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卷 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卷 科学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卷 科学
1.(2025七下·越城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地球仪
B.细胞结构图
C.电流表
D.甲烷结构图
2.(2025七下·越城期末)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B.男孩比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
C.出现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 D.内脏器官的功能日渐健全
3.(2025七下·越城期末)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4.(2025七下·越城期末)下列物体质量最接近15kg的是
A.一个鸡蛋 B.一本科学书 C.一辆汽车 D.一辆自行车
5.(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是学校食堂常用的不锈钢餐盘,要求快速加工一次成型,应该选择的工艺是
A.拉拔 B.锻造
C.冲压 D.模压
6.(2025七下·越城期末)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不能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A.断裂的岩层
B.弯曲的岩层
C.高山上海洋生物的化石
D.角峰和冰斗谷
7.(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为某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是髓,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B.②中含导管,能自下而上输送有机物
C.③是形成层,能不断细胞分裂使茎加粗
D.④是树皮,其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
8.(2025七下·越城期末)农作物生长需要土壤,下列关于土壤形成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可以加速有机物在地表积累
B.岩石的风化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分化
C.土壤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表层、母质层和淀积层
D.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
9.(2025七下·越城期末)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乳酸杆菌,下图中与乳酸杆菌细胞结构相似度最高的生物是
A. B.
C. D.
10.(2025七下·越城期末)下列数轴中描述的信息正确的是
A.氮的化合价由低到高
B.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
D.铁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
11.(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是尚在母体内的胎儿照片,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精卵是在输卵管中形成的
B.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营养由卵黄提供
C.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D.成熟的胎儿从母体内产出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
12.(2025七下·越城期末)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科学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无法推动活塞,说明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乙图中,抽掉玻璃板后瓶内气体颜色变均匀,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丙图中,将红墨水注入两烧杯中,热水先全部变红,说明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D.丁图中,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3.(2025七下·越城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图②模型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
D.三种模型按提出的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①②③
14.(2025七下·越城期末)四个颜色相同的实心球,有一球与其他三个材料不同。小虞测得四个球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则该球是
球的编号 甲 乙 丙 丁
体积/cm3 5 8 12 18
质量/g 10 20 24 36
A.甲 B.乙 C.丙 D.丁
15.(2025七下·越城期末)蒲公英绚丽多姿的头状花序(如图甲)是由许多小花朵(如图乙)组成的,其雄蕊和雌蕊不同时成熟。种子有形似降落伞的冠毛(如图丙),能依靠风力传播的很远。下列有关蒲公英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蒲公英的雄蕊和雌蕊不是同时成熟,可以减少自花传粉的可能
B.蒲公英的种子能依靠风力传播很远,因此是风媒花
C.蒲公英的花经传粉受精后,乙图中的子房发育成种子
D.蒲公英的种子落地时,在冠毛作用下总是种脐先触地,有利于种子吸收有机物
16.(2025七下·越城期末)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如图是几种生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看图回答问题:
(1)甲图蝴蝶的发育示意图中,4表示   期。
(2)说出乙图所示繁殖方式的一个优点:   。
(3)丙图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①②两部分的   紧密结合,接穗才能成活。
17.(2025七下·越城期末)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组装甲图的装置时,应先确定   (填“铁杆”、 “铁夹”或“铁圈”)的高度。
(2)图乙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海波属于晶体,理由是   。
(3)若换用质量更多的海波重复上述实验,则图丙中能正确反应其变化的图像是   (填“a”、 “b”或“c”)。
18.(2025七下·越城期末)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可作为塑料的替代品。竹制品的加工流程为:竹子→柠檬酸浸泡 →超声波破碎 →模具压制 →竹制品。
(1)图1为竹子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其中B到C 是细胞   的结果。
(2)为提高竹制品产量和品质,促进竹子主杆的生长,应在竹子生长过程中适当多施含   (填“氮”、“磷”或“钾”)元素的化肥,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区。
(3)竹子适合在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中生长。图2表示土壤的各类模型,其中比较适宜种植竹子的是   (填“甲”、 “乙”或“丙”)。
19.(2025七下·越城期末)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虞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若干、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
(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____(多选)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虞接下来的操作是   。
20.(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皮肤结构图。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   组织构成。
(2)因受伤造成皮肤出血,说明已经伤到   层。
(3)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皮肤属于   。
21.(2025七下·越城期末)通过水的电解来探究水的组成。
(1)如右图水电解装置通电后两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内收集的气体体积为10mL,则玻璃管b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约为   mL。
(2)检验玻璃管b产生的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中A、B、C、D表示,各种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22.(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甲所示为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天平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环权”。
(1)与现代的托盘天平相比, “铜环权”中还缺少可以调节平衡的   。
