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科学试卷
1.(2025七下·黄岩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A.请勿乱丢垃圾 B.节约用水
C.电流表 D.水分子结构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符号: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还可避免事物外形不同、表达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例如计算公式、电路图等。
【解答】 A、请勿乱丢垃圾 ,属于符号,故A错误;
B、节约用水,属于节水符号,故B错误;
C、电流表,属于符号,故C错误;
D、水分子结构,属于模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5七下·黄岩期末)青春期是从少年期走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下列有关青春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B.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C.男性遗精、女性出现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D.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答案】D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要正视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自尊自爱,均衡营养,多参与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
【解答】青春期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要正确认识生理上的变化,例如男性遗精、女性出现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个阶段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弱。
故答案为:D。
3.(2025七下·黄岩期末)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怀胎期间,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
A.子宫 B.胎盘 C.卵巢 D.输卵管
【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
【解答】在母亲体内,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故答案为:B。
4.(2025七下·黄岩期末)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实行稻草还田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大量使用化肥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的行为不利于保护土壤。
【解答】A、实现稻草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故A正确;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故B错误;
C、大量使用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故C错误;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由于农用膜不易降解,会导致白色污染,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5七下·黄岩期末)被生锈铁钉扎伤或被动物咬伤后,即使伤口很小也要及时就医。前者可能会使人患破伤风,后者可能会引发狂犬病。引起这两种疾病的微生物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能够独立存活 B.都属于单细胞生物
C.体内都有遗传物质 D.都可用放大镜观察
【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与其他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病毒与其他生物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解答】A、狂犬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存活,故A错误;
B、狂犬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B错误;
C、破伤风杆菌属于细菌,细菌和病毒中均含有遗传物质,故C正确;
D、细菌和病毒体积太小,需要借助显微镜继续观察,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5七下·黄岩期末)下图四个实验中,可用于简单判断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是()
A.蒸发土壤浸出液
B.加热已干燥的土壤
C.往土壤中注水
D.加热新鲜土壤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有机物受热易分解,所以加热后土壤将变黑,质量减小,注意实验前要将土壤充分干燥,防止水分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答】A、蒸发土壤浸出液,由晶体残留,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A错误;
B、加热已干燥的土壤,土壤变黑,冷却后称量,土壤的质量减小,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故B正确;
C、往土壤中注水,测定的是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故C错误;
D、加热新鲜土壤,试管口有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5七下·黄岩期末)甘蔗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作物,黄岩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甘蔗通常采用茎段进行繁殖,如图所示,将带有芽的茎段插入土壤中即可长成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A.有性生殖 B.出芽生殖 C.营养繁殖 D.分裂生殖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营养繁殖不需要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解答】利用甘蔗的茎进行繁殖,茎属于甘蔗的营养器官,可知该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C。
8.(2025七下·黄岩期末)分子筛的作用类似于滤纸。分子筛使氮分子无法通过,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该提纯方法的依据主要是()
A.分子的大小不同 B.分子的组成元素不同
C.分子的质量不同 D.分子的运动方向不同
【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筛的作用类似于滤纸,可知分离气体的依据是分子的大小。
【解答】由“分子筛的作用类似于滤纸”可知,分子筛提纯氧气的依据是分子体积大小不同,体积小的氧气分子可以透过分子筛,体积大的氮气分子不能透过分子筛,从而将氮气分子与氧气分子分离。
故答案为:A。
9.(2025七下·黄岩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解剖桃花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桃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桃花是两性花
B.桃花中的雄蕊最终发育成桃子
C.剖开子房后,卵细胞肉眼可见
D.用手将花的各部分由内向外剥下
【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解答】A、由图可知,桃花中包含雌蕊和雄蕊,可知属于两性花,故A正确;
B、桃子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故B错误;
C、卵细胞在子房内的胚珠中,体积过小,不能用肉眼观察,故C错误;
D、解剖时,应用手将花的各部分由外向内剥下,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5七下·黄岩期末)华为最新款三折叠手机的屏幕采用的是 UTG 超薄柔性玻璃,这种玻璃超轻、超薄,能完全折叠,不易划伤,散热效果很好,关于这种玻璃的物理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硬度大 B.密度小 C.韧性好 D.导热性差
【答案】D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指的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根据题中关于玻璃的性能进行判断。
【解答】A、由“不易划伤”可知,这种玻璃的硬度大,故A不符合题意;
B、由“超轻”可知,这种玻璃的密度小,故B不符合题意;
C、由“能完全折叠”可知,这种玻璃的韧性好,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散热效果很好”可知,这种玻璃的导热性好,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2025七下·黄岩期末)近日,有“蝶中皇后”之称的金斑喙凤蝶(图甲)在黄岩西部山区现身,刷新了该物种在浙江省分布的最北记录。金斑喙凤蝶的发育过程与桑蚕相似,图乙是昆虫发育模型图,金斑喙凤蝶的发育过程可用字母表示为()
A.A→B→C→D B.D→A→B→C C.A→C→D D.D→A→C
【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
【解答】由图可知,部分昆虫可以不经历B阶段,可知B为蛹期,则:D是受精卵,A是幼虫,B是蛹期,C是成虫,金斑喙凤蝶的发育过程与桑蚕相似,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可知发育过程为:D→A→B→C。
故答案为:B。
12.(2025七下·黄岩期末)成年雄鹿的鹿角每年都会脱落并重新长出,春季时以每天平均2.5厘米的速度生长。下列关于鹿角再生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只涉及细胞分裂过程
B.鹿角再生过程受到细胞核的调控
C.新生鹿角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
D.新生鹿角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原细胞的一半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目变多,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解答】A、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故A错误;
B、细胞核控制生物的性状,可知鹿角再生过程受到细胞核的调控,故B正确;
C、新生鹿角包含多种组织,可知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故C错误;
