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础信息 课 题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设计人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西晋的统一及短暂而亡的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情况,认识这一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历史趋势,培养时空观念和民族认同感。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上承三国鼎立局面,下启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并立的历史。主要讲述西晋的建立、统一、衰亡及北方各族内迁的过程,展现了三国分裂后短暂统一又陷入动荡的历史转折,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对朝代更替故事兴趣较高,但对西晋短期统一后迅速衰亡的深层原因理解较难,且对民族迁徙的概念较为陌生。需结合史料和地图,通过情境分析引导其理解历史因果,认识民族交融的意义。目标叙写 1. 能说出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统一时间及灭亡原因,梳理西晋从统一到衰亡的时间线,培养时空观念。2. 能阐述“八王之乱”的背景和影响,分析西晋统治腐朽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提升历史解释能力。3. 能结合地图指出北方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区域,说明内迁对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民族认同。4. 认识到统治者的治理能力和民族政策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 评估指标教学活动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学情前测:展示三国后期形势图和西晋疆域图,提问:“三国局面是如何结束的?西晋统一后为何又迅速陷入混乱?”引导学生结合三国知识初步思考。 学习活动:观察地图,回顾三国末期历史,分享对西晋统一的初步认知,提出如“西晋是谁建立的”“统一后发生了什么”等疑问。 评估要点:了解学生对西晋建立背景的熟悉程度,判断其对三国向西晋过渡的历史时序把握,确定教学侧重点。情境导课:播放关于“八王之乱”的动画片段(展示战乱对社会的破坏),提问:“西晋统一仅30多年就爆发大规模内乱,这与统治阶级的行为有何关系?”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活动: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分析动画中反映的西晋统治问题,如皇室争斗、社会动荡等,明确本课将探究西晋衰亡和北方民族内迁的主题。 评估要点:学生能从视频中提取西晋统治腐朽的信息,对其衰亡原因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理解课程主题。任务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阅读教材并结合《西晋疆域图》,梳理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定都洛阳)和统一(280年灭吴)的基本史实;展示西晋初年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史料(如石崇与王恺斗富),分析统一后社会潜伏的危机。 学习活动:能准确说出西晋建立和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从史料中归纳出统治阶级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理解这些是西晋衰亡的隐患。任务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展示西晋皇室分封示意图和“八王之乱”时间线,小组讨论动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晋惠帝昏庸、诸王争权);结合史料分析动乱对经济、民生的影响,以及匈奴灭西晋(316年)的结局。 学习活动:能阐述“八王之乱”持续16年,导致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说出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理解统治集团内耗是灭亡的重要原因。任务三(北方各族的内迁):展示《北方民族内迁示意图》,标注匈奴、鲜卑、羯、氐、羌的迁徙路线和定居区域;呈现内迁各族与汉族交往的史料(如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交融),分析民族内迁的影响。 学习活动:能在地图上指出各族内迁到黄河流域的分布;归纳出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加剧了民族矛盾,为十六国局面埋下伏笔。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西晋的建立者是( )A. 司马懿 B. 司马炎 C. 司马昭”)、填空题(如“西晋末年爆发的____,严重削弱了西晋的统治”)、材料分析题(给出北方民族内迁的史料,分析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 学习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小组内互评答案,教师讲解易错点(如区分西晋建立与统一的时间),统计正确率评估知识掌握程度。从知识回顾(西晋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灭亡、北方民族内迁)和历史感悟(西晋衰亡的教训、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小结。 学习活动:学生发言总结,如“统治腐败会导致国家灭亡”“民族交往促进共同发展”等,相互补充形成对本课的整体认知。 评估要点:学生能梳理西晋历史脉络,理解统治政策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认识民族交融的重要性,达成情感态度目标。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西晋兴衰与北方民族内迁”时间轴;拓展作业为撰写短文《从西晋灭亡看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作业,基础作业巩固历史时序,拓展作业结合史实进行思考。 评估要点:基础作业看时间轴的准确性;拓展作业看观点是否结合西晋史实,论述是否合理,体现对历史教训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