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基础巩固--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基础巩固--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小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小实根据正确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像距-物距”的图像,下列符合科学规律的是(  )
A. B. C. D.
2.我市兰溪盛产杨梅,人们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甲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可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图乙中的(  )
A. B. C. D.
3.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2cm B.2cm<f<4cm C.4cm<f<5cm D.5cm<f<8cm
4.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则F光源、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
A.B.C. D.
5.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文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更大且清晰的像,他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
A.向右移动蜡烛 B.向右移动凸透镜
C.向左移动光屏 D.向左移动凸透镜
6.下面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
B.实像能用照相机拍摄下来,虚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下来
C.虚像和实像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到,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而实像能成在光屏上
D.虚像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7.如图所示,在凸透镜左侧的主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ˊ,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像点的位置(  )
A.仍在原处没有移动
B.像点移动,但不一定在原来的PQ轴上
C.像点沿着QP向左移动
D.像点沿着PQ向右移动
8.如图甲,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这说明不同色光在入射三棱镜(或凸透镜)时,蓝光偏折的程度会较大。于是,小明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乙)。以下关于三种色光通过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红>f黄>f蓝 B.f红<f黄<f蓝
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9.小明用未知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
组别 1 2 3 4
物距/厘米 35 20 15 5
像距/厘米 15 20 35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20厘米
10.我校项目化小组利用纸盒和凸透镜等材料制作成像仪。凸透镜固定在纸盒侧面,F光源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能呈现消晰的像。则像的性质为(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11.若空间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二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下列叙述中:
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
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孩大;
③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正确 B.①②③都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①正确
12.小科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盒高h=10cm,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个凸透镜,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观察器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B.眼睛观察到昆虫标本的像是实像
C.要使观察到的昆虫的像变大一些,应该降低盒子的高度h
D.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
1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并排立着2支不同高度的蜡烛,蜡烛正前方放置一个盛满水的烧瓶。小红透过烧瓶观察蜡烛,其中可能看到的像是(  )
A. B.
C. D.
1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C.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D.若用一张纸遮住水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缺失了下半部分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距凸透镜1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成像应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凸透镜5厘米处,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就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就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16.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5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二、非选择题
1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18.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玻璃杯前方观察到如图乙所示装水部分“黑白颠倒”的现象,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透镜,若希望看到“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则应将高脚杯 (选填“靠近”或“远离”)黑白卡片。
19.(1)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形的黑影,而其他部分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2)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该玻璃杯相当于一凸透镜,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变化是 (选填“一直向左”或“一直向右”或“向左变为向右”或“向右变为向左”)。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两处会得到清晰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若用一厚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两处 成像。(填“能”或“不能”)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光屏和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处时,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光源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如图所示的成像规律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2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
(3)如图乙所示,把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则烛焰的像 。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没有变化 D.成在光屏上
23.小乐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得到的物距+像距(u+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像距(u+v)/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18.0 22.5 40.5 放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v随u的减小而 ;
(2)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u和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u>v;通过其他数据的分析,亦可得出“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v”的初步结论;
(3)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最小值,当u在 (选填“16.0~18.0cm”或“18.0~30.0cm”)范围内可找到这个最小值;
(4)某次实验时,将蜡烛放在图示P点位置,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像。若切除凸透镜的阴影部分,再将上部剩余部分向下移动,直到下沿在O点位置,此时光屏上仍有清晰像,此像的位置在原来成像位置的 (选填“上方”“下方”或“原处”)。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发光的“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作为光源,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组装完实验器材后,应调节各个部分的高度,确保“F”光源、凸透镜、光屏中心在 ;
