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眼睛与光学仪器导学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导学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导学目标
1.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了解照相机的基本原理。
3.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
重点难点
重点:1.眼睛的视物原理。
2.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活动一 知识回顾
1.凸透镜对光线起 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 作用
2.当u>2f时,成 , , ;
当f当u活动二 眼睛和照相机及其原理
自学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物距________ ,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 ,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后在胶片上成一个________立、________ 的________像。
(2)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神奇的照相机,__________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来自物体的光经________ _成像于__________上,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产生视觉。
【小结】
照相机与眼睛的工作原理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致的,如果把照相机比作眼睛,那么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____,底片相当于____________。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项目 照相机 眼睛
结构 镜头
胶片
调节作用 变焦距
成像性质
活动三 视力的缺陷
远眺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_______(长/短),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_______(长/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假如我的眼睛的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够理想,也就是晶状体过平或过凸,那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活动四 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平或过凸造成的,如果眼睛视力有了缺陷,我们应该如何想办法矫正呢?
那么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来模拟眼睛的结构?用 代替晶状体,用 代替视网膜。那么又如何来演示视力的矫正呢?
【小结】
(1)近视眼应戴_______ ,其作用是使光_______ ,使清晰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______移,从而成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应戴_______ 。其作用是使光_______ ,使清晰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______移,从而成在视网膜上。
活动五 自学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靠近人眼的透镜叫作 镜,靠近物体的透镜叫作 镜。
2.望远镜的作用是使 处的物体在 处成像。(填“远”或“近”)
3.显微镜能将微小的物体经过物镜和目镜 次放大。
【合作探究】
1.(2023 宜昌)小华用弹性膜充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如图是他用其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装置。模拟正常眼睛时,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的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源放在透镜2倍焦距以内
B.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源远离透镜时,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时需要从透镜向外抽水
2.(2024 胶州市一模)雨后天晴的午后,少海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正在少海游玩的小明发现后用照相机对彩虹拍照,彩虹在照相机上成一个    、缩小的实像。小明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了近视眼,他的晶状体成像光路图应为甲、乙两图中的    ,此时他应该佩戴    透镜进行矫正。
3.(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中)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面的书上,透过眼镜看到了不同的像,如图甲、乙所示,结合透镜相关知识,他思考以下问题:
(1)图    (选填“甲”或“乙”)是小明的近视眼镜;
(2)小明在桌子上点燃蜡烛,手持图甲所示眼镜在蜡烛和白墙之间移动直到在墙上成清晰的像,位置如图丙所示,这一成像规律可应用于    ;若保持蜡烛与白墙间距不变,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眼镜可再次成像;
(3)小明在某次操作时发现成像在眼镜和白墙之间,若不改变蜡烛和眼镜的位置,要在白墙上成清晰的像,可在蜡烛和眼镜之间放置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当堂检测
1.(2023 长春)在人的眼球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平面镜 B.玻璃砖 C.凸透镜 D.凹透镜
2.(2023 仙桃)如图是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光路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B.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像成于视网膜前
C.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D.为预防近视,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左右
3.(2023 陕西)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上的光电搜索跟踪系统。该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能为战斗机提供感知外界的“视觉”,系统内置的光电传感器,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最外层窗口和传感器之间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关于该系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该系统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
D.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4.(2024 黄岛区一模)如图是科技兴趣小组用手机、透镜和纸箱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是凹透镜
B.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C.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正立、放大的虚像
D.要使像变大,应减小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5.(2024春 秦都区校级月考)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都是科学观察工具,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揭示了自然界的不同层面,推动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关于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凹透镜
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6.(2024 文昌模拟)如图所示,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我国古代就把冰块制成透镜,利用透镜可以将物体点燃是因为其对光有    作用。此类透镜应用非常广泛,用它制作的眼镜片可以用来矫正    视眼。
7.(2024 金牛区模拟)2023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班级开展了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的活动。小明同学认识到由于长期没有注意健康用眼,以至他戴上了近视眼镜;不戴眼镜时,远方物体在他眼中成像会在视网膜    方,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透镜(选填“凹”或“凸”)。
8.(2024 武侯区模拟)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的晶状体更    ;老年人易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    面。
9.(2024 贵溪市一模)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是一个    镜,装有洋葱表皮的玻片到显微镜物镜的距离u与其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
10.(2024 松江区二模)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表:
焦距(米) 镜片度数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   。
(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a)、(b)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11.(2022秋 许昌期末)如图在“自制水滴显微镜”的实验中。
