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 第二课时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教案-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 第二课时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教案-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4 人教版新教材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第二课时(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精准识别我国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的分布区域,清晰阐述不同区域地形类型的组合特点,构建系统的地形分布空间认知体系。
借助地图和资料,学生可明确不同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类型,分析区域地形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升对不同区域地形状况的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地形类型与气候、河流、农业、交通等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视角,综合思考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跨学科分析能力,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组织学生探讨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利弊及应对策略,促使学生学会全面考量地理因素,提升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
地理实践力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 “制作地形模型” “设计山区开发方案” 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提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动手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积极发表观点,分享思考过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融合。
人地协调观
通过探究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发展经济,让学生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形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在山区开发、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增强对国家地理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形成科学的资源利用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类型齐全的特点,学生需牢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其分布区域。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现状,明确山区的概念(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知晓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理解山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影响气候分布、河流流向与水系形态,制约农业生产类型、交通线路布局等。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不同地形类型组合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复杂影响,涉及多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探讨如何在山区开发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辩证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地形类型、山区概念、地形影响等核心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框架,为后续探究学习筑牢根基。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深入探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山区开发策略,如讨论 “山区地形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与应对
措施”“如何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特色旅游” 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成果展示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中国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片、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具,生动呈现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形类型和山区风貌,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空间认知与理解。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实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浙江安吉利用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加深知识理解与应用。
模型制作法: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简易地形模型,直观展示不同地形类型特征及分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知识,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5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涵盖我国各地独特地形景观的精彩视频,画面中既有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白雪皑皑的山峰直插云霄;又有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高原,绿草如茵,骏马奔腾;还有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农田整齐排列,麦浪滚滚;以及地势崎岖的云贵高原,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令人称奇, 幽深的溶洞、挺拔的峰林交相辉映。
提问引导: “同学们,在这段令人惊叹的视频中,我们领略了祖国大地丰富多样的地形景观。大家仔细回想一下,视频里都出现了哪些不同的地形 这些地形在我国各地是如何分布的 它们又对我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深入探索我国的地形奥秘,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地形类型齐全 (12 分钟)
地形类型讲解
知识讲授: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这五种。山地,一般海拔在 500 米以上,具有起伏很大、坡度陡峻的特点,就像我们刚才视频里看到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峰林立,地势险峻;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较为平坦,周边常常有陡峭的边缘,内蒙古高原就是典型代表,地势开阔;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东北平原一马平川,非常适宜大规模农业生产;丘陵,海拔在 200-500 米之间,地势起伏相对和缓,多连绵的小山丘;盆地,则是四周高、中间低,像四川盆地,周围被山脉环绕, 内部地势较为平坦。”
图片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类型的高清图片,如山地的华山,以其险峻的山势闻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沃野千里;东南丘陵,植被茂密、山峦起伏;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周边山脉环绕。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地形的特征。
分布规律探究
展示地图:呈现 “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图例代表的地形类型分布区域。提问: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地图,我国的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呢 ” 让学生初步观察并尝试描述。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中国地形空白图,让学生在图上尝试标注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大致分布范围。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引导启发,如提示学生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以哪些地形类型为主 东部地区呢 ”“山脉的走向对地形分布有什么影响 ”
总结规律:小组讨论结束后,选取小组代表展示标注成果并讲解。教师总结我国地形分布规律,如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地
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 “骨架”,许多山脉成为不同地形区的分界线。以大兴安岭为例,其东侧是东北平原,西侧是内蒙古高原。
(三))山区面积广大 (15 分钟)
山区概念讲解
定义阐述: “同学们,我们所说的山区,不仅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33。这是我国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据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展示我国山区与平原等其他地形类型面积占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山区面积之广。 “我国平原面积约占 12%%,而山区面积占比高达约 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山区在我国地理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山区影响探讨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 发放资料,包括山区资源分布、交通建设难度、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小组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源开发(森林、矿产等)、农业发展(耕地条件、特色农业)、交通建设(地形障碍)、旅游业发展(丰富景观)等角度思考。
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结束后,推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从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有利于发展林业、采矿业;山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适宜发展旅游业等有利方面,以及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耕作业,耕地资源不足等不利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对各小组汇报进行点评、补充,完善学生认知。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如贵州省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刺梨种植等))、建设山区公路(杭瑞高速贵州段)等,进一步说明山区开发的机遇
与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四)地形影响探究(15 分钟)
对气候的影响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 “我国多样的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从地形对气温、降水、气流运动等方面的影响思考。
原理讲解:小组讨论后,讲解高大山脉对气候的阻挡作用,如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得秦岭以南地区冬季相对温暖;山地的垂直差异导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形成多样的垂直气候带,如横断山区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独特气候景观。以具体数据说明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帮助学生理解。
对河流的影响
展示现象: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提问: “同学们,观察这些河流的流向和水系形态,它们与我国地形有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发现我国许多大河受地形影响,自西向东流,且在山地、高原地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在平原地区,河网密集,水流平缓。
分析原因:解释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同时,地形起伏影响河流落差,落差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如长江三峡段,利用地势落差建设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对农业、交通的影响
案例分析:呈现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以东北平原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云贵高原的梯田农业为例,提出问题 “为什么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这么大 地形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 以西部地区交通线路稀疏、东部地区密集为例,提问 “地形是如何影响交通
线路布局的 ” 让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影响:总结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山区地形复杂,耕地分散,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特色农业(如立体农业)。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方面,平原地区交通建设成本低、难度小,交通线路密集;山区地形崎岖,交通建设面临诸多困难,成本高,导致交通相对落后,但山区也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的交通方式,如盘山公路、索道等。
(五)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关于地形影响探究成果或山区开发方案。展示形式多样,可制作 PPT 结合图表、数据讲解,如分析某地区地形对农业生产布局影响;绘制思维导图,现场介绍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思路;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山区开发者交流,阐述山区开发策略及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展示过程中,要求代表清晰表达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说明。
提问与评价: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从内容准确性、分析全面性、展示创新性等方面评价。如对某小组分析地形对交通影响存疑,可提问依据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逻辑;对展示形式新颖小组,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对学生疑问及时解答,引导深入思考。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全面总结各小组表现,肯定优点与创新,指出不足与改进方向。对分析深入、展示精彩小组高度评价,对积极参与、有独特见解学生单独表扬。梳理各小组观点,完善知识体系,强调理解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对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和发展的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 (3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相关知识,谁能说说我国地形类型有哪些特点、山区面
积状况如何,以及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交通有哪些影响 ” 邀请学生回答,强化记忆。
强调意义:再次强调我国多样的地形和广大的山区面积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河流、农业、交通等各个方面,对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意义重大。 “了解地形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祖国地理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希望大家通过今天学习,对我国地形有更深刻认识。”
(七)布置作业(22分钟)
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如云南省或山西省,分析该地区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写一篇 300 字左右短文。
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山区开发与保护” 的手抄报,内容涵盖山区资源优势、开发面临问题、保护措施及发展建议,图文并茂,下节课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知识整合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