(2)测量其中一个铜环的质量时,将铜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测量后右盘上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该铜环的质量为   克。若不小心将铜环和砝码位置对调,则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3.(2025七下·越城期末)图1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关系;图2是三种微粒的微观示意图;图3 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甲是   。
(2)图2中三种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
(3)图3中与④代表的元素,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 (用序号表示)
24.(2025七下·越城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种子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
【观察种子的结构】
(1)若将玉米种子剖开,正确的做法是用刀片沿着图1所示的   线剖开的。
(2)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图2中的   (填序号)。
(3)【种子萌发的探究】
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玉米种子80粒,并准备好4个带盖的玻璃杯、纱布等;
②分别在玻璃杯上贴上标签A、B、C、D,每个杯子中放4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20粒玉米种子;
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
④3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组别 种子数量/粒 实验条件 胚根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粒
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
A 20 室内25℃,干燥 0 0 0 0 0
B 20 室内25℃,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6 9 18 20 20
C 20 室内25℃,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2 8 12
D 20 保温箱内4℃,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0 0 0
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   
(4)小组同学对B组和D 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基于的假设是   。
25.(2025七下·越城期末)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填“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26.(2025七下·越城期末)科学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
A.O-16 B.Cl-35.5 C.Ag-108
(2)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量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
(3)根据材料三,现发现氖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如图,根据上述资料,列出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子:   。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
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
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27.(2025七下·越城期末)2024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其中草方格是工程治沙的主力军,它被称为“中国魔方” (如右图所示)。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草方格防沙治沙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草方格高度和间距对风沙跃迁率(通过某一观测面的沙粒数目与运动沙粒总数目的比值)的影响,从风沙流起始位置开始分别设置了0米、3米、6米、9米四个观测面。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若第三观测面风沙跃迁率小于1%,则视为防沙治沙效果满足要求):
组别 模型规格 不同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
初始点 第一观测面 第二观测面 第三观测面
1 高15厘米, 间距0.75米 100.0 45.0 10.0 2.0
2 高20厘米,间距0.75米 100.0 35.0 5.0 0.8
3 高25厘米, 间距0.75米 100.0 31.0 3.0 0.3
4 高20厘米,间距1.00米 100.0 43.0 12.0 0.9
5 高20厘米, 间距1.25米 100.0 58.0 23.0 3.5
(1)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移动的外力因素是   。
(2)若要探究草方格间距对防沙效果的影响,需选择表中   (填组别序号)的数据进行对比。
(3)实际治沙过程中使用的草方格沙障的规格为高度20厘米,间距1.00米。请结合表中数据,谈谈使用该规格的原因是   。
28.(2025七下·越城期末)漆扇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流程为:在水面上滴加大漆颜料(其主要成分为液态的漆酚,化学式为 C21H32O2)形成飘漆液,将扇面以一定角度放入飘漆液后缓缓捞出进行染色。
(1)滴入大漆颜料后发现颜料会漂浮在水面上,据此推测漆酚具有不溶于水的性质,这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漆酚的相对分子质量   。
(3)漆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保留到0.1%)
29.(2025七下·越城期末)小虞在旅游时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发现鹅卵石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于是聪明的小虞进行了如下图的实验来测定鹅卵石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量大鹅卵石的质量m1为120克。
②将大鹅卵石放入盛水烧杯后测量烧杯总质量m2为350克,并标记水面位置。
③取出大鹅卵石,再补水到标记处后测量烧杯的质量m3为280克。
求:
(1)步骤③中向烧杯中补水的质量为   克(忽略取出大鹅卵石时沾上的水)。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大鹅卵石的密度。
(3)小虞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取出的大鹅卵石上沾有水,若他的实验操作规范,数据测量准确,请你分析判断测量后计算得到的密度值与真实密度值相比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符号: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还可避免事物外形不同、表达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例如计算公式、电路图等。
【解答】A、地球仪属于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细胞结构图属于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电流表属于符号,故C符合题意;
D、甲烷结构图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青春期显著特征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解答】A、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迅速增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青春期性器官逐渐成熟,将出现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青春期内脏功能日渐健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
【解答】A、第二个字母要小写,铜的化学式为,故A错误;
B、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化钠的化学式为,故B错误;
C、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化铝的化学式为,故C正确;
D、一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碳酸钠的化学式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的常见单位是吨、千克、克,1吨等于1000千克,1千克等于1000克。
【解答】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05kg,故A错误;
B、一本科学书的质量约为0.2kg,故B错误;
C、一辆汽车的质量约为1000kg,故C错误;
D、一辆自行车的质量约为15kg,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金属制品及其制造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不锈钢餐盘要求快速加工一次成型”可知,使用的是冲压工艺。
【解答】不锈钢餐盘应使用冲压成型技术进行加工。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外力使地势变得平坦,内力导致岩层的断裂、形成山脉和裂谷等。
