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八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 第十五章 轴对称15.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重点)2.会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3.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题.(难点)学习目标某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ABC情景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轴对称来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探究 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点A和点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发现,点P1,P2,P3,…到点A的距离与它们到点B的距离分别相等,如果把线段AB沿着直线l对折,线段P1A与P1B,线段P2A与P2B,线段P3A与P3B…都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分别相等.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新知探究探究 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点A和点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证明:∵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AO=BO,∠P1OA=∠P1OB=90°.在△P1AO和△P1BO中,AO=BO∠P1OA=∠P1OB,P1O=P1O,∴△P1AO≌△P1BO(SAS).∴P1A=P1B.新知探究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ABl┐OP符号语言:∵直线l⊥AB,AO=BO,∴PA=P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概念归纳例1.如图,在△ABC中,AB=5 cm,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D,E,△ACD的周长为8cm. 求线段AC的长.典例剖析解题秘方: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要求的线段向已知条件转化.解:∵ DE为BC的垂直平分线,∴ CD=BD.∴△ACD的周长=AC+AD+CD=AC+AD+BD=AC+AB=8 cm.∵ AB=5 cm,∴ AC=3 cm.1. 如图,AB所在直线是CD的垂直平分线,若AC=2.3cm,BD=1.6 cm,则四边形ACBD的周长是( )A. 3.9 cmB. 7.8 cmC. 3.2 cmD. 4.6 cmB练一练如图,线段AB外任意一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过点P作直线l,使得l⊥AB,垂足为O.∵l⊥AB,∴∠POA=∠POB=90°,在Rt△PAO和Rt△PBO中,PA=PB,PO=PO,∴Rt△PAO≌Rt△PBO(HL)∴AO=BO.∵∠POA=∠POB=90°,∴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ABPl┐O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反过来,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呢?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新知探究思 考:分析上面关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两个命题,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有什 么关系 你还学习过其他具有类似关系的命题吗 命题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命题2: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思考:原命题成立时,它的逆命题一定成立吗?请举出一些反例.【归纳】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如,如果把命题1当成原命题,那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一般地,原命题成立时,它的逆命题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例如,上 面关于垂直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命题都是成立的;而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 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却不成立.新知讲解【归纳】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互为逆定理.如:上面关于垂直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命题是互逆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也是互逆定理.互为逆定理【小结】(1) 命题有真有假,而定理都是真命题;(2) 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3) 原命题的真假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没有关系.例2.如图AD为∠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AE=AF,请判断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否为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典例剖析解题秘方:紧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证明直线AD上的点A和点D到线段EF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可.∵ AD是∠BAC的平分线,∴∠EAD=∠FAD.在△AED和△AFD中,∴△AED≌△AFD(SAS). ∴ DE=DF.∴点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 AE=AF,∴点A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解: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证明:如图连接DE,DF.例2.如图AD为∠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AE=AF,请判断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否为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 如图,AB=AD,BC=DC,点E是AC上一点. 求证:练一练(1)BE=DE;证明:连接BD.∵AB=AD,∴点A在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上.又∵BC=DC,∴点C在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上.∴AC所在的直线是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点E是AC上一点,∴BE=DE.(2)∠ABE=∠ADE.解:易知四边形ABCD是以直线AC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ABE=∠ADE. 解:∵ AD⊥BC,BD =DC,∴ AD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 ∴ AB =AC.1.如图,AD⊥BC,BD =DC,点C 在AE 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 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 有什么关系?ABCDE∵ 点C 在AE 的垂直平分线上,∴ AC =CE. ∴ AB =AC =CE.∵ AB =CE,BD =DC,∴ AB +BD =CD +CE.即 AB +BD =DE .课本练习解:∵ AB =AC,∴ 点A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MB =MC,∵ 点M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AM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2.如图,AB =AC,MB =MC.直线AM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吗?ABCDM课本练习3.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这些逆命题是否成立.(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课本练习解:(1)逆命题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成立.(2)逆命题为“如果两个实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不成立.(3)逆命题为“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成立.1. 如图,在四边形 PABC 中, PD 垂直平分 AB , PE 垂直平分 BC ,若 PA 的长为7,则 PC 的长为( C )A. 5 B. 6 C. 7 D. 8(第2题)C分层练习-基础2. 三条公路将 A , B , C 三个村庄连成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区域,如果在这个区域附近修建一个公园,要使公园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公园应建的位置是△ABC 的( B )BA. 三条高线的交点B.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 三条中线的交点3. 如图,在△ ABC 中,∠ ACB =90°, AD 平分∠ BAC , DE ⊥ AB 于点 E ,连接 CE . 求证:直线 AD 是线段 CE 的垂直平分线.【证明】∵ DE ⊥ AB ,∴∠ AED =90°=∠ ACB .又∵ AD 平分∠ BAC ,∴∠ DAE =∠ DAC , DE = CD .又∵ AD = AD ,∴△ AED ≌△ ACD ,∴ AE = AC .∴直线 AD 是线段 CE 的垂直平分线.4. 如图,已知线段 AB ,分别以点 A , B 为圆心,5为半径作弧相交于点 C , D . 连接 CD ,点 E 在 CD 上(与点 C ,D 不重合),连接 CA , CB , EA , EB . 若△ ABC 与△ ABE 的周长之差为4,则 AE 的长为( C )A. 1 B. 2 C. 3 D. 4C分层练习-巩固5. 如图,线段 AB , BC 的垂直平分线 l1, l2相交于点 O . 若∠ OEB =46°,则∠ AOC =( B )A. 92° B. 88°C. 46° D. 86°(第9题)B6. 如图,已知△ ABC 中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 BC 交于点 D ,与∠ BAC 的平分线交于点 E , EF ⊥ AB 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F , EG ⊥ AC 于点 G .(1)求证: BF = CG ;【证明】如图,连接 BE 和 CE .∵ DE 所在直线是 BC 的垂直平分线,∴ BE = CE .∵ AE 平分∠ BAC , EF ⊥ AB , EG ⊥ AC ,∴∠ BFE =∠ EGC =90°, EF = EG .在Rt△ BFE 和Rt△ CGE 中,∴Rt△ BFE ≌Rt△ CGE (HL),∴ BF = CG .(2)若 AB =6, AC =8,求 AF 的长度.【解】由题意知∠ AFE =∠ AGE =90°,∠ FAE =∠ GAE . 在△ AFE 和△ AGE 中,∴△ AFE ≌△ AGE (AAS),∴ AF = AG . ∵ BF = CG ,∴ AB + AC = AF - BF + AG + CG =2 AF .∵ AB =6, AC =8,∴ AF =7.线段的垂直平分的性质和判定性质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内容判定内容作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作用见垂直平分线,得线段相等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课堂小结互逆命题逆定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