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拱墅期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华同学和小科同学在课后一起来到学校的自主实验室,准备利用实验室中的材料继续观察微小生物。(1)小华透过眼镜镜片、空烧杯和玻璃片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其中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A.近视眼镜 B.老花眼镜C.空烧杯 D.玻璃片(2)有四种直径相同的凸透镜,下面是镜片的截面形状,其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 B.C. D.(3)小科从上题中的凸透镜中任选两个制作简易显微镜,正确的排序是( )。①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②选用上题中的两个凸透镜;③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④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4)小华还找来手持式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该显微镜侧面的调节旋钮主要是用来调节物体成像时的( )。A.图像大小 B.图像位置 C.图像亮度 D.图像清晰度(5)人类研制的“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模仿了苍蝇的( )。A.触角 B.鼻子 C.复眼 D.口器(6)第一位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并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A.简·施旺麦丹 B.列文虎克C.罗伯特·胡克 D.培根(7)人们在观察流感病毒时,最理想的工具是( )。A.凸透镜 B.手持式显微镜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8)小华和小科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图像如图1所示,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图像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图2A.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实际面积比物镜乙小B.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比物镜乙多C.物镜甲比物镜乙的放大倍数小D.以上说法都不对(9)小华想将上题图1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将蝉的翅膀标本向( )方移动。A.右上 B.右下 C.左上 D.左下(10)小华在观察自己培养的微生物时,看到一只草履虫。下图中,是草履虫的是( )。A. B.C. D.(11)小科赶紧跑到小华的显微镜前观察,这时候镜头中的图像是清晰的,他却没有看到这只草履虫。这可能是因为: (12)小华和小科还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并做了如下记录。请问,他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至少答出1点) 【答案】(1)B(2)D(3)C(4)D(5)A(6)C(7)D(8)A(9)A(10)B(11)草履虫移动速度快,可能已经移出了视野范围。(12)洋葱表皮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知识点】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简易显微镜【解析】【分析】(1)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无放大功能,A 错误;老花眼镜是凸透镜,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时成放大的虚像,有放大功能,B 正确;空烧杯装满水才相当于凸透镜有放大作用,空烧杯无此功能,C 错误;玻璃片是平面的,不能放大物体,D 错误。(2)通常,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D选项的凸透镜凸度最大,放大倍数也最大。(3)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正确步骤为:先选用两个凸透镜(②),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初步对焦(③),移动凸透镜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①),最后用纸筒固定距离(④)。故顺序为②③①④,选 C。(4)显微镜侧面的调节旋钮通常为粗准焦螺旋或细准焦螺旋,其功能是通过调整物镜与标本的距离,使物体成像清晰。图像大小由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决定,位置与移动标本有关,亮度通过反光镜或光圈调节。调节旋钮的核心作用是聚焦,即调节图像清晰度,故选 D。(5)苍蝇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敏锐感知气味分子。“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正是模仿苍蝇触角的嗅觉探测机制,通过类似结构捕捉和分析气味信息。而苍蝇的鼻子(嗅觉受体主要在触角)、复眼(视觉)、口器(摄食)均与气味分析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A。(6)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了由细胞壁构成的小室,将其命名为 “细胞”(cell)。列文虎克是首次观察到活细胞的科学家;简 施旺麦丹专注于昆虫研究;培根是哲学家,未涉及细胞发现。故正确答案为 C。(7)流感病毒直径约 80-120 纳米,远小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约 200 纳米)。凸透镜和手持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足,光学显微镜也无法清晰观察病毒。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分辨率可达 0.2 纳米以下,能直观呈现病毒的结构细节,是观察流感病毒的理想工具。(8)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实际面积比物镜乙小。通常,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实际面积越小。故选A。(9)显微镜成的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实际移动方向相反。图 1 中 X 点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需将标本向物像所在方向移动,即向左下方移动,这样物像才会向右上方移至视野中央。(10)草履虫的图像是B。草履虫的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一端有明显的口器。(11)小科与小华的观察位置不同,导致视野偏离;或草履虫因游动离开原视野范围;也可能是小科未调整目镜或物镜,焦距变化使图像模糊;还可能是标本移动后,草履虫不在通光孔正上方,未进入视野。需重新移动标本、调整焦距观察。(12)洋葱表皮细胞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此外,它们通常呈六边形,排列紧密,且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细胞边界和细胞核。(1)具有放大功能的是老花眼镜。老花眼镜是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适合观察小字。故选B。(2)通常,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D选项的凸透镜凸度最大,放大倍数也最大。(3)制作简易显微镜时,应该先选择合适的凸透镜(②),然后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以找到最清晰的图像(③),接着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④),最后再次确认物体最清晰的图像(①)。故选C。(4)调节旋钮主要是用来调节物体成像时的图像清晰度。通过调节旋钮,可以微调镜头与标本的距离,以获得清晰的图像。故选D。(5)“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模仿了苍蝇的触角。苍蝇的触角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功能,可以检测到极微小的气味分子。选A。(6)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并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故选C。(7)观察流感病毒时,最理想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流感病毒的大小超出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选D。(8)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实际面积比物镜乙小。通常,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实际面积越小。故选A。(9)小华想将图1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将蝉的翅膀标本向右上方向移动。显微镜中移动标本的方向与期望的图像移动方向相同。故选A。(10)草履虫的图像是B。草履虫的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一端有明显的口器。(11)小科没有看到草履虫的可能原因是草履虫移动速度快,可能已经移出了视野范围,要放入棉花纤维阻碍它移动。(12)洋葱表皮细胞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此外,它们通常呈六边形,排列紧密,且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细胞边界和细胞核。2.(2024六上·拱墅期末)模型是认识宇宙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又是通向科学真理的桥梁。我们可以用它来研究地球的结构,还可以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1)小科为了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制作了圭表(如下图)。