【解答】断裂的岩层、弯曲的岩层和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均是由地球的内力导致的,是地壳变动的证据,角峰和冰斗谷是由外力导致的,不能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①是髓,②是木质部,中含导管,③是形成层,④是树皮,内侧是韧皮部,内含筛管。
【解答】A、由图可知,最内层的①是髓,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是木质部,中含导管,能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③是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能不断细胞分裂使茎加粗,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④是树皮,其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内侧是韧皮部,内含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可粗略分成三层,最外层为表层,最内层为母质层,沉积层位于两层之间。
【解答】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分为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土壤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细菌细胞与其他生物细胞的差异是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乳酸杆菌属于细菌。
A、属于细菌,可知与乳酸杆菌细胞的结构相似,故A符合题意;
B、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结构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衣藻属于藻类,属于单细胞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的结构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
【解答】A、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从左到右,由低到高,故A正确;
B、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故B错误;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故C错误;
D、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胚胎早期在输卵管中发育,营养物质来自于卵黄,在子宫内壁着床后,形成胎盘和脐带,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A、输卵管为受精提供场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形成胎盘和脐带之前,即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营养由卵黄提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包括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形成受精卵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说明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解答】A、甲图中,无法推动活塞,说明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抽掉玻璃板后瓶内气体颜色变均匀,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该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红墨水注入两烧杯中,热水先全部变红,说明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即使挂上重物,铅块也不会分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模型提出的顺序是:实心球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最小微粒,不可再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失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中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三种模型按提出的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密度是材料的属性,与材料的质量和体积无关,结合密度公式计算四个球的密度,判断不同材料的小球。
【解答】甲的密度为,乙的密度为,丙的密度为,丁的密度为,可知乙球与其他三个球的材料不同。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A、蒲公英的雄蕊和雌蕊不是同时成熟,可以减少自花传粉的可能,可知蒲公英属于异花传粉的植物,故A正确;
B、风媒花的花粉能依靠风力传播,不是种子,蒲公英的花序绚丽多姿,可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可知属于虫媒花,故B错误;
C、蒲公英的花经传粉受精后,乙图中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故C错误;
D、种子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分和无机盐,不是有机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1)蛹
(2)繁殖速度快或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3)形成层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1是成虫期,2是受精卵,3是幼虫期,4是蛹期。
(2)无性生殖不需要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可知优势为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3)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解答】(1)由图可知,4表示的是蛹期。
(2)由图可知,乙中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优势是: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3)丙为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贴。
17.【答案】(1)铁圈
(2)海波有固定的熔点
(3)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组装装置的顺序:自下而上、从左往右。
(2)根据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进行分析。
(3)熔点是物质的属性,不会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1)实验时需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再由铁圈的高度确定铁夹的高度,可知最后确定铁杆的高度,可知应先确定的是铁圈的高度。
(2)由图乙可知,海波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48摄氏度不变,可知海波的熔点为48摄氏度,海波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属于晶体。
(3)换用质量更多的海拔进行实验,加热至熔化所需的热量更多,可知加热时间将延长,但海波的熔点不变,可知正确的图像为b。
18.【答案】(1)分化
(2)钾;根毛
(3)甲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2)钾肥促进茎秆粗壮,可知为促进竹子主杆的生长,应施用钾肥。
(3)根据竹子对土壤的要求进行判断,甲为壤土类土壤。
【解答】(1)由图可知,由B到C,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可知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2)钾肥有利于促进植物茎秆变得粗壮,可知为提高竹制品产量和品质,促进竹子主杆的生长,应在竹子生长过程中适当多施含钾元素的化肥。
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3)由“竹子适合在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中生长”可知,土壤中空气、水分和无机盐含量均较高,可知比较适宜种植竹子的土壤是甲。
19.【答案】(1)B;C
(2)乙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等高线为封闭曲线可知,不能画螺旋上升的线。
(2)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地势的陡峭程度,越疏,说明地势越平坦。
(3)可将土豆沿等高线切下,在白纸上描边,将等高线画在白纸上。
【解答】(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应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所以不需要 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故答案为:BC。
(2)由图可知,乙一侧等高线之间的距离较远,可知地势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可以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20.【答案】(1)上皮
(2)真皮
