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试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在商朝统治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的首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
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大部分诸侯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
的血缘关系却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国家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C.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重视建立同源共祖意识
2.《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吴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二年(前 584 年),
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指使
者),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战( )
A.造成了伦理价值观的混乱 B.改变了中原的政治格局
C.客观上推动了区域的开发 D.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认同
3.下图所示是山东出土的西汉中央政府制作的石质半两钱范。这一实物的发掘折射出的重
大意义在于( )
A.稳定钱币形制规范制作 B.规范铸币彰显中央权威
C.钱币铸造技艺影响深远 D.货币统一促进区域交流
4.宋太宗曾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宋代出版业兴盛,“君
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学为务,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
成卷帙,累而数之”。据此可知,宋代出版业的兴盛主要得益于( )
A.儒学的再度复兴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崇文政策的推行
5.与北魏、北齐、隋代相比,唐代奴婢、耕牛的受田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 )
奴婢 耕牛
北魏 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 30 亩,限 4 牛
北齐 限 300~60 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 60 亩,限 4 牛
隋代 限 300~60 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 60 亩,限 4 牛
唐代 不受田 不受田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势力
C.体现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 D.增加了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
6.下表为北宋 995—1080 年年均铸币量的情况统计。铸币量的变化缘于( )
1000 1007 1015 1021 1050 1080 年份 995 年 1077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数量 0.80 1.25 1.83 1.25 1.05 1.46 3.73 5.06
A.政府管理的逐渐放松 B.儒学复兴的现实需要
C.经济运行的活力增强 D.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7.王夫之主张:“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厉民。”王夫之把“无利于国,无补
于民”的执政称为“稗政”,将“病国虐民”的残暴手段称为“苛政”。他还提出:“人也,即天也,
天视自我民视者也。”王夫之的主张( )
A.否定了儒家伦理纲常 B.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C.论证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会治理途径
8.下面是 1860—1894 年清政府留洋官员记录的西方见闻节选。从列举的信息中萃取一个主
题,最合理的是( )
蒸汽机、铁路、电报、照相等为“奇技淫巧”,英国女王为“夷首”。
“信函瞬息可达千里,犹烽火台之遗意”“民权过盛则乱”。
“西洋政教优于中国”,中国应效仿以“开民智、通舆情”。
议会制为“万国竞争”时代的生存法则,应“设议院通民情,兴工商固国本”。
A.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求索 B.传统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
C.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共识 D.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入发展
9.1937 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号召进行识字运动,下图是边区报刊刊发的
推广这场运动的漫画,画中的青年同属于一个识字组。该漫画可用于佐证当时( )
A.青年民主意识的提升 B.文化救亡活动的开展
C.边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D.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
10.苎麻在西方被称为“中国草”,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纤维之一,经济价值高。1961 年 1
月,苎麻被列为二级农副产品,实行派购。湖南某供销社为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决定在收购
苎麻时实行奖励措施,麻农每交售 50 千克苎麻,供销社奖励原粮 25 千克、化肥 15 千克、
煤油 7.5 千克、毛线及其制品 0.5 千克、布票 5 米。国家大量收购苎麻的目的是( )
A.支持国家工业建设 B.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C.服务国家三线建设 D.探索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1.公元前 432 年,面对即将来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我
们所应悲伤的不是房屋和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丧失,因为房屋和土地不会使人有所
增加,而人却能使它们有所增加。”这一演讲旨在( )
A.扩大雅典的公民权利 B.建立雅典的民主政治
C.强化公民的集体意志 D.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
12.16 世纪是英国以议会法令、王室勒令等形式对投机、非法交易等行为进行打击的一个“小
高峰期”,如亨利八世颁布了 4 项禁止粮食投机和囤积的法令,法庭也对抢先批购者、居中
转售者进行了多起审判。这折射出英国( )
