阻塞。与此同时,海上贸易却持续繁荣,至武则天时期,以“广州通海夷道”为代表的中印海路网络日趋成熟,航线延伸至波斯湾、红海及东非。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地缘政治变动影响交通格局 B.技术突破推动贸易形态转型C.边疆治理成效决定对外交往 D.经济结构变化加速区域开发12.唐代出现在瓷器上书写诗文的现象,但这种情况仅局限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等个别南方地区;两宋时期,在瓷器上刻画或书写诗词已突破地域界限,广布于南北各地。由此可见,两宋时期( )A.瓷器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B.文学艺术世俗化趋势加强C.商业营销迎合社会风尚 D.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1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诗句中,体现古代社会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是(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B.云外秋鸿织锦绣,江南春水染绫绡C.官田雨涨接茅舍,佃契风翻压稻花D.游寓九州无羁籍,赁宅购陇任萍踪14.元朝修《辽史》《宋史》《金史》时,面对接续哪朝“正统”分歧而产生不同修史观点,元朝以一种更高维度解决了争端,其诏曰: “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圣德得天下辽、金、宋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这一举措体现元朝( )A.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B.传承了前代的历史文化和典章制度C.大一统思想获得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D.为后世修史提供了重要范例和借鉴15.在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观察下图大运河走向在古代从①到②的变迁,这主要反映了( ) ① ②A.缩短南北水运航程的现实诉求 B.政权更迭引起的执政理念的变化C.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D.商业城镇崛起驱动下的工程改良16.明代宾兴礼是地方为科举考生举行的科贡吉礼,包含送科举、报捷、鹿鸣宴、庙学释菜礼等环节,并在明中叶以后的地方社会广泛流行开来,被明确列入地方礼典,为国家认可。这( )A.彰显国家控制地方文化权势意志 B.展现地方治理倡导儒学化民成俗C.有助于提升科举官员的文化素养 D.反射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17.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 D.四民社会结构打破18.如下表可用于佐证清朝( )1818~1835年中国白银的流动净额(单位:百万比索)年份 白银进口 白银出口 白银流动净额1818~1820 19.31 9.42 +9.891821~1825 26.13 5.12 +21.011826~1830 12.72 25.68 -12.961831~1835 5.17 24.98 -19.81A.对外贸易的入超 B.长途贩运的兴盛 C.闭关自守的动因 D.统治危机的显现19.1952—1953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了重新整合,私立高校全部收为公立,“基本取消了原有系科庞杂、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干部需要的旧制大学”,同时改变了高等教育地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调整(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践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意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契合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20.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威廉·琼斯爵士指出,梵语跟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古英语之间,无论是在动词词根还是在语法形式方面都显示出系统的相似点,而这种现象绝不可能是偶然的。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古代欧亚大陆商贸活动交流频繁 B.原始宗教神话传播对语言的影响C.印欧人早期迁徙扩散的文化结果 D.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下的文化融合21.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其运动场周围环绕着希腊式柱廊,城中体育馆的献辞铭文中表明它的保护神是希腊的赫尔摩斯和赫拉克勒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印证( )A.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位置B.罗马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C.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2.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提出“将希腊哲学、波斯治国术与印度科学等译为阿拉伯语”,推进翻译运动。因宗教冲突,波斯史诗《列王纪》的阿拉伯译本删除了琐罗亚斯德教神学内容,但完整保留了君主治国方略。这表明( )A.宗教正统主导文化整合方向 B.文化的选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求C.军事扩张加速文化趋同进程 D.翻译活动旨在构建单一文化认同23.有学者指出,在东南亚,福建海商输入的瓷器,改变了当地以蕉叶为碗的饮食习惯。瓷器的优越性能,对东南亚人民的饮食卫生与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菲律宾的土著居民甚至认为瓷器漂亮的外观可以魅神,清脆的声音可以通神,因此每逢战争时,他们都会用瓷器来祭祀。这体现了( )A.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东南亚 B.海洋贸易以宗教传播为主要目的C.瓷器生产推动东南亚社会制度转型 D.中外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多重影响24.11世纪之后,西欧城市中水力磨坊和风力磨坊开始取代罗马以来的石臼、牲畜拉磨和手推磨。1086年英格兰能使用的磨坊超过5600座,到了1300年英格兰水磨和风磨的数量约为1—1.2万座,磨坊使用日益普遍化。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 )A.市民阶层的需求扩大推动着技术进步 B.已经出现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趋势C.城市的快速兴起标志着庄园制的瓦解 D.新兴资产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25.拜占庭是古希腊殖民城邦的旧称,早期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晚期罗马帝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拜占庭帝国居民始终自称为“罗马人”,而后世拜占庭学者则往往称其为“拜占庭人”。这是因为( )A.民族融合推动政治认同 B.罗马法学体系不断完善C.人口迁移促进文明交流 D.罗马帝国最终走向分裂26.1813年,当拿破仑战争接近尾声时,德意志人恩斯特·M.阿恩特出版了《莱茵河:德意志的河流但非德意志的边界》的小册子,其中有言:“总有很多头脑错乱之人,老是以为莱茵河是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某种不可争辩的、已然约定的边界,还把这当作一个原理去论证。”他坚决反对以这条河流作为德法两国的边界:“什么是民族的自然边界 我认为,语言才构成真正有效的自然边界。神创造了语言差别。不同的语言构成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自然分界线。”这一思想( )A.加速了普鲁士军国主义进程 B.激发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C.推动了德意志最终走向统一 D.打击了欧洲封建割据旧势力27.在城市化进程中,英国于1848年出台了《公共卫生法案》,这也是霍乱疫情后的重要立法成果。市政当局开始承担起清理垃圾、建造下水道、保障清洁供水等公共职责,这体现了( )A.旨在提高居民幸福感的举措 B.