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请帮小科在下图两个方框内填写名称。(2)人们可以用圭表来确定季节,一年中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3)小科发现一天中圭表上的日影长度也会发生变化,从早到晚的变化规律是( )。A.长→短 B.短→长 C.长→短→长 D.短→长→短(4)一天中,圭表上日影长度变化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太阳公转 D.太阳自转(5)如下侧模型图所示,O点即将进入(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夜晚(6)当杭州地区正处于冬季时,我们可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大致转到了下侧模型图中的( )位置。A.① B.② C.③ D.④(7)上面的模型图中用了四条弧线表示地球公转的轨迹。请你在四条弧线上添加箭头,标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8)实验中,我们控制地球模型的运动速度,以便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地球”上随着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的变化。在现实世界中,地球公转周期是( )A.1小时 B.1天 C.一个月 D.一年(9)小科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知道了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变化(如下表所示),从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A.地球上四季温差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B.利用距离太阳远近的方法可以推算具体的公历时间C.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D.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10)关于地球运动的观点,正确的是( )。A.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托勒密B.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完全一致C.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D.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也会产生四季变化(11)下列实验探究中,最适合用模型制作方法开展的是( )。A.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B.太阳系行星分布情况C.声音强弱的研究 D.摩擦力的研究(12)小科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请在下侧剖面图中将模型补充完整,并标注地球内部其余结构的名称。【答案】(1)(2)D(3)C(4)B(5)A(6)A(7)(8)D(9)D(10)C(11)B(12)【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四季成因【解析】 【分析】(1)圭表是古代测量日影的天文仪器,其中直立的标杆为 “表”,水平放置的刻度盘为 “圭”。表垂直于圭,通过测量表在阳光下的影子落在圭上的位置,可确定节气、时间等,是研究地球公转和自转规律的重要工具。(2)正午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相关。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阳光斜射更明显,物体影子最长。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春、秋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影子长度介于冬夏之间,故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的是冬季。(3)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从清晨到正午先增大后减小。清晨太阳高度角小,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傍晚太阳高度角再次减小,日影变长。因此,圭表日影从早到晚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C 正确。(4)一天内日影长度变化由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导致,而太阳的视运动本质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太阳看起来东升西落,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从而引起日影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影响的是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与一天内的变化无关,太阳并无绕地球的公转或自转,故正确答案为 B。(5)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A点位于昏线上,所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即将进入上午。(6)当杭州地区正处于冬季时,南半球处于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大致转到了模型图中的①位置。(7)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四条弧线上添加逆时针箭头即可。(8)地球公转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其周期是一年(约 365.24 天),这导致了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性移动等现象。1 小时和 1 天是地球自转相关的时间单位,一个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接近,均与地球公转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9)表格显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近距点(1.47 亿千米,一月初)和远距点(1.52 亿千米,七月初)存在差异,平均距离为 1.49 亿千米。这说明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选项错误,四季温差主因是太阳直射点移动;B、C 选项无法从表格数据直接得出,故正确答案为D。(10)A 错误:证实地球自转的是傅科(傅科摆实验),托勒密提出的是 “地心说”。B 错误:哥白尼 “日心说” 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而现代天文理论认为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二者观点不同。C 正确: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四季形成的重要条件。D 错误:四季变化源于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若地轴不倾斜,地球各纬度受热均匀,不会产生四季。(11)A 错误:绿豆芽生长需观察生物发育过程,适合通过种植记录实现,模型无法体现生命动态变化。B 正确:太阳系行星分布涉及天体位置、轨道等空间关系,用模型(如按比例制作行星模型并排列)可直观展示其相对位置和运行规律,是典型的模型探究方法。C 错误:声音强弱研究需测量音量数值或观察振动幅度,依赖实验仪器而非模型。D 错误:摩擦力研究需通过改变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变量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实验操作类探究,与模型制作无关。(12)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1)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其中立着的是表,有刻度的是圭。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2)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故选D。(3)一天中圭表上的日影长度也会发生变化,从早到晚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4)圭表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根据正午表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长,来判断冬至日、夏至日及其它节气。圭表上日影长度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使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在变化。(5)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A点位于昏线上,所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即将进入上午。(6)当杭州地区正处于冬季时,南半球处于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大致转到了模型图中的①位置。(7)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四条弧线上添加逆时针箭头即可。(8)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就是365天,方向是自西向东。(9)观察表格,分析数据得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在变动的,故推测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10)A.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托勒密,观点错误, 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莱昂·傅科。B.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完全一致,观点错误,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并不完全一致。C.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观点正确。D.