(3)器官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1)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2)真皮层含有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3)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解答】(1)皮肤的表皮由具有保护作用的上皮组织构成。
(2)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可知伤到了真皮层。
(3)皮肤包含多种组织,可知属于器官。
21.【答案】(1)5
(2)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
(4)ACD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进行判断,负极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2)检验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
(3)根据水电解的产物书写方程式。
(4)A表示的是水分子,B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CD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解答】(1)由图可知a与电源负极相连,可知收集的气体为氢气,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可知氢气体积为10毫升时,氧气的体积为5毫升。
(2)b产生的气体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知现象为: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4)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分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故答案为:ACDB。
22.【答案】(1)平衡螺母
(2)12;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调平天平时,使用平衡螺母进行调平。
(2)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
【解答】(1)结合图像和天平的使用规则,可知缺少的是平衡螺母。
(2)由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10g,游码的示数为2g,可知一个铜环的质量为12g。
将铜环和砝码的位置对调,则铜环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减游码,可知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23.【答案】(1)原子
(2)两种
(3)②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原子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离子。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进行判断。
(3)同一列元素属于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答】(1)分子由原子构成,可知甲表示的是原子。
(2)由图2可知,一个甲原子中含有两个质子,可知属于氦元素,一个乙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可知属于氢元素,一个丙原子中含有两个质子,可知属于氦元素,故共表示两种元素。
(3)由图3可知,②④两种元素属于同一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4.【答案】(1)a
(2)2
(3)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4)温度对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沿a纵切,可以观察种子的各个结构。
(2)1是种皮和果皮,2是胚乳,3是子叶,4是胚芽,5是胚轴,6是胚根。
(3)放置多粒种子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4)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
【解答】(1)按图中a方向将玉米种子剖开,可以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2胚乳中,所以滴加碘液,2将变蓝。
(3)在每组实验中放置多粒种子,可以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4)由表中数据可知,BD两组的变量为温度,可知假设为:温度对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25.【答案】(1)液体表面积
(2)甲和丙
(3)慢;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蒸发速度变快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
(2)找到变量为空气流速的两组进行实验。
(3)根据甲的质量大于乙可知,升高温度,水分蒸发的速度会加快。
【解答】(1)由图可知,甲和丁区别是液体表面积大小,可知探究的是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由图可知,甲和丙的区别是空气流速,可知可用于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3)①装置甲的质量比装置乙大,说明蒸发的水分质量较小,可知甲中水蒸发的速度慢。
②乙温度更高,蒸发速度更快,故可得:升高温度,可以加热蒸发的速度。
26.【答案】(1)B
(2)中子
(3)
(4)C;D
【知识点】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即不支持材料一。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3)根据题中的计算方法列式。
(4)一些被修正的理论不代表没有价值。
【解答】(1)B中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是氢的整数倍,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
故答案为:B。
(2)同种元素,说明质子数相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可知导致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微粒是中子。
(3)由“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可知,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但它对科学的发展仍有价值,故A
错误;
B、实验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故B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人为设定的,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标准,故C正确;
D、由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可知,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
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27.【答案】(1)风
(2)2、4、5
(3)第三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为0.9%,满足防沙治沙效果,且材料用量更省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1)常见的外力因素:流水、风、波浪、冰川、生物等。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满足治沙效果,又要节约材料。
【解答】(1)风力不同,沙丘的移动方向不同,可知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移动的外力因素是风。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草方格间距对防沙效果的影响,应控制除草方格间距外的因素相同,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的是2、4、5三组实验的数据。
(3)由表中数据可知,采用这个规格的草方格第三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为0.9%,满足防沙治沙效果,且材料用量更省。
28.【答案】(1)物理性质
(2)316
(3)漆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下角标之比的乘积之和。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下角标的乘积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解答】(1)不溶于水这个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可知属于物理性质。
(2)漆酚的相对分子质量。
29.【答案】(1)50
(2)鹅卵石的体积
大鹅卵石的密度
(3)不变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补水的质量等补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坏和原来的水的质量。
(2)加水至刻度线,可知加水的体积等于鹅卵石的体积,结合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3)取出鹅卵石,虽然带出了部分水,但后续加水仍至刻度线,可知总质量不变,所以不会导致误差。
【解答】(1)步骤③中向烧杯中补水的质量为。
(2)鹅卵石上沾有水,后续加水仍至刻度线处,加水后总质量不变,可知测量结果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不变。