D、细胞在分裂前会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所以新生鹿角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原细胞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5七下·黄岩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形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主要有流水、风、冰川、波浪、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面趋于平坦。
【解答】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海边的怪石以及沙漠石蘑菇都是由外力导致的,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可知形成的主要作用于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马拉雅山。
故答案为:C。
14.(2025七下·黄岩期末)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小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A、露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液化过程放热,故A正确;
B、雨水由水蒸气液化形成,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雪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2025七下·黄岩期末)火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钛铁矿,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 可用于制造航天器、建筑材料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铁矿是混合物
B.钛酸亚铁由铁、钛、氧三种元素组成
C.钛酸亚铁由1个铁原子、1个钛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D.钛酸亚铁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构成物质,结合物质的化学式判断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
【解答】A、钛铁矿中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 说明还含有其它物质,可知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钛酸亚铁 的化学式可知,钛酸亚铁由铁、钛、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钛酸亚铁由亚铁离子和离子构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钛酸亚铁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解得x=+4,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2025七下·黄岩期末)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发现袋子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分子体积变大 B.酒精分子数量变多
C.酒精分子质量变大 D.酒精分子间隔变大
【答案】D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的只有分子之间的空隙,分子本身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将袋子放入热水中,酒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隙变大,气体总体积变大,袋子变鼓。这个过程中酒精分子本身的体积、分子的数量及质量均不会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D。
17.(2025七下·黄岩期末)碳-11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下列关于碳-11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 B.由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解答】 A、碳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可知核外电子数也为6,故A错误;
B、碳-11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中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可知中子数为:11-6=5,故B错误;
CD、碳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6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8.(2025七下·黄岩期末)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铝元素
B.X 原子的中子数为13
C.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g
D.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每一横行表示一个周期,元素在第几周期,其原子核外电子就有几个电子层。
【解答】A、X为13号元素,为铝元素,故A正确;
B、X为13号元素,质子数为13,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为27-13=14,故B错误;
C、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故C错误;
D、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C在第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2,铝和硅在第三周期,原子核外电
子层数为3,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2025七下·黄岩期末)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下列选项中的概念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M N Q
A.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燃烧
B.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血液
C. 地壳 地幔 地核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茎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M和N属于并列关系,Q属于N。
【解答】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属于并联关系,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故B正确;
C、地壳、地幔和地核属于并列关系,故C错误;
D、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25七下·黄岩期末)黄岩素有蜜橘之乡的美称,为了使橘树生长更健康,橘农们有时会给树打针输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树茎的输导组织中
B.橘树茎中的形成层细胞会修复针头造成的小伤口
C.如果植株叶片发黄,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氮元素的药剂
D.为了让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可以注射高浓度的营养液
【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条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解答】A、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树茎的输导组织中,经过疏导组织的运输将营养液输送到需要的部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可知橘树茎中的形成层细胞会修复针头造成的小伤口,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叶片发黄是因为缺氮,所以如果植株叶片发黄,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氮元素的药剂,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注射高浓度的营养液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2025七下·黄岩期末)用元素符号表示:
(1) 一个铁原子   ; (2) 2个铝离子   。
【答案】(1);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这种元素,也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表示离子个数的数字写在离子符号前面。
【解答】(1)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该元素的原子,可知一个铁原子为:。
(2)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2个铝离子:。
22.(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用注射器压缩一定体积的空气,发现空气能被压缩,请你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下同)   。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很难再继续压缩,这是因为   。
【答案】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存在斥力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括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两种力同时存在。
【解答】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压缩到一定程度很继续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23.(2025七下·黄岩期末)在现代温室技术的支持下,黄岩北洋通过温室大棚种植热带水果——火龙果,实现了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下图为火龙果花的结构及生长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龙果开花后,淡黄色的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落到[①]   上,完成传粉过程。