A.生产力进步受封建势力压制 B.价格革命导致市场秩序紊乱
C.议会和国王成为利益共同体 D.农业危机倒逼自由主义发展
13.格劳秀斯(1583-1645)注意到,“基督徒世界对待战争是缺乏克制的”。他提出战争合法
的理由有“自卫、恢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惩罚”。“自卫”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关
于“自卫权”的规定里,而“惩罚”则见于盟国对法西斯战败国的占领和对战犯的惩处。由此可
知,格劳秀斯的主张( )
A.表达了对强权政治的痛斥 B.否定了民族国家的战争权
C.丰富了现代国际法的内容 D.强调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14.1921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母婴法》。规定联邦政府要为各州的母婴工作提供资金
援助,并进行指导与监督。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伊利诺伊三州反对该法,马萨诸塞州还以
该法违宪为由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遭到驳回。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母婴法》未能通过
延期请求而遭终止。这表明美国( )
A.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 B.民主共和体制遭到冲击
C.各州与中央矛盾日趋激化 D.政治体制影响行政效能
15.1929–1935 年间,苏联对城市居民实行了票证供应制度。当时市场价高于票证供应价格
8-15 倍,但凭证享受国家低价供应者很少,1934 年全国 1.65 亿人中,享受粮食票证供应的
仅 4000 万人,享受肉类票证供应的只有 650 万人。该制度的实行主要是基于( )
A.新经济政策逐步取消 B.工业化资金积累需要
C.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 D.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6.1973 年,历史学家阿尔诺·彼得斯公布了一幅新世界地图,声称该地图用“等积”投影代
替了放大欧洲面积、缩小“第三世界”面积的墨卡托投影。新地图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
构采用,全球发行超过 8000 万份。这反映出( )
A.欧洲中心论被取代 B.地图表达具有政治性
C.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D.联合国影响力的扩大
二、非选择题( 共 4 大题,17 题 14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
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发展史传说大禹铸九鼎,鼎上即有九州地图,称《山海图》。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比例的概念,地图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种类为军事图
和各国各地区图。
汉代的地图种类更多,出现了地形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涉及的地域也扩大到汉朝
周边。
西晋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
早的地图集。
隋唐时期的地图有了等高线的概念,有的还附有文字,记载了户口、赋税、山川等,
形成了全国性的图经或图志,并成为朝廷制定和实施政令的依据。
南宋时期,印刷地图出现。
明代的地图《广舆图》开创了系统地使用图例和“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并经印刷
而大量发行。
宋代至明代,各类航海图也相继出现。
明末时期,西方传教士将投影法、经纬度测量法带入中国。清朝政府在传教士的协助
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定,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标志着中国
传统制图技术达到顶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材料二 清末湖南浏阳人卢形编绘了一套以“中国”为图名的《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
图》。1913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批示道:“该著考据确凿,图说详明,以之列于文武各学校,
不独开治史之门径,兼可收尚武之精神。”同时,民初以来国民教育中有关历史疆域与沿革
地理的内容,无不以统合中华民族、振兴爱国精神为归旨。这一时期历史疆域地图的编绘,
也已开始摆脱“汉族空间”主义,注重边疆历史地理的书写,呈现出民族化与多元化的风格。
——编自李鹏《清末民国中国历史地图编绘与民族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发展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民初地图绘制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8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6 年 9 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召开了财经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局、区党委两
级财政委员会,统一管理财政、工商贸易和银行等工作,减少各系统之间的摩擦。11 月,
中共中央批转晋冀鲁豫财经会议报告,并肯定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此后各解放区加强
了对货币斗争的统一领导。晋察冀在 1946 年 12 月成立了中央局、分局、区党委三级财经委
员会,强化了边缘区对敌斗争的领导。——摘编自赵入坤《解放战争时期的货币斗争论述》
材料二 各地虽在努力推动人民币的下乡,但由于人民币在乡村的市场仍比较狭窄,
虽有部分人民币下乡,却出现下乡后留不住的现象。如是既增加了人民币的流通速度,又扩
大了人民币的流通量,引发城市物价波动,造成局部性通货膨胀。
1950 年 2 月 21 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提出“卖粮只收
票子,使人民币下乡”与“允许地主用人民币交粮”的措施,以稳定粮价。7 月 31 日,邓
小平出席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会议,再次强调,要巩固人民币,推行人民币
下乡。——摘编自徐轶朋《沟通城乡与统一财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币下乡”》
(1)根据材料一,归纳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货币斗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人民币下乡的背景。(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6 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带兵入侵英格兰,建立了以土地和贵族爵位分封制
为基础的国家,此后拉丁语和法语成为英格兰的官方书面语。在 1337 年到 1453 年,英法两