1 / 1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元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卷 科学
1.(2025七下·越城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地球仪
B.细胞结构图
C.电流表
D.甲烷结构图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符号: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还可避免事物外形不同、表达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例如计算公式、电路图等。
【解答】A、地球仪属于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细胞结构图属于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电流表属于符号,故C符合题意;
D、甲烷结构图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25七下·越城期末)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B.男孩比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
C.出现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 D.内脏器官的功能日渐健全
【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青春期显著特征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解答】A、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迅速增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青春期性器官逐渐成熟,将出现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青春期内脏功能日渐健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2025七下·越城期末)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
【解答】A、第二个字母要小写,铜的化学式为,故A错误;
B、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化钠的化学式为,故B错误;
C、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化铝的化学式为,故C正确;
D、一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碳酸钠的化学式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5七下·越城期末)下列物体质量最接近15kg的是
A.一个鸡蛋 B.一本科学书 C.一辆汽车 D.一辆自行车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质量的常见单位是吨、千克、克,1吨等于1000千克,1千克等于1000克。
【解答】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05kg,故A错误;
B、一本科学书的质量约为0.2kg,故B错误;
C、一辆汽车的质量约为1000kg,故C错误;
D、一辆自行车的质量约为15kg,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是学校食堂常用的不锈钢餐盘,要求快速加工一次成型,应该选择的工艺是
A.拉拔 B.锻造
C.冲压 D.模压
【答案】C
【知识点】金属制品及其制造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不锈钢餐盘要求快速加工一次成型”可知,使用的是冲压工艺。
【解答】不锈钢餐盘应使用冲压成型技术进行加工。
故答案为:C。
6.(2025七下·越城期末)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不能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A.断裂的岩层
B.弯曲的岩层
C.高山上海洋生物的化石
D.角峰和冰斗谷
【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外力使地势变得平坦,内力导致岩层的断裂、形成山脉和裂谷等。
【解答】断裂的岩层、弯曲的岩层和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均是由地球的内力导致的,是地壳变动的证据,角峰和冰斗谷是由外力导致的,不能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
故答案为:D。
7.(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为某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是髓,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B.②中含导管,能自下而上输送有机物
C.③是形成层,能不断细胞分裂使茎加粗
D.④是树皮,其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
【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①是髓,②是木质部,中含导管,③是形成层,④是树皮,内侧是韧皮部,内含筛管。
【解答】A、由图可知,最内层的①是髓,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是木质部,中含导管,能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③是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能不断细胞分裂使茎加粗,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④是树皮,其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内侧是韧皮部,内含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5七下·越城期末)农作物生长需要土壤,下列关于土壤形成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可以加速有机物在地表积累
B.岩石的风化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分化
C.土壤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表层、母质层和淀积层
D.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可粗略分成三层,最外层为表层,最内层为母质层,沉积层位于两层之间。
【解答】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分为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土壤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5七下·越城期末)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乳酸杆菌,下图中与乳酸杆菌细胞结构相似度最高的生物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细菌细胞与其他生物细胞的差异是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乳酸杆菌属于细菌。
A、属于细菌,可知与乳酸杆菌细胞的结构相似,故A符合题意;
B、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结构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衣藻属于藻类,属于单细胞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的结构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25七下·越城期末)下列数轴中描述的信息正确的是
A.氮的化合价由低到高
B.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
D.铁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
【解答】A、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从左到右,由低到高,故A正确;
B、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故B错误;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故C错误;
D、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是尚在母体内的胎儿照片,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精卵是在输卵管中形成的
B.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营养由卵黄提供
