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12.《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语文12.《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素材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文体』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背景』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内容』
全文四个自然段。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主题』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内容解读』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醉能同其乐”。
『重点归纳』
1、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乐“字和“醉”字在文中出现多次,怎样理解“醉”与”乐”在全文中的联系和作用?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写“醉”是为了写“乐”。文中写太守宴饮山林,与民同乐的欢乐场面,并用“太守醉”收束全文,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薪之意“不只在“山水之间”,也在一州之百姓,到全文结尾处,“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晴地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3、“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何处
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思想感情,作者自号“醉君”,“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一方面,作者被贬到源州,他借游览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另一方面,因自己的努力,源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对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
4、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5、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理解性默写』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概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开头以“ ”和“ ”两句分别描写滁州西南诸峰和其中琅琊山的美景。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开头描写酿泉的位置和秀美景色的句子是: 。
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解释他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 。
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直抒胸臆,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7.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
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贯穿全文的句子是: 。
9.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10.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1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山间秋冬之景的句子是: 。
1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
1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太守之宴时,溪中钓的鱼是: ;泉水酿的酒是: 。
1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与民同乐的生动图画,其中有关酒的句子是: 。
1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举杯喝酒,众人喧闹的场面的句子是: 。1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太守宴席上醉酒神态的句子是: 。
17.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夕阳下,人们回家途中的禽鸟之乐的句子是: 。
1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评价禽鸟之乐的句子是: 。
19..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的句子是: 。
20.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结尾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
2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述说“酒”和“山水”的关系的名句是: 。 。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
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
13.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14.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9.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