国之间战争不断,民众迫切要求用英语取代法语,英国的诺曼法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
归属。15 世纪时,新兴商人阶层英语识字水平大大提高。15 世纪末以后,尽管人文主义作
者们仍然重视对拉丁语或希腊语文学著作的学习,但他们意识到了现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得到发展。1559 年,议会重新颁布《至尊法案》,并要求全国教会统一使用英文版
《公祷书》。14-16 世纪,在诸多要素共同驱动下,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
——摘编自稂建中《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
材料二 17 世纪以来,法语是法国上流社会“先生”的语言,方言则是各地民众唯一
使用并掌握的语言。大革命前夕,法国存在三十多种方言,因语言障碍,方言区的民众对国
内巨大的政治风暴不知情或不关注。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
巩固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于是,讲法语被视为爱国行为,这一全新的语言观引发了法国
历史上首场全民性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反复,直至 20 世纪初,法语
才真正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4-16 世纪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治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对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约。从技术和操作性上看,
古代的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
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机构的权力配置与相互制约、
科举选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现代参考借鉴的成分。
——改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自我发展”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B C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B B
17.(1)地图记载信息越来越丰富;精确度不断提高;绘制对象也从区域演变为全国;在发
展自身制图技术的同时,又吸纳了外来的先进制图技术,逐渐与世界接轨;专业性地图也蓬
勃发展。(6 分,任答 3 点)
(2)变化:以尚武、爱国为归旨;民族化;多元化。(2 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工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有识之士的推动。(6 分)
18.(1)特点:成立相关金融机构;注重货币斗争的统一领导(2 分)
意义:有利于稳定解放区物价;有力配合了中共的军事斗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货币治
理提供了经验。(6 分任答 3 点)
(2)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物价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需要稳定物价;逐
步实现对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国家需要稳固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巩固政权;推动城乡经济
交流,以恢复和发展经济。(6 分任答 3 点)
19.(1)原因:英法战争推动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文艺复兴的影响和宗教改革的推动;统治阶级的政策支持。(6 分任答 3 点)
(2)影响:传播共和思想,是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增进民族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情感;
淡化阶级差别和身份意识,有助于建立平等社会;推动法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法国
这一时期的语言运动较为激进,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6 分任答 3 点)
20.标题:科举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破门阀士族对选官的垄断,隋文帝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举措为
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是科举制度自我发展的起始阶段。唐朝
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吸引了更
多的人才参与到科举考试中来。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殿试的出现使得考生直接面
对皇帝,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选官的控制,同时也提高了科举的地位。唐玄宗时,诗赋成为
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宋朝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实
行了糊名法和誊录法,以保证阅卷的公平性。此外,宋朝还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了
进士的地位,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得宋代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
士的形式。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考生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写作,严重束缚了考
生的思想。然而,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明清时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省录取等,
以平衡各地的录取名额。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但它依然在一定程度
上维持着统治秩序,吸纳社会精英。
总结:综上所述,科举制度从隋朝诞生到明清时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虽然在后期出现了僵化的现象,但在其发展过
程中,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吸纳了社会精英,形成了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
的一些操作方式,如考试的公平性保障措施等,也为现代考试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