C.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D.成熟的胎儿从母体内产出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胚胎早期在输卵管中发育,营养物质来自于卵黄,在子宫内壁着床后,形成胎盘和脐带,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A、输卵管为受精提供场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形成胎盘和脐带之前,即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营养由卵黄提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包括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形成受精卵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2025七下·越城期末)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科学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无法推动活塞,说明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乙图中,抽掉玻璃板后瓶内气体颜色变均匀,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丙图中,将红墨水注入两烧杯中,热水先全部变红,说明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D.丁图中,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说明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解答】A、甲图中,无法推动活塞,说明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抽掉玻璃板后瓶内气体颜色变均匀,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该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红墨水注入两烧杯中,热水先全部变红,说明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即使挂上重物,铅块也不会分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2025七下·越城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图②模型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
D.三种模型按提出的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模型提出的顺序是:实心球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最小微粒,不可再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失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中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三种模型按提出的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5七下·越城期末)四个颜色相同的实心球,有一球与其他三个材料不同。小虞测得四个球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则该球是
球的编号 甲 乙 丙 丁
体积/cm3 5 8 12 18
质量/g 10 20 24 36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密度是材料的属性,与材料的质量和体积无关,结合密度公式计算四个球的密度,判断不同材料的小球。
【解答】甲的密度为,乙的密度为,丙的密度为,丁的密度为,可知乙球与其他三个球的材料不同。
故答案为:B。
15.(2025七下·越城期末)蒲公英绚丽多姿的头状花序(如图甲)是由许多小花朵(如图乙)组成的,其雄蕊和雌蕊不同时成熟。种子有形似降落伞的冠毛(如图丙),能依靠风力传播的很远。下列有关蒲公英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蒲公英的雄蕊和雌蕊不是同时成熟,可以减少自花传粉的可能
B.蒲公英的种子能依靠风力传播很远,因此是风媒花
C.蒲公英的花经传粉受精后,乙图中的子房发育成种子
D.蒲公英的种子落地时,在冠毛作用下总是种脐先触地,有利于种子吸收有机物
【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A、蒲公英的雄蕊和雌蕊不是同时成熟,可以减少自花传粉的可能,可知蒲公英属于异花传粉的植物,故A正确;
B、风媒花的花粉能依靠风力传播,不是种子,蒲公英的花序绚丽多姿,可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可知属于虫媒花,故B错误;
C、蒲公英的花经传粉受精后,乙图中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故C错误;
D、种子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分和无机盐,不是有机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6.(2025七下·越城期末)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如图是几种生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看图回答问题:
(1)甲图蝴蝶的发育示意图中,4表示   期。
(2)说出乙图所示繁殖方式的一个优点:   。
(3)丙图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①②两部分的   紧密结合,接穗才能成活。
【答案】(1)蛹
(2)繁殖速度快或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3)形成层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1是成虫期,2是受精卵,3是幼虫期,4是蛹期。
(2)无性生殖不需要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可知优势为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3)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解答】(1)由图可知,4表示的是蛹期。
(2)由图可知,乙中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优势是: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3)丙为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贴。
17.(2025七下·越城期末)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组装甲图的装置时,应先确定   (填“铁杆”、 “铁夹”或“铁圈”)的高度。
(2)图乙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海波属于晶体,理由是   。
(3)若换用质量更多的海波重复上述实验,则图丙中能正确反应其变化的图像是   (填“a”、 “b”或“c”)。
【答案】(1)铁圈
(2)海波有固定的熔点
(3)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组装装置的顺序:自下而上、从左往右。
(2)根据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进行分析。
(3)熔点是物质的属性,不会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1)实验时需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再由铁圈的高度确定铁夹的高度,可知最后确定铁杆的高度,可知应先确定的是铁圈的高度。
(2)由图乙可知,海波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48摄氏度不变,可知海波的熔点为48摄氏度,海波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属于晶体。
(3)换用质量更多的海拔进行实验,加热至熔化所需的热量更多,可知加热时间将延长,但海波的熔点不变,可知正确的图像为b。
18.(2025七下·越城期末)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可作为塑料的替代品。竹制品的加工流程为:竹子→柠檬酸浸泡 →超声波破碎 →模具压制 →竹制品。
(1)图1为竹子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其中B到C 是细胞   的结果。
(2)为提高竹制品产量和品质,促进竹子主杆的生长,应在竹子生长过程中适当多施含   (填“氮”、“磷”或“钾”)元素的化肥,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区。
(3)竹子适合在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中生长。图2表示土壤的各类模型,其中比较适宜种植竹子的是   (填“甲”、 “乙”或“丙”)。
【答案】(1)分化
(2)钾;根毛
(3)甲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2)钾肥促进茎秆粗壮,可知为促进竹子主杆的生长,应施用钾肥。
(3)根据竹子对土壤的要求进行判断,甲为壤土类土壤。
【解答】(1)由图可知,由B到C,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可知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2)钾肥有利于促进植物茎秆变得粗壮,可知为提高竹制品产量和品质,促进竹子主杆的生长,应在竹子生长过程中适当多施含钾元素的化肥。
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3)由“竹子适合在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中生长”可知,土壤中空气、水分和无机盐含量均较高,可知比较适宜种植竹子的土壤是甲。
19.(2025七下·越城期末)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虞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若干、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
(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____(多选)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虞接下来的操作是   。
【答案】(1)B;C