(2)红色火龙果中的黑色小颗粒是种子,是由   发育而来(填结构名称)。
【答案】(1)柱头
(2)胚珠
【知识点】花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①是柱头,②是花柱,③是子房,④是胚珠。
(2)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1)花粉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由图可知,①为柱头。
(2)种子由子房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24.(2025七下·黄岩期末)《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其中对造瓷工序有详细记载,主要有揉泥、制坯、干燥、施釉及烧制等步骤。
(1)上述造瓷工序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填字母)
(2)干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3)揉泥目的是排空泥料中的气泡,避免烧制时气泡膨胀破裂造成瓷器变形损坏。烧制时气泡在膨胀至破裂前,泡内气体的密度一直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E
(2)汽化
(3)变小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密度公式的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3)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体积无关,可知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由判断密度变化情况。
【解答】(1)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E。
(2)干燥过程中水由液体变为气态,属于汽化过程。
(3)在烧制过程中,气泡内的气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积变大,但质量不变,由可知,密度将变小。
25.(2025七下·黄岩期末)
(1)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打开电吹风机热风挡对“碘锤”进行加热,碘颗粒没有熔化而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紫红色的碘蒸气,说明热风温度   碘的熔点。
(2)关闭电吹风机的电源,同时在碘锤玻璃泡上端凹槽内放入一个蘸有酒精的棉球,观察发现:碘蒸气又直接变为碘颗粒,且大部分集中在碘锤的上端,说明这个过程中碘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1)升华;低于
(2)放热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碘是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能继续吸热。
(2)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1)碘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在热风条件下,碘没有熔化,可知热风的温度低于熔点。
(2)碘蒸汽转化为碘颗粒的过程属于凝华过程,凝华放热,热量被酒精吸热,酒精汽化。
26.(2025七下·黄岩期末)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合成了一种奇特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化成液体,不过是浑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这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浑浊物质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黄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黄根据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
【答案】(1)C
(2)B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A分子排列最紧密,可知是固态,B表示的是液态,C表示的是气态。
(2)根据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判断晶体熔化的过程以及图像。
【解答】(1)气态分子间的间隙最大,可知表示气态的是C。
(2)①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可知表示该固体熔化的过程是BC段。
②由“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可知,第二个熔点为175℃,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如图所示

27.(2025七下·黄岩期末)酸菜与酸豆角因具有独特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影响人体健康。某科学小组想研究腌制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实验的主要流程是:热水浸泡清洗→晾晒→开水冲洗容器→装坛→加5%食盐水→密封发酵。从腌制开始,每天测定一次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1)酸菜与酸豆角制作的核心菌群是乳酸菌,它是通过   进行繁殖。酵母菌也能进行发酵作用,乳酸菌与酵母菌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
(2)在制作过程中开水冲洗容器的目的是   。
(3)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腌制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0mg/kg,分析数据请给人们提供一条建议   。
【答案】(1)分裂;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2)除去容器内的杂菌,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
(3)腌制食品腌制时间超过2天再食用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2)防止杂菌对实验造成干扰,应在实验前清洗容器。
【解答】(1)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繁殖。酵母菌属于真菌,乳酸菌与酵母菌最大的区别是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容器内的杂菌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所以要在实验前将其除去。
(3)由图像可知,腌制时间超过2天,酸菜和豆角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将低于国家标准,所以建议喜欢吃腌制类食品的人们腌制食品要腌制2天以上再食用。
28.(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利用图甲中的电热水壶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将两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和b所示。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实验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实验时,当出现   现象时,就表明水沸腾了。
(3)由图乙所示,两次实验所用的初始水温不同,但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相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4)由丙可知,实验中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答案】(1)秒表
(2)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
(3)水的质量不同
(4)水银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可知,实验还需要测量时间的秒表。
(2)根据水沸腾时的特点: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或温度不变进行判断。
(3)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质量更小。
(4)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所以所选温度计的沸点应高于水的沸点。
【解答】(1)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可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秒表。
(2)水在沸腾时,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可知当出现自下而上逐渐变大说明水已经沸腾。或者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可知,观察到温度计示数不再变化,可知水已沸腾。
(3)水的初温不同,但加热时间相同,即加热到沸腾吸收的热量相同,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结合图像可知,b的质量更小。
(4)由图丙可知,水沸点为101.1℃,高于酒精的沸点,低于水银的沸点,可知应选择水银温度计。
29.(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利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电解实验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正常情况下人体安全电压小于等于36伏)。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电源电压(伏) 12 36 48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5% 5% 5%
产生氢气的量(mL) 10 10 10
反应时间(分钟) >10 2 1.5
(1)小黄探究的问题是   。
(2)图2是水电解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合理的排序是   。(填序号)
(3)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
(4)根据实验数据,谈谈你在电解水实验时电压的选择及依据   。
【答案】(1)电源电压大小对电解速率的影响
(2)②③①
(3)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
(4)36V,电解速率较快且安全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
(2)根据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进行判断。