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也会产生四季变化,观点错误,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不会产生四季变化。(11)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探究类型。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声音强弱的研究、摩擦力的研究适合开展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太阳系行星分布情况,最适合用模型制作方法开展。(12)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3.(2024六上·拱墅期末)在杭州亚运会到来前夕,小科开启了一场博物馆之旅,对杭州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备接待外地朋友。第一站,小科来到了大运河拱宸桥附近的“刀剪剑博物馆”。(1)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以刀、剪刀、剑为主题,展现了刀剪剑“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为剪”的独特文化。“刃”的意思是“刀、剑等锋利的部分;刀口。”这说明了刀具基本都运用了( )结构。A.杠杆 B.斜面 C.轮轴 D.以上都是(2)如下图,博物馆中放着各式各样的剪刀,其中最适宜用来剪纸的是( )。A. B. C. D.(3)博物馆中还有一种叫U型纱剪的剪刀(如下图所示),它运用了杠杆结构,其中支点位置在( )。A.A B.B C.C D.D(4)小科留意到在博物馆内,有完备的消防设施。下图所示是一种固定式的消防装置,称作消防栓。转动消防栓上部的阀门可起到省力的效果,它与生活中的( )运用了相同的机械原理。A.扳手 B.老虎钳 C.羊角锤 D.撬棍(5)在离开博物馆时,小科看到工人正在博物馆门口的斜坡上推重物。根据我们课堂上的探究结果可知,在斜坡上推动重物所用的力和重物本身的重力相比,( )。A.一样大 B.重物的重力大C.推动的力大 D.无法比较(6)小科进一步思考:斜坡的坡度大小会影响用力效果吗?于是,他用几块不同长度的木板(当作坡面)搭在5cm高的木块上,再用测力计分别匀速拉同一重物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坡面长度 10cm 20cm 30cm 40cm所用拉力 2.5N 2N 1.5N 1N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斜面的特点是( )。A.坡度越小,越省力 B.坡度越大,越省力C.坡度大小与省力多少无关 D.上述结论均不科学(7)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平板的下面装上轮子做成手推车运送物品。请问,增加车轮的优势是什么?(至少写出1点) (8)第二站,小科和父母一起来到良渚古城遗址旁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小科选择用“语言导览”的方式自助式参观博物馆,通过小程序选择聆听相应展厅中的展品介绍。和传统的文字介绍相比,下列不属于“语言导览”优势的是( )。A.自主搜索 B.生动形象C.实物配言语 D.通篇快速浏览(9)小科在展厅中看到了嘉业堂所藏《景宋四史》的雕版,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术。关于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下列流程正确的是( )。A.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C.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D.手工抄写→活字印刷→雕版印刷(10)在国家版本馆内,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其中印刷术又称为“文明之母”。请分析这是为什么呢? (11)在参观过程中,小科深刻感悟到人们创造版本、利用版本、传承版本,也在不断地开发和创新版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古人的智慧劳动。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因记录文字的需要,人类发明出了造纸术B.古人抄写太低效,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C.信息传播的需求,推动了更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D.随着计算机加入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12)参观杭州国家版本馆后,小科爸爸用手机扫描它的公众号二维码进行关注,方便以后预约参观。扫描公众号二维码,使用的是( )技术。A.文字识别 B.图像识别 C.语音识别 D.脸部识别【答案】(1)B(2)C(3)D(4)A(5)B(6)A(7)增加车轮可以减小摩擦力,使手推车更容易移动。(8)D(9)C(10)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文明之母”。(11)D(12)B【知识点】斜面;轮轴;印刷术;科技【解析】【分析】(1)刀刃的形状为狭窄的楔形,属于典型的斜面结构。斜面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使刀具更易切入物体。杠杆需绕支点转动(如剪刀),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如门把手),而刀刃本身不涉及这两种结构,故正确答案为 B。(2)博物馆中放着各式各样的剪刀,观察图片得知,A剪刀是理发用的剪刀,B剪刀是手术用剪刀,C剪刀是家用剪刀,D剪刀是苗木专用剪刀,其中最适宜用来剪纸的是家用剪刀。(3)U型纱剪的剪刀应用的是杠杆结构,其中A、B为阻力点,C为用力点,D为支点。(4)消防栓阀门通过转动手柄省力,属于轮轴原理(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扳手通过转动长手柄拧紧螺栓,同样利用轮轴原理。B、C、D 均为杠杆:老虎钳是省力杠杆,羊角锤、撬棍用于撬动物体,属于省力杠杆。故正确答案为 A。(5)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故工人在斜坡上推动重物所用的力和重物本身的重力相比,重物的重力大。(6)实验中斜面高度固定(5cm),坡面长度越长,坡度越小。数据显示,坡面从 10cm 增至 40cm 时,拉力从 2.5N 减至 1N,说明坡度越小,所需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因此斜面的特点是坡度越小越省力,正确答案为 A。(7)人们往往会在平板的下面装上轮子做成手推车运送物品。因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相比。给物体安装上轮子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使手推车更容易移动。(8)语言导览通过语音讲解实现 “生动形象”的信息传递,结合展品实物形成 “实物配言语”的体验,且可通过小程序 “自主搜索”指定内容。而 “通篇快速浏览” 属于文字阅读的特点,语音讲解需逐句播放,无法快速通读,故 D 不属于其优势。(9)印刷术发展前,书籍主要靠手工抄写。唐代出现雕版印刷,将文字刻在木板上批量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用单个活字排版,更灵活高效。故正确流程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选 C。(10)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文明之母”。(11)造纸术因记录文字需求发明,抄写低效推动印刷术发展,信息传播需求驱动技术创新。计算机虽提升印刷技术,但科技持续发展,“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 说法绝对。故选 D。(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技发展时分迅速,不仅提高的生产效率,而且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例如二维码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二维码是一个静态的画面, 扫描二维码时,使用的是图像识别技术。(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以刀、剪刀、剑为主题,它运用的原理和小刀的刀刃一样,都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2)博物馆中放着各式各样的剪刀,观察图片得知,A剪刀是理发用的剪刀,B剪刀是手术用剪刀,C剪刀是家用剪刀,D剪刀是苗木专用剪刀,其中最适宜用来剪纸的是家用剪刀。(3)U型纱剪的剪刀应用的是杠杆结构,其中A、B为阻力点,C为用力点,D为支点。(4)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转动消防栓上部的阀门就是利用了轮轴原来,可起到省力的效果,它与生活中的扳手运用了相同的机械原理。(5)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故工人在斜坡上推动重物所用的力和重物本身的重力相比,重物的重力大。(6)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斜面的特点是: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7)人们往往会在平板的下面装上轮子做成手推车运送物品。因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相比。给物体安装上轮子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使手推车更容易移动。(8)通过小程序选择聆听相应展厅中的展品介绍。和传统的文字介绍相比,自主搜索、生动形象、实物配言语都是“语言导览”的优势,通篇快速浏览传统的文字介绍也可以实现,不属于优势。(9)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根据对书籍制作技术的发展的认识,书籍制作依次经历了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越来越先进方便。(10)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文明之母”。(11)A.因记录文字的需要,人类发明出了造纸术,说法合理。B.古人抄写太低效,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说法合理。C.信息传播的需求,推动了更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说法合理。D.随着计算机加入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说法不合理,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印刷术在科技的参与后也会不断的更新,使印刷技术越来越先进方便。