(2)乙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等高线为封闭曲线可知,不能画螺旋上升的线。
(2)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地势的陡峭程度,越疏,说明地势越平坦。
(3)可将土豆沿等高线切下,在白纸上描边,将等高线画在白纸上。
【解答】(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应在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所以不需要 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故答案为:BC。
(2)由图可知,乙一侧等高线之间的距离较远,可知地势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可以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20.(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皮肤结构图。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   组织构成。
(2)因受伤造成皮肤出血,说明已经伤到   层。
(3)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皮肤属于   。
【答案】(1)上皮
(2)真皮
(3)器官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1)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2)真皮层含有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3)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解答】(1)皮肤的表皮由具有保护作用的上皮组织构成。
(2)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可知伤到了真皮层。
(3)皮肤包含多种组织,可知属于器官。
21.(2025七下·越城期末)通过水的电解来探究水的组成。
(1)如右图水电解装置通电后两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内收集的气体体积为10mL,则玻璃管b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约为   mL。
(2)检验玻璃管b产生的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中A、B、C、D表示,各种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答案】(1)5
(2)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
(4)ACD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进行判断,负极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2)检验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
(3)根据水电解的产物书写方程式。
(4)A表示的是水分子,B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CD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解答】(1)由图可知a与电源负极相连,可知收集的气体为氢气,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可知氢气体积为10毫升时,氧气的体积为5毫升。
(2)b产生的气体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知现象为: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4)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分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故答案为:ACDB。
22.(2025七下·越城期末)如图甲所示为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天平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环权”。
(1)与现代的托盘天平相比, “铜环权”中还缺少可以调节平衡的   。
(2)测量其中一个铜环的质量时,将铜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测量后右盘上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该铜环的质量为   克。若不小心将铜环和砝码位置对调,则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平衡螺母
(2)12;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调平天平时,使用平衡螺母进行调平。
(2)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
【解答】(1)结合图像和天平的使用规则,可知缺少的是平衡螺母。
(2)由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10g,游码的示数为2g,可知一个铜环的质量为12g。
将铜环和砝码的位置对调,则铜环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减游码,可知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23.(2025七下·越城期末)图1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关系;图2是三种微粒的微观示意图;图3 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甲是   。
(2)图2中三种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
(3)图3中与④代表的元素,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 (用序号表示)
【答案】(1)原子
(2)两种
(3)②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原子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离子。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进行判断。
(3)同一列元素属于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答】(1)分子由原子构成,可知甲表示的是原子。
(2)由图2可知,一个甲原子中含有两个质子,可知属于氦元素,一个乙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可知属于氢元素,一个丙原子中含有两个质子,可知属于氦元素,故共表示两种元素。
(3)由图3可知,②④两种元素属于同一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4.(2025七下·越城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种子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
【观察种子的结构】
(1)若将玉米种子剖开,正确的做法是用刀片沿着图1所示的   线剖开的。
(2)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图2中的   (填序号)。
(3)【种子萌发的探究】
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玉米种子80粒,并准备好4个带盖的玻璃杯、纱布等;
②分别在玻璃杯上贴上标签A、B、C、D,每个杯子中放4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20粒玉米种子;
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
④3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组别 种子数量/粒 实验条件 胚根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粒
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
A 20 室内25℃,干燥 0 0 0 0 0
B 20 室内25℃,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6 9 18 20 20
C 20 室内25℃,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2 8 12
D 20 保温箱内4℃,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0 0 0
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   
(4)小组同学对B组和D 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基于的假设是   。
【答案】(1)a
(2)2
(3)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4)温度对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沿a纵切,可以观察种子的各个结构。
(2)1是种皮和果皮,2是胚乳,3是子叶,4是胚芽,5是胚轴,6是胚根。
(3)放置多粒种子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4)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
【解答】(1)按图中a方向将玉米种子剖开,可以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2胚乳中,所以滴加碘液,2将变蓝。