(3)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判断,实验采用了转换法。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电源电压越大,电解速率越快,但还有考虑安全因素,电压不是越大越好。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变量为电源电压,可知小黄探究的问题是电源电压大小对电解速率的影响。
(2)水电解时,水分子②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③,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①,可知合理的排序为:②③①。
(3)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测量的是收集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可知是通过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的。
(4)由表中数据可知,电压越大,电解速率越快,但是电压超过36V会大于安全电压,所以为了安全和较快的电解速率,选择的是36V的电源电压。
30.(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测量某液体密度,方法如下:
①用已调平的天平测量烧杯和被测液体的总质量,如图甲;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出一部分至量筒,测出倒出液体的体积,如图乙;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倒出液体的质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将倒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丁中的A、B、C。
(1)图丙所示的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
(2)分析图丁中的A、B、C三个数据,该液体的密度是   g/cm3。(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3)小岩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丁中的a、b、c时,发现与小黄绘制的图像有差异。小岩通过分析发现,天平调平前未将游码归零。小岩认为通过图丁中的a、b、c,也能求出被测液体的密度,还可以求出游码所示的初始刻度值。该游码的初始刻度值为   。
【答案】(1)131g
(2)0.63
(3)2g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的质量。
(2)图甲与图丙的质量差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由计算密度。
(3)两次实验图像与纵坐标之间的交点的差值为游码的初始刻度。
【解答】(1)图丙所示的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00g+20g+10g+1g=131g。
(2)由甲可知,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100g+50g=150g,结合图丙可知,乙中液体的质量为m=150g-131g=19g。
由图乙可知,液体的体积为30mL,可知液体的密度为。
(3)将图中abc所在直线延长,与纵坐标的交点为4g,将ABC三点相连,该直线与纵坐标之间的交点为2g,可知游码初始刻度为4g-2g=2g。
31.(2025七下·黄岩期末)南瓜浑身是宝,其果实、种子、藤叶等各部位均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小黄为探究南瓜种子萌发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3个锥形瓶编号甲、乙、丙,在各个锥形瓶中加入20粒健康、饱满的南瓜种子;
②甲不作处理,乙加满水并盖上橡皮塞,丙加入适量水,使南瓜种子部分露出水面;
③将3个锥形瓶置于25℃的环境中;
④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逐日作记录。
(1)小黄在每个烧杯放入2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   。
(2)步骤②丙中加入适量水,使种子部分露出水面的目的是   。
(3)小黄通过实验得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并且与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告诉小黄: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能对南瓜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好奇的小黄与老师一起完成了萘乙酸(NAA)对南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数据,数据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2)保证有充足的空气
(3)南瓜种子的发芽率随着NAA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NAA浓度大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每组放置多粒种子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2)种子萌发的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3)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NAA对南瓜种子发芽起抑制作用,浓度大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解答】(1)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存在偶然性,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烧杯中应放置多粒种子。
(2)使种子部分露出水面的目的是保证有充足的空气。
(3)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NAA浓度增大,南瓜种子的发芽率先增大后减小,可知NAA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大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浓度低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弱,浓度为时,没有抑制作用。故可得:南瓜种子的发芽率随着NAA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NAA浓度过大时,会抑制南瓜种子的萌发,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32.(2025七下·黄岩期末)布洛芬混悬液,常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等。下表是其使用说明书,据此分析回答:
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或使用 【药品名称】布洛芬混悬液 【成分】本品每毫升含有效成分布洛芬20mg 【适应性】用于缓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规格】1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用量谨遵医嘱
(1)已知布洛芬的化学式为C13H18O2,布洛芬由   组成。
(2)计算布洛芬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医生叮嘱,12岁以下儿童每次用药量按照每千克体重6mg布洛芬计。请计算,一名体重为20kg的儿童,每次应口服多少毫升该混悬液。
【答案】(1)碳、氢、氧三种元素
(2)布洛芬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3)体重为20kg的儿童需要服用的布洛芬的质量为,
每升悬浊液中含有布洛芬20mg,可知悬浊液的体积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进行判断,元素组成物质。
(2)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下角标的乘积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比值。
(3)根据“每次用药量按照每千克体重6mg布洛芬:和”本品每毫升含有效成分布洛芬20mg“进行计算。
【解答】(1)由布洛芬的化学式可知,布洛芬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33.(2025七下·黄岩期末)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工程设计。
工程一:自制简易天平。
【材料准备】均匀木杆、支架、燕尾夹、细绳、小桶(桶上划有均匀刻度)、胶头滴管、水等。
【结构设计】自制简易天平如图所示。细绳连接小桶,系在木杆上的位置固定且到O点距离相同,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
(1)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   结构功能相同。
【天平测量】天平平衡后,在左边小桶内放置待测物体,在右边小桶内逐滴滴加水至天平平衡,如图甲所示。最后,读出加入水的体积,算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2)往右边小桶加水这一操作作用与托盘天平使用时   的操作作用相同。
工程二:将自制简易天平改造成液体密度计。
【材料准备】上述简易天平。
【结构设计】
①将两个相同小桶对称挂于简易支架两端。
②左右移动燕尾夹使支架在水平位置平衡。
③将已知密度的液体倒入左侧小桶的100mL刻度线处,在右侧小桶中加水至支架水平平衡,在刻度线上标注密度值,即可将右侧小桶上的体积刻度标定为左侧液体密度刻度。
④将待测液体倒入左侧小桶的刻度线处,在右侧小桶中加水至支架水平平衡,可通过右侧小桶的刻度直接读出待测液体的密度。
(3)若在左侧注入密度为0.8g/cm3的酒精,请通过计算右侧注水的体积是多少
(4)对右侧小桶进行密度标定后,刻度特点为____。
A.刻度分布均匀,数值“上小下大”
B.刻度分布均匀,数值“上大下小”
C.刻度分布不均,数值“上小下大”
D.刻度分布不均,数值“上大下小”
【答案】(1)平衡螺母
(2)砝码
(3)左侧酒精的质量为,天平平衡,可知右侧水的质量也为80g,则水的体积为。
(4)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燕尾夹可以调平天平,可知相当于平衡螺母。
(2)水和砝码的作用相同,用于表示所测物体的质量。
(3)根据水的质量等于酒精的质量以及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4)根据密度公式求得水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解答】(1)由”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可知,燕尾夹相当于平衡螺母。
(2)加水至天平平衡,相当于在天平右侧添加砝码。
(4)右侧水的质量等于左侧液体的质量,左侧液体的质量等于,V为定值,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右侧水的体积等于,其中和V为定值,可知与成正比,可知刻度是均匀的,且刻度随的增大而增大,即数值下小上大。
