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学生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阐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内涵,解释居民收入的来源和途径,阐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现象,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会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财富观,认同通过劳动和合法途径获取收入,关注社会公平,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原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形式,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 难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区分各种分配方式,正确认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社会中不同职业人群收入情况的图片或新闻报道,如公务员、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等。思考:从这些图片和报道中,你能发现人们的收入来源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
2. 知识梳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提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关系角度思考)
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举例说明在公有制企业中,员工的工资是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思考:如果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会出现什么问题?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是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判断下列收入分别属于按哪种生产要素分配:李某在私企工作获得的工资;王某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张某凭借专利技术入股企业获得的分红。
居民收入的来源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包括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区分下列收入属于哪种途径:赵某的工资收入;钱某的利息收入;孙某经营小店的收入;李某获得的政府补贴。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思考:如何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句话?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讨论:为什么说收入分配公平对社会发展很重要?
措施: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思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别有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对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3. 合作探究:探究一: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月工资5000元,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炒股,月收入2000元。小李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月工资8000元,另外他以专利技术入股企业,每年获得分红3万元。分析小张和小李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并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二:阅读教材中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相关材料,思考我国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4.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居民收入来源以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等。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课堂检测
单项选择题: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
A.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B. 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材料分析题:材料: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差距明显等。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教师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解析
1. 知识目标:学生应准确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具体内容,清晰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条件和意义,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形式,能够明确阐述居民收入的来源和途径,全面了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各项措施。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使其能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深入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财富观,增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认同和自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解析
1. 重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则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因此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
2. 难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各种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形式多样,容易混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和作用也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区分,所以这些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习方法指导
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进行巡视和指导,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情况、企业的分配方式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四、学习过程解析
1.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展示一些社会中不同职业人群收入情况的图片或新闻报道,如公务员、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等。
提问引导:从这些图片和报道中,你能发现人们的收入来源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讲解内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问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提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关系角度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和要求
讲解内容: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在公有制企业中,员工的工资是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如某国有企业工人,每月工作时间长、产量高、质量好,其工资相应较高;而另一位工人工作时间短、产量低、质量一般,工资则较低。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讲解内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提问思考:如果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水平对分配方式的影响,理解按劳分配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讲解内容: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
讨论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是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如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会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从而推动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讲解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判断练习:判断下列收入分别属于按哪种生产要素分配:李某在私企工作获得的工资(按劳动要素分配);王某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按土地要素分配);张某凭借专利技术入股企业获得的分红(按技术要素分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各种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居民收入的来源
讲解内容: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包括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
区分练习:区分下列收入属于哪种途径:赵某的工资收入(劳动性收入);钱某的利息收入(财产性收入);孙某经营小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李某获得的政府补贴(转移性收入)。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的收入途径。
提问思考:如何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讲解: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讨论引导:为什么说收入分配公平对社会发展很重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等方面思考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如收入分配公平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措施讲解: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提问思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别有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对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各项措施,如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再分配中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进行调节,第三次分配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
3.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材料展示: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月工资5000元,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炒股,月收入2000元。小李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月工资8000元,另外他以专利技术入股企业,每年获得分红3万元。
问题引导:分析小张和小李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并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分析指导:小张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炒股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小李在私营企业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专利技术入股分红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引导学生从资源配置、生产效率、居民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二
材料展示:阅读教材中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相关材料。
问题引导:我国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分析指导:我国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面面临的挑战: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应对措施: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居民收入来源以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等。
强调重点难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按劳分配的条件和意义、各种分配方式的区分、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等。
5. 课堂检测
单项选择题: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
A.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B. 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B
解析:不同国有企业效益不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报酬可能更高,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B正确;A说法不准确;C不是题干现象的原因;题干强调的是按劳分配,未涉及按生产要素分配,D不符合题意。
材料分析题:材料: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差距明显等。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参考答案:
① 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制度保证。
② “两个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经济发展稳步增长。
③ 初次分配优化: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④ 再分配调节:在再分配中,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通过累进税率调节过高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
⑤ 规范分配秩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坚决调节过高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
⑥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弥补政府调节和市场分配的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⑦ 基础支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从根本上为缩小收入差距创造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需结合材料中“城乡差距”“高低收入群体差距”等问题针对性作答。回答时应紧扣“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逻辑框架,从制度保障、具体措施、秩序规范等多维度展开,体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需注意将教材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结合,避免空泛表述,突出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城乡差距”可联系“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高收入群体差距”可联系“个人所得税调节”“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