(2)如图甲所示,若此时想在实验中能用光屏承接到F的实像,光屏在 ( 选填“0到10cm”、“10到20cm”、“20到30cm”或“30到50cm”)范围内移动。
(3)若要模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在步骤(1)的基础上调整F和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保持观察者眼睛在图甲所处的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看到的清晰的像是接近图乙中的 (选填编号);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取下光屏后,直接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用眼睛观察像。小明从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源逐渐靠近凸透镜,图乙中小明先后看到的清晰的像的顺序为 。(选填编号)
(5)下列对此实验装置的评价,正确的有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C.如果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能更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5.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科通过移动蜡烛,记录蜡烛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并绘制成图甲。
(1)根据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具座的中点,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乙;
①小科将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②小科将蜡烛以0.01m/s的速度向左移至30cm刻度线处,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这段时间内蜡烛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为 。
26.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一个凸透镜、平行光源、光具座等器材。小永利用这些器材,按照图甲所示的方法测出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她用蜡烛替换掉平行光源,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清晰、完整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在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小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小实根据正确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像距-物距”的图像,下列符合科学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像距始终等于物距,由图可知,A图符合科学规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我市兰溪盛产杨梅,人们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甲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可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图乙中的(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2cm B.2cm<f<4cm
C.4cm<f<5cm D.5cm<f<8cm
【答案】C
【详解】当物体距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可得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8cm<2f,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此时物距等于10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像,可得10cm>2f,凸透镜的焦距为
4cm<f<5cm
故选C。
4.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则F光源、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装有水的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要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缩小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物距大于像距,所以调整蜡烛和鱼缸的位置,使F光源与鱼缸的距离大于鱼缸和墙壁的距离,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选B。
5.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文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更大且清晰的像,他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
A.向右移动蜡烛 B.向右移动凸透镜
C.向左移动光屏 D.向左移动凸透镜
【答案】D
【详解】A.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只向右移动蜡烛,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成在光屏的后方,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只向右移动凸透镜,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成在光屏的前方,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只向左移动光屏,像成在光屏的后方,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向左移动凸透镜,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面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
B.实像能用照相机拍摄下来,虚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下来
C.虚像和实像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到,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而实像能成在光屏上
D.虚像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答案】C
【详解】AC.实像是由实际光线汇集而成的,所以实像能呈在光屏上,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所以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故C正确,A错误;
D.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只是进入人眼的光是发散的,并不是没有光进入人眼,若真的是没有光进入人眼,将什么也看不到,故D错误;
B.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照相机拍摄,故B错误。
故选C。
7.如图所示,在凸透镜左侧的主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ˊ,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像点的位置(  )
A.仍在原处没有移动
B.像点移动,但不一定在原来的PQ轴上
C.像点沿着QP向左移动
D.像点沿着PQ向右移动
【答案】D
【详解】在凸透镜左侧的主光轴PQ上一光点S恰能在透镜右侧等距处生成一像点S',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将透镜沿顺时针方向转过30°角后,此时物距减小了,像距应变大,像点会远离凸透镜,由于经过光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故像仍在原来的主轴PQ上,且向右移动,故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8.如图甲,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这说明不同色光在入射三棱镜(或凸透镜)时,蓝光偏折的程度会较大。于是,小明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乙)。以下关于三种色光通过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红>f黄>f蓝 B.f红<f黄<f蓝
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答案】A
【详解】用红光、黄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黄光和蓝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光相对于黄光、蓝光来说,偏折能力最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最小,故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f红>f黄>f蓝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小明用未知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
组别 1 2 3 4
物距/厘米 35 20 15 5
像距/厘米 15 20 35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20厘米
【答案】B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知道,当u=v=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u=v=2f,则
f=10cm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我校项目化小组利用纸盒和凸透镜等材料制作成像仪。凸透镜固定在纸盒侧面,F光源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能呈现消晰的像。则像的性质为(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答案】B
【详解】由图知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若空间有一竖直放置的大凸透镜,在主光轴位置上拉二根钢丝,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下列叙述中:
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