故答案为:B。
1 /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科学试卷
1.(2025七下·黄岩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A.请勿乱丢垃圾 B.节约用水
C.电流表 D.水分子结构
2.(2025七下·黄岩期末)青春期是从少年期走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下列有关青春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B.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C.男性遗精、女性出现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D.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已经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
3.(2025七下·黄岩期末)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怀胎期间,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
A.子宫 B.胎盘 C.卵巢 D.输卵管
4.(2025七下·黄岩期末)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实行稻草还田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大量使用化肥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
5.(2025七下·黄岩期末)被生锈铁钉扎伤或被动物咬伤后,即使伤口很小也要及时就医。前者可能会使人患破伤风,后者可能会引发狂犬病。引起这两种疾病的微生物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能够独立存活 B.都属于单细胞生物
C.体内都有遗传物质 D.都可用放大镜观察
6.(2025七下·黄岩期末)下图四个实验中,可用于简单判断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是()
A.蒸发土壤浸出液
B.加热已干燥的土壤
C.往土壤中注水
D.加热新鲜土壤
7.(2025七下·黄岩期末)甘蔗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作物,黄岩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甘蔗通常采用茎段进行繁殖,如图所示,将带有芽的茎段插入土壤中即可长成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A.有性生殖 B.出芽生殖 C.营养繁殖 D.分裂生殖
8.(2025七下·黄岩期末)分子筛的作用类似于滤纸。分子筛使氮分子无法通过,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该提纯方法的依据主要是()
A.分子的大小不同 B.分子的组成元素不同
C.分子的质量不同 D.分子的运动方向不同
9.(2025七下·黄岩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解剖桃花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桃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桃花是两性花
B.桃花中的雄蕊最终发育成桃子
C.剖开子房后,卵细胞肉眼可见
D.用手将花的各部分由内向外剥下
10.(2025七下·黄岩期末)华为最新款三折叠手机的屏幕采用的是 UTG 超薄柔性玻璃,这种玻璃超轻、超薄,能完全折叠,不易划伤,散热效果很好,关于这种玻璃的物理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硬度大 B.密度小 C.韧性好 D.导热性差
11.(2025七下·黄岩期末)近日,有“蝶中皇后”之称的金斑喙凤蝶(图甲)在黄岩西部山区现身,刷新了该物种在浙江省分布的最北记录。金斑喙凤蝶的发育过程与桑蚕相似,图乙是昆虫发育模型图,金斑喙凤蝶的发育过程可用字母表示为()
A.A→B→C→D B.D→A→B→C C.A→C→D D.D→A→C
12.(2025七下·黄岩期末)成年雄鹿的鹿角每年都会脱落并重新长出,春季时以每天平均2.5厘米的速度生长。下列关于鹿角再生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只涉及细胞分裂过程
B.鹿角再生过程受到细胞核的调控
C.新生鹿角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
D.新生鹿角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原细胞的一半
13.(2025七下·黄岩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形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14.(2025七下·黄岩期末)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小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15.(2025七下·黄岩期末)火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钛铁矿,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 可用于制造航天器、建筑材料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铁矿是混合物
B.钛酸亚铁由铁、钛、氧三种元素组成
C.钛酸亚铁由1个铁原子、1个钛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D.钛酸亚铁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
16.(2025七下·黄岩期末)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发现袋子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分子体积变大 B.酒精分子数量变多
C.酒精分子质量变大 D.酒精分子间隔变大
17.(2025七下·黄岩期末)碳-11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下列关于碳-11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 B.由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8.(2025七下·黄岩期末)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铝元素
B.X 原子的中子数为13
C.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g
D.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19.(2025七下·黄岩期末)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下列选项中的概念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M N Q
A.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燃烧
B.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血液
C. 地壳 地幔 地核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茎
A.A B.B C.C D.D
20.(2025七下·黄岩期末)黄岩素有蜜橘之乡的美称,为了使橘树生长更健康,橘农们有时会给树打针输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树茎的输导组织中
B.橘树茎中的形成层细胞会修复针头造成的小伤口
C.如果植株叶片发黄,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氮元素的药剂
D.为了让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可以注射高浓度的营养液
21.(2025七下·黄岩期末)用元素符号表示:
(1) 一个铁原子   ; (2) 2个铝离子   。
22.(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用注射器压缩一定体积的空气,发现空气能被压缩,请你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下同)   。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很难再继续压缩,这是因为   。
23.(2025七下·黄岩期末)在现代温室技术的支持下,黄岩北洋通过温室大棚种植热带水果——火龙果,实现了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下图为火龙果花的结构及生长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龙果开花后,淡黄色的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落到[①]   上,完成传粉过程。
(2)红色火龙果中的黑色小颗粒是种子,是由   发育而来(填结构名称)。
24.(2025七下·黄岩期末)《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其中对造瓷工序有详细记载,主要有揉泥、制坯、干燥、施釉及烧制等步骤。
(1)上述造瓷工序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填字母)
(2)干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3)揉泥目的是排空泥料中的气泡,避免烧制时气泡膨胀破裂造成瓷器变形损坏。烧制时气泡在膨胀至破裂前,泡内气体的密度一直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2025七下·黄岩期末)
(1)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打开电吹风机热风挡对“碘锤”进行加热,碘颗粒没有熔化而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紫红色的碘蒸气,说明热风温度   碘的熔点。
(2)关闭电吹风机的电源,同时在碘锤玻璃泡上端凹槽内放入一个蘸有酒精的棉球,观察发现:碘蒸气又直接变为碘颗粒,且大部分集中在碘锤的上端,说明这个过程中碘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6.(2025七下·黄岩期末)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合成了一种奇特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化成液体,不过是浑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这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浑浊物质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黄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黄根据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