(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技发展时分迅速,不仅提高的生产效率,而且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例如二维码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二维码是一个静态的画面, 扫描二维码时,使用的是图像识别技术。4.(2024六上·拱墅期末)这学期,小科在科技社团里组装了一些科技模型,有太阳能电风扇、电动小车、小型电磁起重机……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科技社团成员将这些模型一一拆解,取出里面的装置进行研究。(1)太阳能电风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转动起来产生风,整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A.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太阳能转化为动能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动能D.电能转化为动能(2)电动小车中装有电动机,电动机外壳的内侧有( )块磁铁。A.1 B.2 C.3 D.4(3)如果要改变电动机的转子转动方向,可以改变( )。A.电池正负极接法 B.电池的数量C.磁铁的数量 D.磁铁的远近(4)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小科知道电和磁有着密切的关系。用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运动起来,最先发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奥斯特 C.爱迪生 D.列文虎克(5)下列适合做电磁铁线圈的材料是( )。A.细棉线 B.细铁丝 C.导线 D.普通铜丝(6)小科制作电磁铁时应将导线( )缠绕。A.向一个方向 B.先逆时针后顺时针C.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随意缠绕(7)闭合电路开关,然后再将电磁铁的钉帽靠近指南针一端,指南针出现下图中的现象,则电磁铁的钉帽是( )。A.N极 B.S极 C.N极或S极 D.无法判断(8)小型电磁起重机内装有电磁铁,小科可以通过( )来控制磁性的有无。A.通电或断电 B.改变电流方向C.改变电磁铁的大小 D.改变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9)使用电磁起重机,不能吸引( )。A.通电线圈 B.铁丝 C.磁铁 D.铜丝(10)小科认为,电磁起重机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为此,他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线圈匝数 吸引大头针数量/个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10圈 22 22 2120圈 38 38 3930圈 51 50 41这个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A.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 B.铁芯粗细和线圈匝数C.电流大小和铁芯粗细 D.线圈匝数和大头针个数(11)上表中,有一处数据明显不合理,这个数据是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12)根据这个实验中合理的数据,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A.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B.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C.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的方向有关D.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缠绕方向有关(13)有人认为,地球上几乎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C(2)B(3)A(4)B(5)C(6)A(7)B(8)A(9)D(10)C(11)41;可能是实验操作失误,如计数错误等。(12)B(13)这句话是正确的。地球上的大部分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此外,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也是古代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起来的。因此,可以说地球上几乎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1)太阳能电风扇工作时,太阳能电池板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通过电动机驱动风扇转动,转化为风扇的动能。整个过程能量转化为太阳能→电能→动能,故 C 正确。A、B 缺少中间环节,D 未体现太阳能输入,均错误。(2)常见的小型电动机(如电动小车中使用的直流电动机)通常在外壳内侧安装 2 块磁铁(多为永磁铁),用于产生恒定磁场,与通电线圈相互作用驱动转子转动。1 块磁铁无法形成稳定磁场,3 块或 4 块则超出常规设计需求,故 B 正确。(3)电动机转子转动方向由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决定。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转动方向。电池数量影响电流大小,磁铁数量和远近影响磁场强弱,均不改变转动方向。故选 A。(4)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针会发生偏转,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这一现象被称为电流的磁效应。伽利略主要贡献在天文学和力学,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列文虎克是微生物学先驱。故 B 正确。(5)电磁铁线圈需用导线(带绝缘层的金属线),既能通电产生磁场,绝缘层又能避免短路。细棉线(A)不导电,细铁丝(B)无绝缘易短路,普通铜丝(D)若未绝缘也会短路,均不适合。导线符合要求,故 C 正确。(6)制作电磁铁时,导线应向一个方向(如均顺时针或均逆时针)缠绕。这样可使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一致,增强磁性。若缠绕方向混乱(B、C、D),不同段线圈的磁场会相互抵消,削弱磁性,甚至无法形成稳定磁场。故 A 正确。(7)闭合电路后,电磁铁的钉帽靠近指南针的N极,指南针的N极与钉帽相互吸引,说明电磁铁的钉帽是S极。故选B。(8)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通过通电或断电控制: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改变电流方向或线圈缠绕方向会改变磁极方向,不影响磁性有无;改变电磁铁大小影响磁性强弱,也无法控制磁性是否存在。故 A 正确。(9)电磁起重机的电磁铁只能吸引铁、钴、镍等磁性物质。铁丝和磁铁含磁性材料可被吸引;通电线圈周围有磁场,可能与电磁铁相互吸引。铜丝是非磁性金属,无法被电磁铁吸引。故选 D。(10)在这个实验中,为了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需要保持电流大小和铁芯粗细不变。故选C。(11)30圈线圈对应的吸引大头针数量41个明显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失误,如计数错误或实验器材问题。(12)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相关,而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仅影响磁极方向。实验中控制线圈匝数改变,电磁铁的磁力改变,说明线圈匝数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13)太阳是地球上大多数能量的直接或间接来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化石能源。(1)太阳能电风扇首先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风扇叶片的动能,从而产生风。因此,正确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动能。故选C。(2)电动机通常在外壳的内侧装有两块磁铁,形成磁场,与电动机内部的转子相互作用,产生旋转力。故选B。(3)电动机的转子转动方向取决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可以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转子转动方向。故选A。(4)通电直导线使磁针运动这一现象是在1820年由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发现的,因此答案是奥斯特,选B。(5)电磁铁线圈需要导电材料,细棉线和细铁丝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而导线和普通铜丝可以导电。但普通铜丝可能太硬,不易缠绕,因此导线是更适合的选择。故选C。(6)为了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应该将导线向一个方向缠绕,这样可以确保磁场线在同一方向上增强。故选A。(7)闭合电路后,电磁铁的钉帽靠近指南针的N极,指南针的N极与钉帽相互吸引,说明电磁铁的钉帽是S极。故选B。(8)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通电或断电来控制,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故选A。(9)电磁起重机利用电磁铁吸引铁磁性材料,铜丝是非铁磁性材料,因此不会被吸引。故选D。(10)在这个实验中,为了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需要保持电流大小和铁芯粗细不变。故选C。(11)30圈线圈对应的吸引大头针数量41个明显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失误,如计数错误或实验器材问题。(1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的结论,因为随着线圈匝数的增加,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也增加。故选B。(13)太阳是地球上大多数能量的直接或间接来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化石能源。