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科书 书 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和影响,理解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 。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将四者运用到生活中,用生产与消费的观点去看待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分析现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 3.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不足,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点,是学生使用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征以及影响 3.掌握社会基本矛盾 教学难点: 1.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教学过程一、课前任务 同学们预习教材内容 二、新课导入 从根本上讲,我们坚信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这有助于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现在在哪儿,我们将往哪儿去,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乘坐时光飞船,带领大家来一场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穿越之旅吧 ! 三、知识讲解 第一站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1.共同劳动(劳动方式) 2.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 3.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基本生活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1.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2.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的解体: 1.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4)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第二站 奴隶社会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資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著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阶级的含义:阶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集团。阶级实质上是经济范畴。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宇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求;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獄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量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引入问题“对奴隶社会进行评价,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吗?” 奴隶社会代答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宇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味野蛮的状态,迈人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站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着进步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治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皮果。 2.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等级制的产生与农民起义的爆发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第四站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2.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3.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征及影响 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读闲置,大批生产金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人混乱。 特征 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影响 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引发民族解放运动;破坏生产力,导致企业倒闭和失业人口增加。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拓展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概念: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的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概念: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为人意志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 二者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 双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概念: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概念: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双向)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判断先进生产关系的依据: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 判断先进上层建筑的依据: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 课堂总结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从古至今,社会形态的更迭也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同时,他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