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试卷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75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内容填写清楚。
3. 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碳素笔或钢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4.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 保持答题卷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止使用涂改液、涂改胶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计48分)
1.下列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的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二里头遗址
2.东周时期,诸国的宗庙设于国都,主持宗庙祭祀的始终是一国之君;秦朝建立后,在每个县级行政单位设置县道庙,其祭祀由地方官员主持,使管理祭祀帝国祖先的宗庙成为地方官员日常行政的一部分。宗庙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D.礼法结合受到重视
3.汉代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这集中体现的思想是( )
A.“知行合一” B.“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4.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5.五代末至宋时,河南的朱仙镇紧邻蔡河,畅通汴水,既无官家严控,供货东京(开封)又极方便。至北宋中期已聚居十余万众(同期伦敦常住人口接近5万)。两宋交替之际,金兵大举南下,黄淮重镇纷纷沦陷。公元1140年岳飞在朱仙镇大败兀术,人们额手称庆。这足见宋时朱仙镇( )
A.是最大的工商城市 B.成南宋自存的最后堡垒 C.金兵借水道撤离快 D.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梦想
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
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运动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致割地赔款
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10.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曾致信彭德怀强调:“今日我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这一指示( )
A.认可了国民党是正面防御战 B.否定了日军侵华力量强大
C.基于对战局的客观准确认识 D.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1.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文件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战役的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华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 D.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12.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一个月,中美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周恩来就此次谈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周恩来这番话说明当时我国谈判的出发点是(  )
A.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B.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
C.坚守并扩大已有战略成果
D.坚决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
13.“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进行了十多年。在贵州、陕西及鄂西、湘西等地区建立起许多军事工业基地,在西部地区建成攀枝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等一大批工业基地,还开工兴建成昆、贵昆、川黔、湘黔等铁路。可见,“三线建设”( )
①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 ②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③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4.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15.进入21世纪,“台独”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要求反对和遏制“台独”活动。为此,大陆方面( )
A.推动汪辜会谈 B.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提出“九二共识” D.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16.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下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B.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D.中共二十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
材料二 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 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
——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80年代初,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鹤峰铜矿等,均在上海公开招股。1881年,上海股市渐入高潮,《申报》报道,“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1882年10月9日,原价100两的招商局股票涨至270两,原价105两的开平煤矿市价达230两,原价100两的鹤峰铜矿,市价涨到177.5两。好景不长,10月之后,股价一路狂跌,到1883年底,招商局及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仅60两,鹤峰铜矿市价30两。这次股票风潮后,人们视购买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
材料四 1997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断了亚洲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香港支柱产业悉数濒危,1998年GDP出现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牢牢遏制住了经济下滑。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中央政府多次表示在必要时将动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帮助保卫港元,对投机势力形成强大震慑。香港对抗狙击金融危机取得胜利,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票风潮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问未来之中国
下面是1929年5月上海《生活周刊》刊发的一篇文章(节选)。
1.吾国之军权何时归一,分散之军阀何时湮灭 2.军人治政之权何时尽除,吾国之行政权何时统于中央 3.三十四国治外法权何时可废,吾国之司法何时自主 4.由北洋至宁府,元首概为军界强人,吾国何时诞生文人执政 5.吾国何时举行真正之代议选举,何时举行真正之国民普选 6.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7.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8.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 9.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 10.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输文明而和外人 吾举十问,实不知其答案。私以为,能实现十之五六者,则国家幸甚, 国人幸甚!