1 / 1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拱墅期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华同学和小科同学在课后一起来到学校的自主实验室,准备利用实验室中的材料继续观察微小生物。(1)小华透过眼镜镜片、空烧杯和玻璃片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其中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A.近视眼镜 B.老花眼镜C.空烧杯 D.玻璃片(2)有四种直径相同的凸透镜,下面是镜片的截面形状,其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 B.C. D.(3)小科从上题中的凸透镜中任选两个制作简易显微镜,正确的排序是( )。①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②选用上题中的两个凸透镜;③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④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4)小华还找来手持式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该显微镜侧面的调节旋钮主要是用来调节物体成像时的( )。A.图像大小 B.图像位置 C.图像亮度 D.图像清晰度(5)人类研制的“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模仿了苍蝇的( )。A.触角 B.鼻子 C.复眼 D.口器(6)第一位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并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A.简·施旺麦丹 B.列文虎克C.罗伯特·胡克 D.培根(7)人们在观察流感病毒时,最理想的工具是( )。A.凸透镜 B.手持式显微镜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8)小华和小科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图像如图1所示,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图像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图2A.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实际面积比物镜乙小B.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比物镜乙多C.物镜甲比物镜乙的放大倍数小D.以上说法都不对(9)小华想将上题图1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将蝉的翅膀标本向( )方移动。A.右上 B.右下 C.左上 D.左下(10)小华在观察自己培养的微生物时,看到一只草履虫。下图中,是草履虫的是( )。A. B.C. D.(11)小科赶紧跑到小华的显微镜前观察,这时候镜头中的图像是清晰的,他却没有看到这只草履虫。这可能是因为: (12)小华和小科还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并做了如下记录。请问,他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至少答出1点) 2.(2024六上·拱墅期末)模型是认识宇宙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又是通向科学真理的桥梁。我们可以用它来研究地球的结构,还可以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1)小科为了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制作了圭表(如下图)。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请帮小科在下图两个方框内填写名称。(2)人们可以用圭表来确定季节,一年中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3)小科发现一天中圭表上的日影长度也会发生变化,从早到晚的变化规律是( )。A.长→短 B.短→长 C.长→短→长 D.短→长→短(4)一天中,圭表上日影长度变化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太阳公转 D.太阳自转(5)如下侧模型图所示,O点即将进入(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夜晚(6)当杭州地区正处于冬季时,我们可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大致转到了下侧模型图中的( )位置。A.① B.② C.③ D.④(7)上面的模型图中用了四条弧线表示地球公转的轨迹。请你在四条弧线上添加箭头,标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8)实验中,我们控制地球模型的运动速度,以便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地球”上随着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的变化。在现实世界中,地球公转周期是( )A.1小时 B.1天 C.一个月 D.一年(9)小科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知道了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变化(如下表所示),从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A.地球上四季温差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B.利用距离太阳远近的方法可以推算具体的公历时间C.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D.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10)关于地球运动的观点,正确的是( )。A.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托勒密B.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完全一致C.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D.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也会产生四季变化(11)下列实验探究中,最适合用模型制作方法开展的是( )。A.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B.太阳系行星分布情况C.声音强弱的研究 D.摩擦力的研究(12)小科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请在下侧剖面图中将模型补充完整,并标注地球内部其余结构的名称。3.(2024六上·拱墅期末)在杭州亚运会到来前夕,小科开启了一场博物馆之旅,对杭州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备接待外地朋友。第一站,小科来到了大运河拱宸桥附近的“刀剪剑博物馆”。(1)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以刀、剪刀、剑为主题,展现了刀剪剑“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为剪”的独特文化。“刃”的意思是“刀、剑等锋利的部分;刀口。”这说明了刀具基本都运用了( )结构。A.杠杆 B.斜面 C.轮轴 D.以上都是(2)如下图,博物馆中放着各式各样的剪刀,其中最适宜用来剪纸的是( )。A. B. C. D.(3)博物馆中还有一种叫U型纱剪的剪刀(如下图所示),它运用了杠杆结构,其中支点位置在( )。A.A B.B C.C D.D(4)小科留意到在博物馆内,有完备的消防设施。下图所示是一种固定式的消防装置,称作消防栓。转动消防栓上部的阀门可起到省力的效果,它与生活中的( )运用了相同的机械原理。A.扳手 B.老虎钳 C.羊角锤 D.撬棍(5)在离开博物馆时,小科看到工人正在博物馆门口的斜坡上推重物。根据我们课堂上的探究结果可知,在斜坡上推动重物所用的力和重物本身的重力相比,( )。A.一样大 B.重物的重力大C.推动的力大 D.无法比较(6)小科进一步思考:斜坡的坡度大小会影响用力效果吗?于是,他用几块不同长度的木板(当作坡面)搭在5cm高的木块上,再用测力计分别匀速拉同一重物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坡面长度 10cm 20cm 30cm 40cm所用拉力 2.5N 2N 1.5N 1N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斜面的特点是( )。A.坡度越小,越省力 B.坡度越大,越省力C.坡度大小与省力多少无关 D.上述结论均不科学(7)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平板的下面装上轮子做成手推车运送物品。请问,增加车轮的优势是什么?(至少写出1点) (8)第二站,小科和父母一起来到良渚古城遗址旁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小科选择用“语言导览”的方式自助式参观博物馆,通过小程序选择聆听相应展厅中的展品介绍。和传统的文字介绍相比,下列不属于“语言导览”优势的是( )。A.自主搜索 B.生动形象C.实物配言语 D.通篇快速浏览(9)小科在展厅中看到了嘉业堂所藏《景宋四史》的雕版,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术。关于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下列流程正确的是( )。A.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C.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D.手工抄写→活字印刷→雕版印刷(10)在国家版本馆内,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其中印刷术又称为“文明之母”。请分析这是为什么呢? (11)在参观过程中,小科深刻感悟到人们创造版本、利用版本、传承版本,也在不断地开发和创新版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古人的智慧劳动。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因记录文字的需要,人类发明出了造纸术B.古人抄写太低效,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C.信息传播的需求,推动了更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D.