27.(2025七下·黄岩期末)酸菜与酸豆角因具有独特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影响人体健康。某科学小组想研究腌制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实验的主要流程是:热水浸泡清洗→晾晒→开水冲洗容器→装坛→加5%食盐水→密封发酵。从腌制开始,每天测定一次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1)酸菜与酸豆角制作的核心菌群是乳酸菌,它是通过   进行繁殖。酵母菌也能进行发酵作用,乳酸菌与酵母菌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
(2)在制作过程中开水冲洗容器的目的是   。
(3)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腌制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0mg/kg,分析数据请给人们提供一条建议   。
28.(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利用图甲中的电热水壶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将两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和b所示。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实验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实验时,当出现   现象时,就表明水沸腾了。
(3)由图乙所示,两次实验所用的初始水温不同,但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相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4)由丙可知,实验中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29.(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利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电解实验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正常情况下人体安全电压小于等于36伏)。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电源电压(伏) 12 36 48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5% 5% 5%
产生氢气的量(mL) 10 10 10
反应时间(分钟) >10 2 1.5
(1)小黄探究的问题是   。
(2)图2是水电解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合理的排序是   。(填序号)
(3)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
(4)根据实验数据,谈谈你在电解水实验时电压的选择及依据   。
30.(2025七下·黄岩期末)小黄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测量某液体密度,方法如下:
①用已调平的天平测量烧杯和被测液体的总质量,如图甲;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出一部分至量筒,测出倒出液体的体积,如图乙;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倒出液体的质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将倒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丁中的A、B、C。
(1)图丙所示的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
(2)分析图丁中的A、B、C三个数据,该液体的密度是   g/cm3。(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3)小岩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丁中的a、b、c时,发现与小黄绘制的图像有差异。小岩通过分析发现,天平调平前未将游码归零。小岩认为通过图丁中的a、b、c,也能求出被测液体的密度,还可以求出游码所示的初始刻度值。该游码的初始刻度值为   。
31.(2025七下·黄岩期末)南瓜浑身是宝,其果实、种子、藤叶等各部位均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小黄为探究南瓜种子萌发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3个锥形瓶编号甲、乙、丙,在各个锥形瓶中加入20粒健康、饱满的南瓜种子;
②甲不作处理,乙加满水并盖上橡皮塞,丙加入适量水,使南瓜种子部分露出水面;
③将3个锥形瓶置于25℃的环境中;
④每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逐日作记录。
(1)小黄在每个烧杯放入2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   。
(2)步骤②丙中加入适量水,使种子部分露出水面的目的是   。
(3)小黄通过实验得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并且与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告诉小黄: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能对南瓜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好奇的小黄与老师一起完成了萘乙酸(NAA)对南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数据,数据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2.(2025七下·黄岩期末)布洛芬混悬液,常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等。下表是其使用说明书,据此分析回答:
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或使用 【药品名称】布洛芬混悬液 【成分】本品每毫升含有效成分布洛芬20mg 【适应性】用于缓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规格】1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用量谨遵医嘱
(1)已知布洛芬的化学式为C13H18O2,布洛芬由   组成。
(2)计算布洛芬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医生叮嘱,12岁以下儿童每次用药量按照每千克体重6mg布洛芬计。请计算,一名体重为20kg的儿童,每次应口服多少毫升该混悬液。
33.(2025七下·黄岩期末)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工程设计。
工程一:自制简易天平。
【材料准备】均匀木杆、支架、燕尾夹、细绳、小桶(桶上划有均匀刻度)、胶头滴管、水等。
【结构设计】自制简易天平如图所示。细绳连接小桶,系在木杆上的位置固定且到O点距离相同,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
(1)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   结构功能相同。
【天平测量】天平平衡后,在左边小桶内放置待测物体,在右边小桶内逐滴滴加水至天平平衡,如图甲所示。最后,读出加入水的体积,算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2)往右边小桶加水这一操作作用与托盘天平使用时   的操作作用相同。
工程二:将自制简易天平改造成液体密度计。
【材料准备】上述简易天平。
【结构设计】
①将两个相同小桶对称挂于简易支架两端。
②左右移动燕尾夹使支架在水平位置平衡。
③将已知密度的液体倒入左侧小桶的100mL刻度线处,在右侧小桶中加水至支架水平平衡,在刻度线上标注密度值,即可将右侧小桶上的体积刻度标定为左侧液体密度刻度。
④将待测液体倒入左侧小桶的刻度线处,在右侧小桶中加水至支架水平平衡,可通过右侧小桶的刻度直接读出待测液体的密度。
(3)若在左侧注入密度为0.8g/cm3的酒精,请通过计算右侧注水的体积是多少
(4)对右侧小桶进行密度标定后,刻度特点为____。
A.刻度分布均匀,数值“上小下大”
B.刻度分布均匀,数值“上大下小”
C.刻度分布不均,数值“上小下大”
D.刻度分布不均,数值“上大下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符号: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还可避免事物外形不同、表达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例如计算公式、电路图等。
【解答】 A、请勿乱丢垃圾 ,属于符号,故A错误;
B、节约用水,属于节水符号,故B错误;
C、电流表,属于符号,故C错误;
D、水分子结构,属于模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要正视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自尊自爱,均衡营养,多参与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
【解答】青春期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要正确认识生理上的变化,例如男性遗精、女性出现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个阶段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弱。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
【解答】在母亲体内,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的行为不利于保护土壤。
【解答】A、实现稻草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故A正确;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故B错误;
C、大量使用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故C错误;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由于农用膜不易降解,会导致白色污染,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与其他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病毒与其他生物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解答】A、狂犬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存活,故A错误;
B、狂犬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B错误;
C、破伤风杆菌属于细菌,细菌和病毒中均含有遗传物质,故C正确;