(1)应使红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图中的水滴相当于凸透镜,透过它应该能看到一个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箭头,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红色箭头时看到的是   像(选填“实”或“虚”)。
(3)若要使看到的像更大,应该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水滴与箭头的距离,并调整凸透镜的位置。
12.(2023 杨浦区三模)如图甲所示,眼球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晶状体与视网膜间距是不变的,一般情况下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小明为了探究人眼成像原理,制作了一个口径不变的“注水凸透镜”,通过注水或抽水改变凸透镜的厚度,来模拟眼睛中晶状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图乙(a)所示,在透镜的两侧摆放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中央能看到清晰的像。将蜡烛移至离透镜较近或较远位置时,小明发现光屏上的像模糊了,他一边注入或抽出水,一边观察光屏上像直到最清晰为止,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乙(b)(c)所示。(u3>u1>u2>v)
①分析比较图乙(a)(b)(c)现象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可得初步结论: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   。
②分析比较图乙(a)(b)(c)现象中“注水凸透镜”厚度变化与物距关系,可得初步结论:凸透镜成清晰实像时,像距相同,   。
③根据上述信息,试分析人看远处物体和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厚度情况。    。
参考答案及解析
【自主学习】
活动一 知识回顾
1.会聚 发散
2.倒立 缩小 实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活动二 眼睛和照相机及其原理
自学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倒立 缩小 实像 大于2f 倒立 缩小 实
(2)晶状体 视网膜 晶状体 视网膜
【小结】
是 晶状体 视网膜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项目 照相机 眼睛
结构 晶状体
视网膜
调节作用 变物距
成像性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活动三 视力的缺陷
长 短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假如我的眼睛的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够理想,也就是晶状体过平或过凸,那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晶状体过平,像成在视网膜后方;过凸,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活动四 视力的矫正
利用凸透镜或者凹透镜矫正
凸透镜 光屏 用水透镜及凸透镜和凹透镜演示视力的矫正
【小结】
(1)凹透镜 发散 后
(2)凸透镜 会聚 前
活动五 自学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目 物
2.远 近
3.2
【合作探究】
1.【解析】AB、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图示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光源在二倍焦距之外,故AB错误;
C、光源远离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此时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向透镜内注水,故D错误。
【答案】C。
2.【解析】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
拿出手机对彩虹拍照,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了近视眼,图乙是近视眼成像光路图,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
【答案】色散;倒立;乙;凹。
3.【解析】(1)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和同学晓宇的眼镜都放在桌面的书上,通过甲透镜,书上的字变大了,说明甲是凸透镜,通过乙透镜书上的字变大小,说明乙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所以乙是小明的近视眼镜;
(2)由图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若保持蜡烛与白墙间距不变,向右移动眼镜,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等于原来的物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3)小明将图中另一副眼镜放置在蜡烛和眼镜之间,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若不改变蜡烛和眼镜的位置,要在白墙上成清晰的像,可在蜡烛和眼镜之间放置一个凹透镜。
【答案】(1)乙;(2)投影仪;右;(3)凹透镜。
【当堂检测】
1.【解析】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2.【解析】A、近视眼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不同,故A错误;
BC、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前后半径太长,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BC正确;
D、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为预防近视,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左右,故D正确。
【答案】A。
3.【解析】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正确;
B、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故C正确;
D、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
【答案】B。
4.【解析】A、投影仪的透镜为凸透镜,故A错误;
B、投影仪成像规律是物距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为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B错误;
C、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要使像变大,需要减小手机到透镜间的距离,故D正确。
【答案】D。
5.【解析】AC、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C不正确;
B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D正确;
【答案】C。
6.【解析】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把冰块削成凸透镜,把太阳光会聚在焦点上,就可以点燃物体。
远处物体通过人眼所成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远视眼。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答案】会聚;远。
7.【解析】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想看清远处的物体,让光线发散一些,使用凹透镜进行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答案】前;凹。
8.【解析】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的晶状体更厚,折光能力更强;
老年人易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远视眼。
【答案】厚;后。
9.【解析】(1)显微镜的两个镜头都装有凸透镜,故显微镜的目镜是一个凸透镜;
(2)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故物距在一倍焦和二倍焦距以内,即装有洋葱表皮的玻片到显微镜物镜的距离u与其焦距f应该满足:f<u<2f。
【答案】凸透;f<u<2f。
10.【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眼镜的度数变大,透镜的焦距变小,且二者的乘积均等于100,即Df=100,为定值,则D100;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增大;
(3)分别将近视眼镜A、B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由图可知通过眼镜B所成的像较小,则根据题意可知其焦距较小,由D100可知眼镜B的镜片度数较高。
【答案】(1)D100;(2)增大;(3)B;相同条件下通过眼镜B所成的像较小,说明其焦距较小,由D100可知该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
11.【解析】(2)由图可知,凸透镜在上面,应该是目镜;水滴靠近物体,应该是物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眼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红色箭头是虚像;
(3)若要使看到的像更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减小,应该适当减小水滴与箭头的距离,并调整凸透镜的位置。
【答案】(2)倒立;放大;虚;(3)减小。
12.【解析】①分析比较图乙(a)(b)(c)现象中物距与像距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物距都大于像距,而像的性质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已知(u3>u1>u2>v),则凸透镜成清晰实像时,像距相同,物距越大,像越小。
③根据上述信息,我们看远处物体时,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落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抽出水;
我们看近处物体时,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落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注入水,
因此我们看物体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答案】①物距大于像距;②物距越大,像越小;③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我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