随着计算机加入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12)参观杭州国家版本馆后,小科爸爸用手机扫描它的公众号二维码进行关注,方便以后预约参观。扫描公众号二维码,使用的是( )技术。A.文字识别 B.图像识别 C.语音识别 D.脸部识别4.(2024六上·拱墅期末)这学期,小科在科技社团里组装了一些科技模型,有太阳能电风扇、电动小车、小型电磁起重机……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科技社团成员将这些模型一一拆解,取出里面的装置进行研究。(1)太阳能电风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转动起来产生风,整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A.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太阳能转化为动能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动能D.电能转化为动能(2)电动小车中装有电动机,电动机外壳的内侧有( )块磁铁。A.1 B.2 C.3 D.4(3)如果要改变电动机的转子转动方向,可以改变( )。A.电池正负极接法 B.电池的数量C.磁铁的数量 D.磁铁的远近(4)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小科知道电和磁有着密切的关系。用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运动起来,最先发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奥斯特 C.爱迪生 D.列文虎克(5)下列适合做电磁铁线圈的材料是( )。A.细棉线 B.细铁丝 C.导线 D.普通铜丝(6)小科制作电磁铁时应将导线( )缠绕。A.向一个方向 B.先逆时针后顺时针C.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随意缠绕(7)闭合电路开关,然后再将电磁铁的钉帽靠近指南针一端,指南针出现下图中的现象,则电磁铁的钉帽是( )。A.N极 B.S极 C.N极或S极 D.无法判断(8)小型电磁起重机内装有电磁铁,小科可以通过( )来控制磁性的有无。A.通电或断电 B.改变电流方向C.改变电磁铁的大小 D.改变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9)使用电磁起重机,不能吸引( )。A.通电线圈 B.铁丝 C.磁铁 D.铜丝(10)小科认为,电磁起重机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为此,他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线圈匝数 吸引大头针数量/个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10圈 22 22 2120圈 38 38 3930圈 51 50 41这个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A.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 B.铁芯粗细和线圈匝数C.电流大小和铁芯粗细 D.线圈匝数和大头针个数(11)上表中,有一处数据明显不合理,这个数据是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12)根据这个实验中合理的数据,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A.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B.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C.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的方向有关D.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缠绕方向有关(13)有人认为,地球上几乎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B(2)D(3)C(4)D(5)A(6)C(7)D(8)A(9)A(10)B(11)草履虫移动速度快,可能已经移出了视野范围。(12)洋葱表皮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知识点】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简易显微镜【解析】【分析】(1)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无放大功能,A 错误;老花眼镜是凸透镜,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时成放大的虚像,有放大功能,B 正确;空烧杯装满水才相当于凸透镜有放大作用,空烧杯无此功能,C 错误;玻璃片是平面的,不能放大物体,D 错误。(2)通常,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D选项的凸透镜凸度最大,放大倍数也最大。(3)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正确步骤为:先选用两个凸透镜(②),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初步对焦(③),移动凸透镜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①),最后用纸筒固定距离(④)。故顺序为②③①④,选 C。(4)显微镜侧面的调节旋钮通常为粗准焦螺旋或细准焦螺旋,其功能是通过调整物镜与标本的距离,使物体成像清晰。图像大小由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决定,位置与移动标本有关,亮度通过反光镜或光圈调节。调节旋钮的核心作用是聚焦,即调节图像清晰度,故选 D。(5)苍蝇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敏锐感知气味分子。“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正是模仿苍蝇触角的嗅觉探测机制,通过类似结构捕捉和分析气味信息。而苍蝇的鼻子(嗅觉受体主要在触角)、复眼(视觉)、口器(摄食)均与气味分析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A。(6)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了由细胞壁构成的小室,将其命名为 “细胞”(cell)。列文虎克是首次观察到活细胞的科学家;简 施旺麦丹专注于昆虫研究;培根是哲学家,未涉及细胞发现。故正确答案为 C。(7)流感病毒直径约 80-120 纳米,远小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约 200 纳米)。凸透镜和手持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足,光学显微镜也无法清晰观察病毒。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分辨率可达 0.2 纳米以下,能直观呈现病毒的结构细节,是观察流感病毒的理想工具。(8)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实际面积比物镜乙小。通常,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实际面积越小。故选A。(9)显微镜成的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实际移动方向相反。图 1 中 X 点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需将标本向物像所在方向移动,即向左下方移动,这样物像才会向右上方移至视野中央。(10)草履虫的图像是B。草履虫的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一端有明显的口器。(11)小科与小华的观察位置不同,导致视野偏离;或草履虫因游动离开原视野范围;也可能是小科未调整目镜或物镜,焦距变化使图像模糊;还可能是标本移动后,草履虫不在通光孔正上方,未进入视野。需重新移动标本、调整焦距观察。(12)洋葱表皮细胞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此外,它们通常呈六边形,排列紧密,且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细胞边界和细胞核。(1)具有放大功能的是老花眼镜。老花眼镜是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适合观察小字。故选B。(2)通常,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D选项的凸透镜凸度最大,放大倍数也最大。(3)制作简易显微镜时,应该先选择合适的凸透镜(②),然后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以找到最清晰的图像(③),接着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④),最后再次确认物体最清晰的图像(①)。故选C。(4)调节旋钮主要是用来调节物体成像时的图像清晰度。通过调节旋钮,可以微调镜头与标本的距离,以获得清晰的图像。故选D。(5)“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模仿了苍蝇的触角。苍蝇的触角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功能,可以检测到极微小的气味分子。选A。(6)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并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故选C。(7)观察流感病毒时,最理想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流感病毒的大小超出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选D。(8)物镜甲可以观察到的实际面积比物镜乙小。通常,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实际面积越小。故选A。(9)小华想将图1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将蝉的翅膀标本向右上方向移动。显微镜中移动标本的方向与期望的图像移动方向相同。故选A。(10)草履虫的图像是B。草履虫的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一端有明显的口器。(11)小科没有看到草履虫的可能原因是草履虫移动速度快,可能已经移出了视野范围,要放入棉花纤维阻碍它移动。(12)洋葱表皮细胞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此外,它们通常呈六边形,排列紧密,且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细胞边界和细胞核。2.