城市化中化学工业污染问题突出C.政府服务和管理职能的扩展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无法应对疫情28.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土生白人(克里奥尔人)被排斥在政治权利之外,混血人种、印第安人及黑人则遭受到种族歧视与经济剥削。拉美工商业者在殖民限制下逐渐发展出独立的经济需求,成为支持脱离宗主国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当时拉美( )A.形成了多方的反抗力量 B.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性 D.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29.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与之高度契合。这最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均主张以礼治维系社会等级 B.在重视人民主体性上有共鸣C.强调天命决定王朝兴衰更替 D.认同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30.1956年7月,在美英两国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后,纳赛尔也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埃及的决定。英法为维护其利益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对上述系列事件的正确理解是( )A.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彻底消除了殖民主义B.标志着英法在中东的殖民体系不复存在C.美苏介入是冷战中争夺中间地带的体现D.中东地区成为美苏战略争夺的重点区域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材料二 18世纪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在资本积累、人口数量或者其他因素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完全为西方所独有的内生优势。在比较技术因素的时候,也可发现西欧存在部分领先的情况下,也存在着部分落后的领域,18世纪末 19世纪初,历史才来到了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一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两个原因中,新大陆的作用又重于煤矿。——据[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三、综合题32.国家治理手段既考验着古今中外政治家的智慧,也体现着执政者的决策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历代统治者都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的国策执行。帝国建立后,罗马道路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延伸。罗马帝国在其巅峰时刻有372条主干道彼此联通,总里程为40多万公里,连接了今天英国、西欧、北非的众多区域。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罗马的行省制度在初期实际类似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每个行省都由罗马派总督统治,罗马的繁荣是建立在对海外行省的掠夺的基础上。在罗马境内,最初只有罗马公民才具有公民权,因而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不能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罗马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省居民取得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各海外行省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地位),从而形成了万民法。——整理自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及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在治理庞大国家方面的政策特点。材料二 历史学者易建平受到马克斯·韦伯关于国家定义的影响,将国家划分为早期国家、成熟国家、完备国家。学者沈长云指出,中国早期国家就是指夏商周三代已具备公共权力,但社会仍滞留在居民血缘组织基础之上的政治组织。成熟国家指的是中央权威强有力且可以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国家机器较为成熟、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大型国家。中国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的过程就是周秦之变,其最终结果是出现大一统的秦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被国内历史学界称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是它作为成熟国家的标志之一。”汉朝改造并将其定型。学者夏曾佑指出: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君主官僚制国家是古代中国最主流最重要的国家形态,开创了为后世王朝继承、影响深远的大一统国家范式,使中国成为东亚世界的轴心国家。——整理自黄涛《中西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帝国)转型道路及其影响比较》(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成熟国家”这一主题,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来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1.B2.C3.C4.D5.B6.A7.D8.B9.A10.C11.A12.C13.D14.C15.C16.B17.C18.D19.D20.C21.D22.B23.D24.A25.A26.B27.C28.A29.B30.C31.(1)特点: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商业联系的纽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影响: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2)原因: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为欧洲提供资本和市场;英国煤矿资源推动工业革命;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中国闭关锁国,固守传统经济。32.(1)政策特点:重视道路建设,加强帝国联系;实行行省制度,掠夺行省资源;逐步扩大公民权,完善法律(从公民法到万民法)。(2)秦朝:成熟国家的确立。阐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构建起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成熟国家”。中央层面,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与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的官僚机构),取代贵族共治,形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格局。地方层面,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打破分封制下的地方割据,实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央权威可直达基层。国家机器成熟: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修驰道、筑长城,建立严苛的法律体系(如《秦律》),形成对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有效管控。正如材料所言,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核心特征——中央权威强有力、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国家机器成熟——符合“成熟国家”的定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