——据曾纯《百年沧桑:中国近代工业破局》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发展的相关史实,以“问题·答卷”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王朝时期,故D项正确;ABC项都早于夏朝,排除。
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东周各国君主持国都宗庙祭祀,到秦朝地方官员主持县级县道庙祭祀,本质是中央通过官僚体系将宗法权力纳入行政控制,削弱了血缘贵族的地方影响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秦朝并未否定宗法观念,而是将宗法祭祀纳入行政体系,只是祭祀的主导权从宗族领袖转移到官僚系统,本质是宗法制度与中央集权的结合,而非“淡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祭祀权的转移,未涉及基层行政效率的对比情况,排除C项;“礼法结合”是儒家思想与法家制度融合的产物,秦朝以法家治国。题干中宗庙制度的变化更侧重“法”(行政命令)对“礼”(宗法传统)的改造,而非“礼法结合”,排除D项。
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天子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这是对皇权的神化,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A项是明朝王守仁的观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三纲五常”是古代儒家的思想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格物致知”是指通过究察事物来获得知识,是一种行为理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4.【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
5.【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朱仙镇在北宋中期人口达十余万,远超同期伦敦规模,且因水运便利成为东京物资供应地,反映其经济繁荣,1140年岳飞在此击败金兀术,民众欢庆抗金胜利,体现了抵御外敌、收复失地的家国情怀,故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梦想,D项正确;材料未将朱仙镇与其他城市规模对比,无法得出“最大工商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朱仙镇位于黄淮地区,1140年时已被金兵占领,岳飞短暂取胜后即撤军,此地未成为南宋长期坚守的据点,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朱仙镇水运条件,未涉及金兵利用水道撤离的具体史实,且宋金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军事行动而非交通因素,排除C项。
6.【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③错误,ACD排除;①②④均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B符合题意。
7.【答案】B
【详解】慈禧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行动采取两面手法,指令荣禄“明攻暗保”,是把义和团当成自己对付列强的工具,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慈禧太后对待义和团的态度,而不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义和团被慈禧利用来反对列强,而不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慈禧对待义和团运动的态度,而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排除D项。
8.【答案】D
【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项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项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项错误。
9.【答案】C
【详解】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主张进行游击战以及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这一主张基于他对当时敌强我弱战局的准确认识,C项正确;材料指示基于对战局的客观准确认识,没有涉及毛泽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毛泽东的主张正是基于他对日军侵略力量强大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的指示主要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战的战略战术问题,且材料点明此时为全面抗战时期,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排除D项。
11.【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1947 年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 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与材料的主旨相符,B项正确;1947 年3 月,国民党军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C项;D项是在1949年,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当侵略者伤亡惨重,被迫求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得审时度势,把战争停下来,争取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新中国,B项正确;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只是抗美援朝出发点之一,根本出发点是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符,排除。
13.【答案】B
【详解】据材料“在贵州、陕西及鄂西、湘西等地区建立起许多军事工业基地……”可知,“三线建设”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①正确;“三线建设”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改善了工业布局,③正确;“三线建设”从地理范围上来看重点在西南、西北而不是在沿海地区,②错误;从建设领域来看主要是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
14.【答案】D
【详解】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
15.【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05年全国人大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显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的坚强决心,D项正确;1993年汪辜会谈,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三者均发生在20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C项。
16.【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选项表述有误,D符合题意;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表述正确,排除A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表述正确,排除B项;2022年中共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表述正确,排除C项。
17.【答案】(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
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3)功能: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
关系:道路交通开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促进了古代中国道路交通的开辟。
【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得出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根据材料“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可得出修筑直道;根据材料“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得出修筑五尺道。
政治意义:根据材料“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可得出加强对边疆管理;根据材料“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方式:首先需要分别概括汉唐两朝的方式,找出相同的方式。汉朝:根据材料“霍去病破匈奴右地”,可得出付诸战争;根据材料“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可得出设置机构、开通道路。唐朝:根据材料“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可得出设置机构;根据材料“又拓建、修缮道路”,可得出修建道路;根据材料“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可得出战争方式。综合两个朝代的方式,相同的有: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
影响:根据所学,从东西方交通连接的角度,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角度,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角度作答。
(3)功能:根据材料“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可得出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根据所学可知,有利于公文的传递等。
关系: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互相促进的角度去分析:道路交通开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促进了古代中国道路交通的开辟。
18.【答案】
(1)主张:
中共主张: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有权接受敌伪军投降;逼迫敌伪军向人民军队投降,迅速解除并收缴敌伪军武装;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与反动势力;收复一切敌占区,占领城镇与交通要道,解放沦陷区同胞;在新的解放区建立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维持革命秩序。
国民党主张:对日伪军可能的抵抗有应战准备;日伪军只向国军投降缴械,不得向中共及人民军队投降;策动封锁地伪军反正,利用反正伪军包围日军,控制敌军撤离后的交通要道,等待国军到达受降。
(2)美国措施:下令利用日军阻止中共力量前进;要求日军向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投降;干预中国内政,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到原日占区;抢占海港及大城市。
(3)评价做法:中共:利于推动解放区全面反攻,打击敌伪军势力,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推动抗战胜利进程;推动沦陷区及沦陷区人民的解放,促进解放区的扩大;壮大中共及人民军队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条件;发挥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保卫抗战胜利的果实,壮大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与民主斗争的力量。