【答案】(1)(2)D(3)C(4)B(5)A(6)A(7)(8)D(9)D(10)C(11)B(12)【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四季成因【解析】 【分析】(1)圭表是古代测量日影的天文仪器,其中直立的标杆为 “表”,水平放置的刻度盘为 “圭”。表垂直于圭,通过测量表在阳光下的影子落在圭上的位置,可确定节气、时间等,是研究地球公转和自转规律的重要工具。(2)正午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相关。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阳光斜射更明显,物体影子最长。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春、秋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影子长度介于冬夏之间,故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的是冬季。(3)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从清晨到正午先增大后减小。清晨太阳高度角小,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傍晚太阳高度角再次减小,日影变长。因此,圭表日影从早到晚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C 正确。(4)一天内日影长度变化由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导致,而太阳的视运动本质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太阳看起来东升西落,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从而引起日影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影响的是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与一天内的变化无关,太阳并无绕地球的公转或自转,故正确答案为 B。(5)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A点位于昏线上,所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即将进入上午。(6)当杭州地区正处于冬季时,南半球处于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大致转到了模型图中的①位置。(7)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四条弧线上添加逆时针箭头即可。(8)地球公转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其周期是一年(约 365.24 天),这导致了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性移动等现象。1 小时和 1 天是地球自转相关的时间单位,一个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接近,均与地球公转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9)表格显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近距点(1.47 亿千米,一月初)和远距点(1.52 亿千米,七月初)存在差异,平均距离为 1.49 亿千米。这说明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选项错误,四季温差主因是太阳直射点移动;B、C 选项无法从表格数据直接得出,故正确答案为D。(10)A 错误:证实地球自转的是傅科(傅科摆实验),托勒密提出的是 “地心说”。B 错误:哥白尼 “日心说” 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而现代天文理论认为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二者观点不同。C 正确: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四季形成的重要条件。D 错误:四季变化源于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若地轴不倾斜,地球各纬度受热均匀,不会产生四季。(11)A 错误:绿豆芽生长需观察生物发育过程,适合通过种植记录实现,模型无法体现生命动态变化。B 正确:太阳系行星分布涉及天体位置、轨道等空间关系,用模型(如按比例制作行星模型并排列)可直观展示其相对位置和运行规律,是典型的模型探究方法。C 错误:声音强弱研究需测量音量数值或观察振动幅度,依赖实验仪器而非模型。D 错误:摩擦力研究需通过改变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变量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实验操作类探究,与模型制作无关。(12)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1)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其中立着的是表,有刻度的是圭。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2)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故选D。(3)一天中圭表上的日影长度也会发生变化,从早到晚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4)圭表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根据正午表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长,来判断冬至日、夏至日及其它节气。圭表上日影长度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使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在变化。(5)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A点位于昏线上,所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即将进入上午。(6)当杭州地区正处于冬季时,南半球处于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大致转到了模型图中的①位置。(7)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四条弧线上添加逆时针箭头即可。(8)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就是365天,方向是自西向东。(9)观察表格,分析数据得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在变动的,故推测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10)A.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托勒密,观点错误, 证实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莱昂·傅科。B.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完全一致,观点错误,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现在的天文理论观点并不完全一致。C.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观点正确。D.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也会产生四季变化,观点错误,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不会产生四季变化。(11)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探究类型。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声音强弱的研究、摩擦力的研究适合开展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太阳系行星分布情况,最适合用模型制作方法开展。(12)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3.【答案】(1)B(2)C(3)D(4)A(5)B(6)A(7)增加车轮可以减小摩擦力,使手推车更容易移动。(8)D(9)C(10)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文明之母”。(11)D(12)B【知识点】斜面;轮轴;印刷术;科技【解析】【分析】(1)刀刃的形状为狭窄的楔形,属于典型的斜面结构。斜面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使刀具更易切入物体。杠杆需绕支点转动(如剪刀),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如门把手),而刀刃本身不涉及这两种结构,故正确答案为 B。(2)博物馆中放着各式各样的剪刀,观察图片得知,A剪刀是理发用的剪刀,B剪刀是手术用剪刀,C剪刀是家用剪刀,D剪刀是苗木专用剪刀,其中最适宜用来剪纸的是家用剪刀。(3)U型纱剪的剪刀应用的是杠杆结构,其中A、B为阻力点,C为用力点,D为支点。(4)消防栓阀门通过转动手柄省力,属于轮轴原理(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扳手通过转动长手柄拧紧螺栓,同样利用轮轴原理。B、C、D 均为杠杆:老虎钳是省力杠杆,羊角锤、撬棍用于撬动物体,属于省力杠杆。故正确答案为 A。(5)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故工人在斜坡上推动重物所用的力和重物本身的重力相比,重物的重力大。(6)实验中斜面高度固定(5cm),坡面长度越长,坡度越小。数据显示,坡面从 10cm 增至 40cm 时,拉力从 2.5N 减至 1N,说明坡度越小,所需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因此斜面的特点是坡度越小越省力,正确答案为 A。(7)人们往往会在平板的下面装上轮子做成手推车运送物品。因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相比。给物体安装上轮子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使手推车更容易移动。(8)语言导览通过语音讲解实现 “生动形象”的信息传递,结合展品实物形成 “实物配言语”的体验,且可通过小程序 “自主搜索”指定内容。而 “通篇快速浏览” 属于文字阅读的特点,语音讲解需逐句播放,无法快速通读,故 D 不属于其优势。(9)印刷术发展前,书籍主要靠手工抄写。