(3)在每组实验中放置多粒种子,可以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4)由表中数据可知,BD两组的变量为温度,可知假设为:温度对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25.(2025七下·越城期末)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填“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答案】(1)液体表面积
(2)甲和丙
(3)慢;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蒸发速度变快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
(2)找到变量为空气流速的两组进行实验。
(3)根据甲的质量大于乙可知,升高温度,水分蒸发的速度会加快。
【解答】(1)由图可知,甲和丁区别是液体表面积大小,可知探究的是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由图可知,甲和丙的区别是空气流速,可知可用于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3)①装置甲的质量比装置乙大,说明蒸发的水分质量较小,可知甲中水蒸发的速度慢。
②乙温度更高,蒸发速度更快,故可得:升高温度,可以加热蒸发的速度。
26.(2025七下·越城期末)科学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
A.O-16 B.Cl-35.5 C.Ag-108
(2)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量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
(3)根据材料三,现发现氖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如图,根据上述资料,列出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子:   。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
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
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答案】(1)B
(2)中子
(3)
(4)C;D
【知识点】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即不支持材料一。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3)根据题中的计算方法列式。
(4)一些被修正的理论不代表没有价值。
【解答】(1)B中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是氢的整数倍,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
故答案为:B。
(2)同种元素,说明质子数相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可知导致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微粒是中子。
(3)由“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可知,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但它对科学的发展仍有价值,故A
错误;
B、实验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故B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人为设定的,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标准,故C正确;
D、由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可知,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
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27.(2025七下·越城期末)2024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其中草方格是工程治沙的主力军,它被称为“中国魔方” (如右图所示)。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草方格防沙治沙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草方格高度和间距对风沙跃迁率(通过某一观测面的沙粒数目与运动沙粒总数目的比值)的影响,从风沙流起始位置开始分别设置了0米、3米、6米、9米四个观测面。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若第三观测面风沙跃迁率小于1%,则视为防沙治沙效果满足要求):
组别 模型规格 不同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
初始点 第一观测面 第二观测面 第三观测面
1 高15厘米, 间距0.75米 100.0 45.0 10.0 2.0
2 高20厘米,间距0.75米 100.0 35.0 5.0 0.8
3 高25厘米, 间距0.75米 100.0 31.0 3.0 0.3
4 高20厘米,间距1.00米 100.0 43.0 12.0 0.9
5 高20厘米, 间距1.25米 100.0 58.0 23.0 3.5
(1)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移动的外力因素是   。
(2)若要探究草方格间距对防沙效果的影响,需选择表中   (填组别序号)的数据进行对比。
(3)实际治沙过程中使用的草方格沙障的规格为高度20厘米,间距1.00米。请结合表中数据,谈谈使用该规格的原因是   。
【答案】(1)风
(2)2、4、5
(3)第三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为0.9%,满足防沙治沙效果,且材料用量更省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1)常见的外力因素:流水、风、波浪、冰川、生物等。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满足治沙效果,又要节约材料。
【解答】(1)风力不同,沙丘的移动方向不同,可知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移动的外力因素是风。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草方格间距对防沙效果的影响,应控制除草方格间距外的因素相同,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的是2、4、5三组实验的数据。
(3)由表中数据可知,采用这个规格的草方格第三观测面的风沙跃迁率为0.9%,满足防沙治沙效果,且材料用量更省。
28.(2025七下·越城期末)漆扇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流程为:在水面上滴加大漆颜料(其主要成分为液态的漆酚,化学式为 C21H32O2)形成飘漆液,将扇面以一定角度放入飘漆液后缓缓捞出进行染色。
(1)滴入大漆颜料后发现颜料会漂浮在水面上,据此推测漆酚具有不溶于水的性质,这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漆酚的相对分子质量   。
(3)漆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保留到0.1%)
【答案】(1)物理性质
(2)316
(3)漆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下角标之比的乘积之和。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下角标的乘积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解答】(1)不溶于水这个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可知属于物理性质。
(2)漆酚的相对分子质量。
29.(2025七下·越城期末)小虞在旅游时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发现鹅卵石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于是聪明的小虞进行了如下图的实验来测定鹅卵石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量大鹅卵石的质量m1为120克。
②将大鹅卵石放入盛水烧杯后测量烧杯总质量m2为350克,并标记水面位置。
③取出大鹅卵石,再补水到标记处后测量烧杯的质量m3为280克。
求:
(1)步骤③中向烧杯中补水的质量为   克(忽略取出大鹅卵石时沾上的水)。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大鹅卵石的密度。
(3)小虞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取出的大鹅卵石上沾有水,若他的实验操作规范,数据测量准确,请你分析判断测量后计算得到的密度值与真实密度值相比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答案】(1)50
(2)鹅卵石的体积
大鹅卵石的密度
(3)不变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补水的质量等补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坏和原来的水的质量。
(2)加水至刻度线,可知加水的体积等于鹅卵石的体积,结合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3)取出鹅卵石,虽然带出了部分水,但后续加水仍至刻度线,可知总质量不变,所以不会导致误差。
【解答】(1)步骤③中向烧杯中补水的质量为。
(2)鹅卵石上沾有水,后续加水仍至刻度线处,加水后总质量不变,可知测量结果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不变。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