国民党:企图抢占、独吞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表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共及人民军队力量的发展;国民政府大量接收日本侵占的资产、掠夺财物,给沦陷区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不利于抗战胜利后的“和平建国”进程。
美国:积极干预中国内政,美蒋勾结,支持国民党独吞抗战胜利的果实;助长了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和发动内战的野心;出于其控制中国的目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
【详解】
(1)主张:建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概括的层次性、全面性与完整性。
(2)措施:建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3)评价:建议综合本题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进行全面分析。
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根据材料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可得,壮大中共及人民军队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条件;根据材料一“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可得,推动沦陷区及沦陷区人民的解放,促进解放区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发挥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根据材料一“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可得,保卫抗战胜利的果实,壮大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与民主斗争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于推动解放区全面反攻,打击敌伪军势力,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推动抗战胜利进程。
评价国民党政府的做法:根据材料二“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可得,企图抢占、独吞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表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根据材料二“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可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共及人民军队力量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大量接收日本侵占的资产、掠夺财物,给沦陷区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不利于抗战胜利后的“和平建国”进程。
评价美国的做法:根据第二问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进行作答即可。
19.【答案】
(1)主要危害:侵夺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破坏正常经济秩序,激化社会矛盾;助长军队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
(2)目的:解决国家财政危机。
恶果:导致了股票投机、银行倒闭、金融市场混乱。
(3)根本原因:股票市场价格背离了相关产业发展。
后果:持股者经济损失惨重;公司集股筹资活动难以继续开展,阻碍民族企业发展。
(4)优势: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果断措施;“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政局稳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详解】
(1)本小题要求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需要学生根据材料,通过分层次、勾画关键词等方式,全面准确地概括高利贷的危害,根据材料可从对百姓、经济、军队等角度概括。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主要危害 文帝时……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有损贫下 侵夺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
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 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 时……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 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 破坏正常经济秩序,激化社会矛盾
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助长军队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
(2)本小题两个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答题时注意不要漏答问题。
(3)本小题两个小问,第一小问分析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票风潮产生的根本原因,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股票风潮背后的根源;第二小问分析股票风潮的后果,可以从股票购买者、股票市场、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根本原因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原价100两的招商局股票涨至270两,原价105两的开平煤 矿市价达230两,原价100两的鹤峰铜矿,市价涨到177.5两 股票市场价格背离了相关产业发展
后果 股价一路狂跌……招商局及开平 煤矿的股票市价仅60两,鹤峰铜矿市价30两 持股者经济损失惨重
人们视购买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 公司集股筹资活动难以继续开展,阻碍民族企业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要全面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同时运用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优势 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人民币汇率始终保 持稳定;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中央政府多次表示……形成强大震慑 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果断措施
香港特区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政局稳定,提供了重要制度 保障
1997年夏;1998年;1999年。并结合所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20.【答案】题目:问题·答卷
1929年5月,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十个关于未来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军权统一、行政权集中、司法自主、文人执政、代议选举、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教育普及和国际参与等方面。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困境和对未来的期许。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现了军权统一和行政权集中,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在工业方面,通过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教育方面,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在国际舞台上,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步实现了文章中提出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反映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卷答案供参考:
作答应包含以下角度: (1)1929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存在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主法治不健全等问题;人们对国家的前途 和命运持悲观态度。(4分)
(2)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开展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教育上,开展扫盲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国际地位上,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不断提高。(6分)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历史交出了完美的答卷;青年学生要响应党的号 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2分)
【详解】设问是结合新中国发展的相关史实,以“问题·答卷”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根据材料“1929年5月上海《生活周刊》刊发的一篇文章(节选)”可知,1929年5月,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十个关于未来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军权统一、行政权集中、司法自主、文人执政、代议选举、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教育普及和国际参与等方面。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困境和对未来的期许。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意义、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阐述说明,如: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现了军权统一和行政权集中,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在工业方面,通过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教育方面,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在国际舞台上,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步实现了文章中提出的目标。最后,总结升华,这些问题的解决,反映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