唐代出现雕版印刷,将文字刻在木板上批量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用单个活字排版,更灵活高效。故正确流程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选 C。(10)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文明之母”。(11)造纸术因记录文字需求发明,抄写低效推动印刷术发展,信息传播需求驱动技术创新。计算机虽提升印刷技术,但科技持续发展,“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 说法绝对。故选 D。(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技发展时分迅速,不仅提高的生产效率,而且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例如二维码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二维码是一个静态的画面, 扫描二维码时,使用的是图像识别技术。(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以刀、剪刀、剑为主题,它运用的原理和小刀的刀刃一样,都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2)博物馆中放着各式各样的剪刀,观察图片得知,A剪刀是理发用的剪刀,B剪刀是手术用剪刀,C剪刀是家用剪刀,D剪刀是苗木专用剪刀,其中最适宜用来剪纸的是家用剪刀。(3)U型纱剪的剪刀应用的是杠杆结构,其中A、B为阻力点,C为用力点,D为支点。(4)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转动消防栓上部的阀门就是利用了轮轴原来,可起到省力的效果,它与生活中的扳手运用了相同的机械原理。(5)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故工人在斜坡上推动重物所用的力和重物本身的重力相比,重物的重力大。(6)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斜面的特点是: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7)人们往往会在平板的下面装上轮子做成手推车运送物品。因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相比。给物体安装上轮子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使手推车更容易移动。(8)通过小程序选择聆听相应展厅中的展品介绍。和传统的文字介绍相比,自主搜索、生动形象、实物配言语都是“语言导览”的优势,通篇快速浏览传统的文字介绍也可以实现,不属于优势。(9)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根据对书籍制作技术的发展的认识,书籍制作依次经历了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越来越先进方便。(10)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文明之母”。(11)A.因记录文字的需要,人类发明出了造纸术,说法合理。B.古人抄写太低效,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说法合理。C.信息传播的需求,推动了更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说法合理。D.随着计算机加入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说法不合理,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印刷术在科技的参与后也会不断的更新,使印刷技术越来越先进方便。(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技发展时分迅速,不仅提高的生产效率,而且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例如二维码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二维码是一个静态的画面, 扫描二维码时,使用的是图像识别技术。4.【答案】(1)C(2)B(3)A(4)B(5)C(6)A(7)B(8)A(9)D(10)C(11)41;可能是实验操作失误,如计数错误等。(12)B(13)这句话是正确的。地球上的大部分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此外,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也是古代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起来的。因此,可以说地球上几乎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1)太阳能电风扇工作时,太阳能电池板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通过电动机驱动风扇转动,转化为风扇的动能。整个过程能量转化为太阳能→电能→动能,故 C 正确。A、B 缺少中间环节,D 未体现太阳能输入,均错误。(2)常见的小型电动机(如电动小车中使用的直流电动机)通常在外壳内侧安装 2 块磁铁(多为永磁铁),用于产生恒定磁场,与通电线圈相互作用驱动转子转动。1 块磁铁无法形成稳定磁场,3 块或 4 块则超出常规设计需求,故 B 正确。(3)电动机转子转动方向由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决定。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转动方向。电池数量影响电流大小,磁铁数量和远近影响磁场强弱,均不改变转动方向。故选 A。(4)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针会发生偏转,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这一现象被称为电流的磁效应。伽利略主要贡献在天文学和力学,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列文虎克是微生物学先驱。故 B 正确。(5)电磁铁线圈需用导线(带绝缘层的金属线),既能通电产生磁场,绝缘层又能避免短路。细棉线(A)不导电,细铁丝(B)无绝缘易短路,普通铜丝(D)若未绝缘也会短路,均不适合。导线符合要求,故 C 正确。(6)制作电磁铁时,导线应向一个方向(如均顺时针或均逆时针)缠绕。这样可使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一致,增强磁性。若缠绕方向混乱(B、C、D),不同段线圈的磁场会相互抵消,削弱磁性,甚至无法形成稳定磁场。故 A 正确。(7)闭合电路后,电磁铁的钉帽靠近指南针的N极,指南针的N极与钉帽相互吸引,说明电磁铁的钉帽是S极。故选B。(8)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通过通电或断电控制: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改变电流方向或线圈缠绕方向会改变磁极方向,不影响磁性有无;改变电磁铁大小影响磁性强弱,也无法控制磁性是否存在。故 A 正确。(9)电磁起重机的电磁铁只能吸引铁、钴、镍等磁性物质。铁丝和磁铁含磁性材料可被吸引;通电线圈周围有磁场,可能与电磁铁相互吸引。铜丝是非磁性金属,无法被电磁铁吸引。故选 D。(10)在这个实验中,为了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需要保持电流大小和铁芯粗细不变。故选C。(11)30圈线圈对应的吸引大头针数量41个明显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失误,如计数错误或实验器材问题。(12)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相关,而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仅影响磁极方向。实验中控制线圈匝数改变,电磁铁的磁力改变,说明线圈匝数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13)太阳是地球上大多数能量的直接或间接来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化石能源。(1)太阳能电风扇首先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风扇叶片的动能,从而产生风。因此,正确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动能。故选C。(2)电动机通常在外壳的内侧装有两块磁铁,形成磁场,与电动机内部的转子相互作用,产生旋转力。故选B。(3)电动机的转子转动方向取决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可以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转子转动方向。故选A。(4)通电直导线使磁针运动这一现象是在1820年由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发现的,因此答案是奥斯特,选B。(5)电磁铁线圈需要导电材料,细棉线和细铁丝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而导线和普通铜丝可以导电。但普通铜丝可能太硬,不易缠绕,因此导线是更适合的选择。故选C。(6)为了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应该将导线向一个方向缠绕,这样可以确保磁场线在同一方向上增强。故选A。(7)闭合电路后,电磁铁的钉帽靠近指南针的N极,指南针的N极与钉帽相互吸引,说明电磁铁的钉帽是S极。故选B。(8)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通电或断电来控制,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故选A。(9)电磁起重机利用电磁铁吸引铁磁性材料,铜丝是非铁磁性材料,因此不会被吸引。故选D。(10)在这个实验中,为了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需要保持电流大小和铁芯粗细不变。故选C。(11)30圈线圈对应的吸引大头针数量41个明显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失误,如计数错误或实验器材问题。(1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的结论,因为随着线圈匝数的增加,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也增加。故选B。(13)太阳是地球上大多数能量的直接或间接来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化石能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