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 目标 1.史料实证:运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如中共七大的报告、日本投降书、抗战胜利后的庆祝场景等,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以论证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历史解释: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理解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3.时空观念:了解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事,梳理抗日战争胜利阶段的重大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 4.家国情怀:了解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明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重点 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法 学法 以“教学评一致性”教法为主,结合问答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材料分析法进行教学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艾青诗作《人民的狂欢节》和图片(见课件)。教师:这是爱国诗人艾青发表于1945年8月的诗《人民的狂欢节》。“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出/向街上奔走/向广场奔走……笑呀!叫呀!奔呀!跳呀!舞蹈呀!拥抱呀!……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这首诗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喜悦之情,是什么事件让当时的人民狂欢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去揭开谜底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答案:(1)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郑重提出“全民族实行抗战”的主张。 (2)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确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国民党确定抗战路线起了推动作用。 (3)中国共产党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构成了抗击日寇的战略格局。
导 与 学 过 程 2.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谁在哪一著作中提出的 其目的是什么 主要观点有哪些 有何作用 答案:(1)提出: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2)目的: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3)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4)作用: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对全国抗战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3.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有何意义 答案:(1)背景:①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②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2)应对:193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的方针。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大局。 4.识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得以发展 有哪些重大意义 答案:(1)措施:①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按照“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建政;②推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意义: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队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民主政权成为全国政权建设的模范。 5.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答案:(1)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抗战大局。 (2)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3)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过渡语: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七大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通过理论创新、政治动员和组织建设,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更为后来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板块二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观看视频《中共七大的召开》(见课件),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案:(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2)内容: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关。④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历史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这在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 答案:(1)确立: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2)历史意义: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过渡语: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抗日战争是如何走向最后胜利的。 板块三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 答案:(1)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代表在德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并规定《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2)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 (3)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4)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2.观看视频《日本宣布战败时的真实影像》(见课件),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日本投降的过程和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史实。 答案:(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1945年10月,台湾人民欢庆回到祖国怀抱。 3.识读图表(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答案:(1)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2)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础。 (4)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 结束语: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解决了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对象、主体、道路和前途四个关键的基本问题,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板书 设计 抗日战争
的胜利
当堂 达标
教学 反思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学实际,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釆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结合现实,客观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通过教学让学生清楚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特点。不足之处:上课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不足,学生的参与不够热烈;对于一些事件的历史解释不够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