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知识清单)素材2025--2026学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单元知识清单)素材2025--2026学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字音字形】
米粟(sù) 域民(yù) 失道者寡助(guǎ)
亲戚畔之(pàn)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也(ɡuàn)
往之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空乏(kòng)
行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 冀州(jì)
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
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 魁父(kuí)
投诸(zhū) 荷担者(hè) 叩石(kòu)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河曲(qū)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 雍南(yōnɡ)
为将军(wéi) 祝兹侯徐厉(zī) 军棘门(jí)
军士吏被甲(pī) 彀弓弩(ɡòu) (nǔ) 天子之诏(zhào)
按辔徐行(pèi) 军中不得驱驰(qū) 持兵揖曰(yī)
介胄之士(zhòu) 使人称谢(chēng) 嗟乎(jiē)
固可袭而虏也(lǔ) 曩者霸上(n ng) 可得而犯邪(yé)
车马喧(xuān) 不胜簪(zān) 折戟(jǐ)
谩有惊人句(màn) 绿水逶迤(wēi yí) 试倩(qìng)
【重点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重点字词
1.七里之郭         郭:外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3.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5.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6.寡助之至 至:极点
7.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池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池塘
兵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 士兵
亲戚 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
★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示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示转折)
之: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 多助之至(动词,到)
环而攻之(代词,代这座城) 以天下之所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使动用法,限制,使……定居)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富贵不能淫》
★重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5.戒之曰 戒:告诫
6.往之女家 往:去,到
7.必敬必戒 戒:谨慎
8.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标准
9.得志,与民由之 由:遵从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一词多义
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戒: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之: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母命之(代词,她)
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淫: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移: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屈: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3.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任:使命。
5.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
6.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乱:扰乱
7.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增加
8.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虑:思虑。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喻: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匹敌、相当。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13.国恒亡 亡:灭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捣土用的杵 修筑、构筑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被任用 送出、交付
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军人
★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国:国恒亡(国家) 国人道之(国都)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困于心,衡于虑(介词,在)
★词类活用
苦: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起来)
过: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入: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愚公移山》
★重点字词
1.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塞:阻塞。
2.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 室:家。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
5.指通豫南 指:直
6.达于汉阴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7.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8.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9.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安放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11.叩石垦壤 叩:敲、打
12.始龀,跳往助之 始:才、刚。龀:换牙。
13.寒暑易节 易:更替.节:季节
1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老年男子。止:阻止
15.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
1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指草木
17.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长叹
18.固不可彻 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9.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
2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21.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没有。应:回答
23.操蛇之神闻之 闻:听说
24.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25.帝感其诚  诚:诚心
26.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27.无陇断焉 断:隔绝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方 方七百里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方向
惩 惩山北之塞 苦于 惩罚
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 叹息 呼吸时进出的气体
★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连词,表递进,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不译)
何:如太行、王屋何(怎么样) 何苦而不平(什么)
以:以君之力(介词,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指愚公的)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对)
★词类活用
箕畚: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感:帝感其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所感动)
险: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周亚夫军细柳》
★重点字词
1.匈奴大入边      入边:侵入边境
2.已而之细柳军 已而:不久
3.彀弓弩,持满 彀:张开。持满:把弓拉满。
4.天子先驱至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5.不闻天子之诏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6.居无何,上至 居:经过。无何:不久。
7.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营垒
8.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按辔:控制住车马
9.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揖:拱手行礼
10.介胄之士不拜 士:将领
11.天子为动 动:感动
12.使人称谢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13.曩者霸上、棘门军 曩:先前
1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一词多义
军:军霸上(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不闻天子之诏(结构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不译)
使:使人称谢(动词,命令、派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
以:以备胡(连词,表目的,来) 请以军礼见(介词,用)
★词类活用
介胄:介胄之士不拜(原指铠甲和头盔,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式: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先驱 天子先驱至 先行引导的人员 走在前面引导
称谢 舜发于畎亩之中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道谢
劳 吾欲入劳军 慰劳 劳动
【重点句子】
《<孟子>三章》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世界人民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诗词五首》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写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春望》中,表现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0)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渔家傲》一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3)《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的句子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14)李清照的《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理想与愿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描写登楼远望之景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由眼前景不由得让词人联想到国土沦陷,表现他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7)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8)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文学文化常识】
1.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孟子》
《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3.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摆明自己正确的观点。
4.寓言
概念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结构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5.列子
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6.《列子》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7.周亚夫
周亚夫( -前143),西汉时期名将,汉族,沛县(今属江苏)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封条侯。纵观周亚夫的一生,他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8.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38岁任太史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47岁的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辱含垢,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今仅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9.《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书常见体例: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形式记叙历史。如《史记》。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如《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史记》体例: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10.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1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脍炙人口。
12.歌行体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13.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他诗中奇特的用语、奇妙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会带我们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有《昌谷集》传世。
14.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15.杜牧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6.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人称“易安体”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17.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
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18.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婉约派词人。景德初年,十四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晏殊是宋词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19.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20.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朱敦儒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一直生活在山水、醇酒、诗歌与美人之间。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文章主旨
文章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重点问题
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思路。
孟子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的两个战例来具体证明观点。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
1.文章主旨
文章从“礼”入手,将“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的行为类比,指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批驳了景春的谬论,进而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和内涵。
2.重点问题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主旨
文章文章通过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阐明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
2.重点问题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思想上:苦其心志;身体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愚公移山》
1.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2.重点问题
(1)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
(2)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有长远眼光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周亚夫军细柳》
1.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描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范。
2.重点问题
文章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
运用对比的写法,把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诗词五首》
1.文章主旨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描写了战乱时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赤壁》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渔家傲》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感叹自己空有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神话世界,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2.重点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改成“望”字吗?
“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乐景衬哀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显诗人之感时、惜别之悲;拟人化表达,移情于物,不仅人深受安史之乱的摧残,连无辜的花、鸟都深受其害,更显战争之残酷。前者更能表现诗人心境,后者更能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长安城景象。两种理解都能表现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时局的感伤、对离别的怅恨。
(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作具体说明。
用浓艳的色彩描写战争: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意象新奇,设色鲜明。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后两句诗抒发议论感慨,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后果,而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的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生动形象,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国破家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所以不好。
(5)《渔家傲》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①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叹。
②借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宋代]
3.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战国]
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唐代]
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宋代]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宋代]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魏晋]
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东晋]
10.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唐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