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4.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难点:声音的传播。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如何产生提问:请设计实验,使桌面上的钢尺、橡皮筋、纸张、梳子、矿泉水瓶发出声音,并总结声音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 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活动二、声音的传播阅读第27页及活动2内容3.声音在介质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完成教材第28页1、2、3实验4.声音需要 、 、 等作为传播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活动四 自学教材内容“声音的传播有多快”,了解声速5.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 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 中传来,最后听到声音从 传来。归纳与总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 (相同/不同),一般在 中最快,在 最慢。活动五 自学教材“人怎样听见声音”,了解听到声音的过程6.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 → →内耳。【合作探究】1.(2023秋 昆明期末)把打击过的音叉放到水里,看到正在发声的音叉溅起了水花;把碎纸屑放到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盆里,看到碎纸屑在跳动;把手轻压在正在发声的喉咙上,感受到喉咙在振动……以上操作及现象都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你用以下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器材:音叉、橡胶小锤、用细线悬挂起来的乒乓球。你的操作是 ,如果能观察到 的现象,就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2023秋 连江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的塑料泡沫上,用抽气筒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1)实验时将闹钟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底盘上,而是放于泡沫塑料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选填“减弱”或“增强”)通过底盘传出的声音;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填字母)。A.铃声的响度太大B.铃声的音调太高C.玻璃罩存在漏气(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发现听到铃声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此实验经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3.(2023秋 普陀区期末)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气体种类 声速(米/秒) 温度(℃)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0 331 1261 891 33710 337 1284 908 34320 343 1306 924 34930 349 1328 939 355①相同温度下,声音在 (填写气体种类)中的传播速度最大。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归纳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③若教室中的温度为10℃,则声波在教室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米/秒。小明模仿如图所示的场景,想在空教室里体验“空谷回音”,则教室前、后墙壁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米【提示:人耳能分辨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等于0.1秒】。当堂检测1.(2024 英德市一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A.水花溅起能使音叉发声B.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D.真空不能传声2.(2024 邹城市校级模拟)在敲响大古钟时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原因是( )A.人的听觉暂留B.大钟仍在振动C.是大钟的回声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3.(2023秋 新城区校级期末)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A.岸上的人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哗哗声音B.海边的人能听到波浪拍打礁石的声音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4.(2024 山亭区一模)如图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5.(2022秋 越秀区校级期末)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气温/℃ ﹣20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6.(2024 怀远县一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某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884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2.43s,空气中声速340m/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A.340m/s B.680m/s C.5200m/s D.2600m/s7.(2024 庐江县校级模拟)倒车雷达是汽车泊车或者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它的工作原理是在车的后保险杠设置雷达侦测器(超声波感应器),侦测出离车最近的障碍物距离,并发出警笛声来警告驾驶员。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车子处于静止启动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0.34mB.若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0.68m C.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3ms D.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30ms8.(2024春 梁溪区校级月考)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观众在多彩的音符中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笛子演奏时,是由空气柱 发声的,优美动听的乐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9.(2024 碑林区校级二模)如图所示,小明认为实验中有绳子拴着袋子,绳子也可以传声,无法正明水能传播声音。请你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10.(2023秋 蒲城县期末)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 (选填“快”或“慢”);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11.(2024 广州一模)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 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 m/s。(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 。温度(℃) 声速(m/s) 湿度 ﹣10 10 30 50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象。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 。12.(2023秋 雁塔区校级期末)观察如图情景,喇叭放上小纸屑(图甲),“土电话”(图乙)。(1)图甲喇叭放音时,纸盆上纸屑“翩翩起舞”,说明 ,用到的实验方法 。(2)图乙用细线连接“土电话”并张紧细线,能实现10m间通话,这表明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4)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13.(2023秋 山西期中)物理课堂上,老师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正在播放铃声的手机装入一玻璃罐中;②将手机和玻璃罐一起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密封;③用抽气机逐渐抽出袋中的气体;④再打开透明塑料袋口。根据实验现象可知:(1)在抽气前, (选填“能”“不能”)听见铃声。(2)在步骤③过程中,听到的手机铃声 (选填“越来越强”或“越来越弱”),对比步骤③与④中的现象可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 。(3)在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可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及解析【自主学习】1.振动;发声2.声源3. 声波4.气体、液体、固体 不能5.340 1500 5200 三 铁管 空气6.鼓膜;听小骨【合作探究】1.【解析】设计实验:用细线把乒乓球悬挂起来,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小球的情况;实验现象:当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乒乓球弹开;结论: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答案】用细线把乒乓球悬挂起来,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2.【解析】(1)实验时如果将闹铃直接放在玻璃罩的托盘上,声音会通过托盘传出,把闹铃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弱声音通过底座传出。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玻璃罩内空气疏密程度没有变化,可能是装置漏气造成的,故选C。(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小,音色不变;(3)由于技术等原因,玻璃罩内不能抽成真空,经过推理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答案】(1)减弱;C;(2)不变;变小;(3)需要;不能。3.【解析】①由表可知,相同温度下,声音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③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1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7m/s,如上图所示,声音走过的路程为2s,由于人耳能分辨的时间大于等于0.1s,故0.1s,即0.1s,得s≥16.85m。【答案】①氢气;②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③337;16.85。【当堂检测】1.【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在振动的,充分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答案】C。2.【解析】A、人的听觉不会暂留;故A错误;B、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故B正确;C、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不是由于回声现象;故C错误;D、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余音不止”现象;故D错误。【答案】B。3.【解析】A、河水流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B、波浪拍击礁石声,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C、岸上人的说话声,通过空气、水传到潜水员耳朵,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C符合题意;D、马蹄声,通过大地传到人耳朵,说明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效果好,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C。4.【解析】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把手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B正确;C、鱼洗”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C错误;D、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答案】B。5.【解析】A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当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应该大于348m/s,故A错误,D正确;B、气温每升高10℃,声速增大6m/s,随着T的增大,v将增大,V=330T,所以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不成正比,故B错误;C、气温高低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但是不影响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答案】D。6.【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t2=t1﹣Δt=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为:;故C正确,ABD错误。【答案】C。7.【解析】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2ms,则车离障碍物的距离:s=vt=340m/s2×10﹣3s=0.34m;若车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02m时,侦测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t′0.006s=6ms。【答案】A。8.【解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笛子演奏时,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演奏者与观众之间是通过空气传声的,所以优美动听的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答案】振动;空气。9.【解析】如证明谁能够传播声音,需要排除绳子的影响;【答案】将绳子剪断,在手机下沉的过程中,听是否有声音传出。10.【解析】当远处有声音时,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和地面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所以躺在地上可以最快时间内听到声音,从而可以作出抵御措施;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答案】固体;快;空气柱。11.【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348.11m/s;当空气湿度为70%,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20℃时,声速要介于337.63m/s和349.03m/s之间,声速可能为340.00m/s;(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3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3)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甲图线对应的速度大,通过对比表格可以发现温度均为50℃,湿度越大,声速越大,所以甲图像对应的湿度为90%。【答案】(1)348.11;340.00;(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3)90%。12.【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喇叭发出声音时,纸盆不断上下振动,因此纸盆上的纸屑能够“翩翩起舞”,将喇叭的振动转换为纸屑的振动,这种实验方法称为转换法;(2)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是声音通过细棉线向外传播的,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4)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2)固体能够传声;(3)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4)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13.【解析】(1)在抽气前,有空气存在,能听见铃声。(2)在步骤③过程中,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弱,对比步骤③与④中的现象可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在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可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答案】(1)能;(2)越来越弱;介质;(3)真空不能传声。我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