D、细菌和病毒体积太小,需要借助显微镜继续观察,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有机物受热易分解,所以加热后土壤将变黑,质量减小,注意实验前要将土壤充分干燥,防止水分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答】A、蒸发土壤浸出液,由晶体残留,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A错误;
B、加热已干燥的土壤,土壤变黑,冷却后称量,土壤的质量减小,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故B正确;
C、往土壤中注水,测定的是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故C错误;
D、加热新鲜土壤,试管口有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营养繁殖不需要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解答】利用甘蔗的茎进行繁殖,茎属于甘蔗的营养器官,可知该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筛的作用类似于滤纸,可知分离气体的依据是分子的大小。
【解答】由“分子筛的作用类似于滤纸”可知,分子筛提纯氧气的依据是分子体积大小不同,体积小的氧气分子可以透过分子筛,体积大的氮气分子不能透过分子筛,从而将氮气分子与氧气分子分离。
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解答】A、由图可知,桃花中包含雌蕊和雄蕊,可知属于两性花,故A正确;
B、桃子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故B错误;
C、卵细胞在子房内的胚珠中,体积过小,不能用肉眼观察,故C错误;
D、解剖时,应用手将花的各部分由外向内剥下,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指的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根据题中关于玻璃的性能进行判断。
【解答】A、由“不易划伤”可知,这种玻璃的硬度大,故A不符合题意;
B、由“超轻”可知,这种玻璃的密度小,故B不符合题意;
C、由“能完全折叠”可知,这种玻璃的韧性好,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散热效果很好”可知,这种玻璃的导热性好,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
【解答】由图可知,部分昆虫可以不经历B阶段,可知B为蛹期,则:D是受精卵,A是幼虫,B是蛹期,C是成虫,金斑喙凤蝶的发育过程与桑蚕相似,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可知发育过程为:D→A→B→C。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目变多,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解答】A、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故A错误;
B、细胞核控制生物的性状,可知鹿角再生过程受到细胞核的调控,故B正确;
C、新生鹿角包含多种组织,可知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故C错误;
D、细胞在分裂前会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所以新生鹿角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原细胞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主要有流水、风、冰川、波浪、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面趋于平坦。
【解答】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海边的怪石以及沙漠石蘑菇都是由外力导致的,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可知形成的主要作用于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马拉雅山。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A、露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液化过程放热,故A正确;
B、雨水由水蒸气液化形成,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雪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构成物质,结合物质的化学式判断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
【解答】A、钛铁矿中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 说明还含有其它物质,可知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钛酸亚铁 的化学式可知,钛酸亚铁由铁、钛、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钛酸亚铁由亚铁离子和离子构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钛酸亚铁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解得x=+4,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D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的只有分子之间的空隙,分子本身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将袋子放入热水中,酒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隙变大,气体总体积变大,袋子变鼓。这个过程中酒精分子本身的体积、分子的数量及质量均不会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D。
17.【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解答】 A、碳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可知核外电子数也为6,故A错误;
B、碳-11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中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可知中子数为:11-6=5,故B错误;
CD、碳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6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8.【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每一横行表示一个周期,元素在第几周期,其原子核外电子就有几个电子层。
【解答】A、X为13号元素,为铝元素,故A正确;
B、X为13号元素,质子数为13,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为27-13=14,故B错误;
C、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故C错误;
D、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C在第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2,铝和硅在第三周期,原子核外电
子层数为3,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M和N属于并列关系,Q属于N。
【解答】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属于并联关系,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故B正确;
C、地壳、地幔和地核属于并列关系,故C错误;
D、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条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解答】A、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树茎的输导组织中,经过疏导组织的运输将营养液输送到需要的部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可知橘树茎中的形成层细胞会修复针头造成的小伤口,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叶片发黄是因为缺氮,所以如果植株叶片发黄,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氮元素的药剂,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注射高浓度的营养液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答案】(1);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这种元素,也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表示离子个数的数字写在离子符号前面。
【解答】(1)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该元素的原子,可知一个铁原子为:。
(2)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2个铝离子:。
22.【答案】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存在斥力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括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两种力同时存在。
【解答】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压缩到一定程度很继续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23.【答案】(1)柱头
(2)胚珠
【知识点】花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①是柱头,②是花柱,③是子房,④是胚珠。
(2)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1)花粉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由图可知,①为柱头。
(2)种子由子房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24.【答案】(1)E
(2)汽化
(3)变小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密度公式的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3)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体积无关,可知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由判断密度变化情况。