②像的脚步始终比小孩大;
③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正确 B.①②③都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①正确
【答案】C
【详解】因将物体从较远处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时,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实像也变大。所以一个小杂技演员从很远的地方沿着钢丝向焦点处匀速走来,①小演员每走一步,像也走一步,有可能,①正确;②因为小孩在2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故像的脚步始终比小孩小,②错误;③因为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总朝远离小演员的方向运动,好像在逃离,③正确,综上,只有①③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小科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盒高h=10cm,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个凸透镜,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观察器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B.眼睛观察到昆虫标本的像是实像
C.要使观察到的昆虫的像变大一些,应该降低盒子的高度h
D.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
【答案】D
【详解】ABD.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物距应小于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成像原理与放大镜相同,故D正确,AB错误;
C.由于物距应小于焦距,所以,逐渐降低盒子的高度h,眼睛观察到的虚像,逐渐缩小,故C错误。
故选D。
1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并排立着2支不同高度的蜡烛,蜡烛正前方放置一个盛满水的烧瓶。小红透过烧瓶观察蜡烛,其中可能看到的像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比像和物体,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故A符合题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比像和物体,图中没有左右相反,故B不符合题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图中左右相反了,故C不符合题意;
D.凸透镜不可能成正立缩小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C.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D.若用一张纸遮住水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缺失了下半部分
【答案】D
【详解】A.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且能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光线比注水前要提前会聚,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透镜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且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距凸透镜1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成像应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凸透镜5厘米处,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就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就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答案】C
【详解】A.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题可知,此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

解得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B可知
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凸透镜5厘米处,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于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若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就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5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答案】C
【详解】
透镜的焦距f=10km,物距u=50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的实像与“F”左右相反,上下颠倒,但因为是从透镜一侧看,所以看到的只有上下颠倒形状为“”。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答案】 0.05 变小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凸透镜成需像时,物距增大,像变大。
【详解】由图象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v=10cm时,物像的大小相等,物距和像距都为二倍焦距,可得:f=5cm=0.05m;
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u<f,即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0.05m以内;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增大,且大于焦距,则像距减小,像变小。
18.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玻璃杯前方观察到如图乙所示装水部分“黑白颠倒”的现象,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透镜,若希望看到“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则应将高脚杯 (选填“靠近”或“远离”)黑白卡片。
【答案】 凸 靠近
【详解】[1]玻璃杯中有水的这一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黑白卡片是左右颠倒的,成倒立的实像。
[2]希望看到“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像应该是正立的,所以需要高脚杯靠近卡片,减小物距,使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
19.(1)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形的黑影,而其他部分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2)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该玻璃杯相当于一凸透镜,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变化是 (选填“一直向左”或“一直向右”或“向左变为向右”或“向右变为向左”)。
【答案】 凹 先变细再变粗 放大 向左变为向右
【详解】(1)[1]圆柱形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是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会聚成一条亮线;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在气泡的下面对应的位置有黑影。
[2]亮线的位置相当于焦点的位置,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过程中,经过焦点时亮线最细;从焦点处向下继续移动时,亮线变粗,是因为光线继续由焦点的位置向前沿直线传播。
(2)[3]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其构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即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相当于将铅笔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能看到铅笔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4]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即当铅笔大于该“凸透镜”的1倍焦距后,即成倒立的像,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你会看到笔尖指向会改变,即指向右侧,所以笔尖指向变化是:由向左变为向右。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两处会得到清晰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若用一厚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两处 成像。(填“能”或“不能”)
【答案】 缩小 能
【详解】[1]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烛焰A成像在D处,烛焰B成像在C处。由图可知,两次成像的物距都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两次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若用一厚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不会影响透镜的焦距大小,透镜的下半部分仍然能透过光在光屏上成像,只是透过的光线少了,光屏上成的像会变暗。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光屏和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处时,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光源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如图所示的成像规律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答案】(1)中心在同一高度
(2)缩小
(3)靠近
(4)照相机