【解答】(1)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E。
(2)干燥过程中水由液体变为气态,属于汽化过程。
(3)在烧制过程中,气泡内的气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积变大,但质量不变,由可知,密度将变小。
25.【答案】(1)升华;低于
(2)放热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碘是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能继续吸热。
(2)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1)碘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在热风条件下,碘没有熔化,可知热风的温度低于熔点。
(2)碘蒸汽转化为碘颗粒的过程属于凝华过程,凝华放热,热量被酒精吸热,酒精汽化。
26.【答案】(1)C
(2)B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A分子排列最紧密,可知是固态,B表示的是液态,C表示的是气态。
(2)根据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判断晶体熔化的过程以及图像。
【解答】(1)气态分子间的间隙最大,可知表示气态的是C。
(2)①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可知表示该固体熔化的过程是BC段。
②由“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可知,第二个熔点为175℃,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如图所示

27.【答案】(1)分裂;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2)除去容器内的杂菌,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
(3)腌制食品腌制时间超过2天再食用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2)防止杂菌对实验造成干扰,应在实验前清洗容器。
【解答】(1)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繁殖。酵母菌属于真菌,乳酸菌与酵母菌最大的区别是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容器内的杂菌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所以要在实验前将其除去。
(3)由图像可知,腌制时间超过2天,酸菜和豆角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将低于国家标准,所以建议喜欢吃腌制类食品的人们腌制食品要腌制2天以上再食用。
28.【答案】(1)秒表
(2)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
(3)水的质量不同
(4)水银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可知,实验还需要测量时间的秒表。
(2)根据水沸腾时的特点: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或温度不变进行判断。
(3)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质量更小。
(4)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所以所选温度计的沸点应高于水的沸点。
【解答】(1)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可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秒表。
(2)水在沸腾时,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可知当出现自下而上逐渐变大说明水已经沸腾。或者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可知,观察到温度计示数不再变化,可知水已沸腾。
(3)水的初温不同,但加热时间相同,即加热到沸腾吸收的热量相同,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结合图像可知,b的质量更小。
(4)由图丙可知,水沸点为101.1℃,高于酒精的沸点,低于水银的沸点,可知应选择水银温度计。
29.【答案】(1)电源电压大小对电解速率的影响
(2)②③①
(3)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
(4)36V,电解速率较快且安全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
(2)根据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进行判断。
(3)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判断,实验采用了转换法。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电源电压越大,电解速率越快,但还有考虑安全因素,电压不是越大越好。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变量为电源电压,可知小黄探究的问题是电源电压大小对电解速率的影响。
(2)水电解时,水分子②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③,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①,可知合理的排序为:②③①。
(3)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测量的是收集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可知是通过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来判断水电解的快慢的。
(4)由表中数据可知,电压越大,电解速率越快,但是电压超过36V会大于安全电压,所以为了安全和较快的电解速率,选择的是36V的电源电压。
30.【答案】(1)131g
(2)0.63
(3)2g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的质量。
(2)图甲与图丙的质量差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由计算密度。
(3)两次实验图像与纵坐标之间的交点的差值为游码的初始刻度。
【解答】(1)图丙所示的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00g+20g+10g+1g=131g。
(2)由甲可知,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100g+50g=150g,结合图丙可知,乙中液体的质量为m=150g-131g=19g。
由图乙可知,液体的体积为30mL,可知液体的密度为。
(3)将图中abc所在直线延长,与纵坐标的交点为4g,将ABC三点相连,该直线与纵坐标之间的交点为2g,可知游码初始刻度为4g-2g=2g。
31.【答案】(1)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2)保证有充足的空气
(3)南瓜种子的发芽率随着NAA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NAA浓度大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每组放置多粒种子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2)种子萌发的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3)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NAA对南瓜种子发芽起抑制作用,浓度大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解答】(1)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存在偶然性,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烧杯中应放置多粒种子。
(2)使种子部分露出水面的目的是保证有充足的空气。
(3)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NAA浓度增大,南瓜种子的发芽率先增大后减小,可知NAA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大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浓度低于时,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弱,浓度为时,没有抑制作用。故可得:南瓜种子的发芽率随着NAA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NAA浓度过大时,会抑制南瓜种子的萌发,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32.【答案】(1)碳、氢、氧三种元素
(2)布洛芬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3)体重为20kg的儿童需要服用的布洛芬的质量为,
每升悬浊液中含有布洛芬20mg,可知悬浊液的体积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进行判断,元素组成物质。
(2)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下角标的乘积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比值。
(3)根据“每次用药量按照每千克体重6mg布洛芬:和”本品每毫升含有效成分布洛芬20mg“进行计算。
【解答】(1)由布洛芬的化学式可知,布洛芬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33.【答案】(1)平衡螺母
(2)砝码
(3)左侧酒精的质量为,天平平衡,可知右侧水的质量也为80g,则水的体积为。
(4)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燕尾夹可以调平天平,可知相当于平衡螺母。
(2)水和砝码的作用相同,用于表示所测物体的质量。
(3)根据水的质量等于酒精的质量以及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4)根据密度公式求得水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解答】(1)由”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可知,燕尾夹相当于平衡螺母。
(2)加水至天平平衡,相当于在天平右侧添加砝码。
(4)右侧水的质量等于左侧液体的质量,左侧液体的质量等于,V为定值,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右侧水的体积等于,其中和V为定值,可知与成正比,可知刻度是均匀的,且刻度随的增大而增大,即数值下小上大。
故答案为:B。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