【详解】(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间,应使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此时物距为40cm,大于二倍焦距,故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
(3)当物距越来越大时,像距是越来越小的,故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4)图中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成像原理。
2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
(3)如图乙所示,把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则烛焰的像 。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没有变化 D.成在光屏上
【答案】 缩小 右 C
【详解】(1)[1]由图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且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向右移动。
(3)[3]把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上的点,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光屏对蜡烛的像无影响,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小乐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得到的物距+像距(u+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像距(u+v)/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18.0 22.5 40.5 放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v随u的减小而 ;
(2)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u和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u>v;通过其他数据的分析,亦可得出“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v”的初步结论;
(3)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最小值,当u在 (选填“16.0~18.0cm”或“18.0~30.0cm”)范围内可找到这个最小值;
(4)某次实验时,将蜡烛放在图示P点位置,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像。若切除凸透镜的阴影部分,再将上部剩余部分向下移动,直到下沿在O点位置,此时光屏上仍有清晰像,此像的位置在原来成像位置的 (选填“上方”“下方”或“原处”)。
【答案】 增大 1~4 18.0~ 30.0cm 下方
【详解】(1)[1]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可得,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所以可得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v随u的减小而增大。
(2)[2]由实验序号1~4的数据可知,u>v,凸透镜成缩小实像。
(3)[3]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物距从60.0cm减小至18.0cm时,u+v变小,且像由缩小的实像变为放大的实像;物距从18.0cm减小至12.0cm时,u+v变大,且像始终为放大的实像,所以,当物距u在18.0~ 30.0cm这个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最小值。
(4)[4]切除凸透镜的阴影部分,再将上部剩余部分向下移动,直到下沿在O点位置,由于光心的位置改变了,会导致上面的像下移,所以,通过上部分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在原来成像位置的下方。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发光的“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作为光源,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组装完实验器材后,应调节各个部分的高度,确保“F”光源、凸透镜、光屏中心在 ;
(2)如图甲所示,若此时想在实验中能用光屏承接到F的实像,光屏在 ( 选填“0到10cm”、“10到20cm”、“20到30cm”或“30到50cm”)范围内移动。
(3)若要模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在步骤(1)的基础上调整F和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保持观察者眼睛在图甲所处的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看到的清晰的像是接近图乙中的 (选填编号);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取下光屏后,直接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用眼睛观察像。小明从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源逐渐靠近凸透镜,图乙中小明先后看到的清晰的像的顺序为 。(选填编号)
(5)下列对此实验装置的评价,正确的有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C.如果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能更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答案】 同一高度 10到20cm 2 126 ABC
【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
(2)[2]凸透镜的焦距
如图,物距
所以光屏在10到20cm之间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3)[3]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观察者眼睛在图甲所处的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看到的清晰的像是接近图乙中的2。
(4)[4]凸透镜的焦距
则2倍焦距是20cm,所以从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源逐渐靠近凸透镜,成实像时,蜡烛从2倍焦距以外,逐渐靠近,成的像是倒立、先缩小、逐渐放大的实像,移动到10cm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图乙中小明先后看到的清晰的像的顺序为126。
(5)[5]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LED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实像比较稳定,故A正确;
B.根据装置图可知,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故B正确;
C.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根据方格板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
故选ABC。
25.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科通过移动蜡烛,记录蜡烛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并绘制成图甲。
(1)根据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具座的中点,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乙;
①小科将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②小科将蜡烛以0.01m/s的速度向左移至30cm刻度线处,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这段时间内蜡烛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 10.0 80cm 70cm 2cm/s
【详解】(1)[1]由图甲可知
根据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
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f=10.0cm
(2)①[2]将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具座的中点,即50cm处,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则物距为
50cm-35cm=15cm
物距位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根据甲图可知,当物距时15cm时,像距要在30cm处,所以光屏移至
50cm+30cm=80cm
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②[3]将蜡烛以0.01m/s的速度向左移至30cm刻度线处,物距为
50cm-30cm=20cm
物体位于2倍焦距处,像距也要在2倍焦距处才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光屏移至
50cm+20cm=70cm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4]根据题意可知,物体移动的距离是
35cm-30cm=5cm
时间是
蜡烛的像移动的距离是
80cm-70cm=10cm
平均速度为
26.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一个凸透镜、平行光源、光具座等器材。小永利用这些器材,按照图甲所示的方法测出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她用蜡烛替换掉平行光源,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清晰、完整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在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原因是 。
【答案】 10 缩小 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实验中,前后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凸透镜的焦距
60cm-50cm=10cm
(2)[2]图乙中,物距为
50cm-20cm=30cm
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在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