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2.4气味告诉我们核心概念:(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学生能说出鼻子是嗅觉器官,知道气味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物品(如食物、大蒜等)。学生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典型气味特征(如花椒的辛辣、水果的香甜)。2.科学思维学生能通过对比不同物品的气味,初步建立"气味与物品特征相关联"的逻辑关系。学生能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的判断依据(如"我闻到了刺鼻的味道,可能是洋葱")。3.探究实践学生能规范完成"闻气味"的操作(保持距离、轻轻扇闻),并记录观察结果。学生能通过布袋游戏验证嗅觉的判断准确性,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4.态度责任学生对感知气味产生持续探究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气味相关的实验活动。学生初步形成"感官需要保护"的意识(如不直接接触刺激性气味物品)。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嗅觉功能的认知:通过实物观察(大蒜/洋葱等)建立"气味-物品"的直接关联。科学方法的体验:布袋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封口、打乱顺序)和记录单的填写。2.教学难点抽象概念具象化: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理解"气味是物品的特性"这一抽象概念(需通过多感官联动,如结合味觉拓展)。实验干扰因素控制:学生易受视觉经验干扰(如闭眼闻气味时产生犹豫),需通过游戏化设计降低心理门槛。教学准备:实物样本(确保安全、无刺激性过敏风险);大蒜(剥开)、洋葱(切片)、花椒、棉花(无香型);可选补充:水果切片(苹果、香蕉、橙子等,用于拓展游戏);不透明布袋(4个,可封口);记录单(打印或手绘,包含“布袋编号”“我的观察”“正确结果”三栏);扇闻工具(如小纸板,教学生正确闻气味的方法);气味相关的简短动画或图片(如《鼻子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一、 聚焦:唤醒经验,明确问题 (约4分钟)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鼻子大冒险’!先看一个小视频(播放视频)。视频里的人们闻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反应?” (引导观察)(预设:自由回答:香喷喷的饭菜、臭臭的东西、打喷嚏、流口水...)2.“哇,气味真神奇,能带给我们这么多感觉!那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闻到一种气味,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或者想起什么事情?” (联系生活经验)(预设:分享个人经历:闻到花香知道是花园、闻到烤面包香想吃、闻到药味知道要吃药...)“太棒了!看来气味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那么,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和物品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用我们的小鼻子,一起来探索‘气味告诉我们的秘密’!准备好了吗?” 4.引出核心问题:气味与物品特性的关系,今天我们来研究《气味告诉我们》(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醒学生对气味的感知经验,引导分享生活中的气味经历,激发兴趣,引出气味与物品特性关系的核心问题,为后续探索“气味告诉我们”的主题做好铺垫。)二、 探索:观察感知,建立联系 (约20分钟)活动一:认识鼻子与感知气味1.“我们的鼻子就是专门闻气味的‘小雷达’!(指鼻子)看,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展示大蒜、洋葱、花椒、棉花)。大家认识它们吗?猜猜它们闻起来会是什么感觉?” (认识嗅觉器官,预测气味)(预设:识别物品,预测气味:大蒜臭/辣、洋葱辣/呛、花椒麻/香、棉花没味...)“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科学地闻一闻’!记住:保持一点距离,用手轻轻扇动气味飘过来闻(示范动作)。每人选1-2样,闻完后小声告诉同桌你闻到的气味特点。”学习安全闻的方法,初步观察描述(预设:实践操作,描述:大蒜很冲/刺鼻,洋葱让人想流眼泪/辣,花椒麻麻的/有点香,棉花没什么味道...)“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大蒜有刺鼻的气味,洋葱有辛辣的气味,花椒有麻麻的气味,棉花呢?几乎没有气味。原来,不同的东西,真的有不同的气味!气味就像它们的一张‘特殊名片’。”5.总结初步发现:气味是物品的特性活动二:气味侦探(布袋游戏)“现在,考验大家鼻子灵敏度的时候到了!我们把几样东西(如:大蒜、洋葱、花椒、一个有明显气味的物品如橘子皮/香皂)分别放进布袋封好,打乱顺序。请小侦探们闭上眼睛,用我们刚才学的‘扇闻法’,闻一闻布袋里是什么?把答案悄悄画或写在记录单上。”(预设:闭眼,扇闻,判断并记录猜测的物品。)“好,现在打开布袋验证一下吧!看看你的小鼻子猜对了几个?”(预设:打开验证,比较判断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认识鼻子与感知气味”和“气味侦探”两个活动,让学生在观察、预测、实践和验证的过程中,认识鼻子的功能,掌握科学的闻气味方法,初步感知不同物品具有不同气味这一特性,建立气味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为深入探究气味与物品特性的关系奠定基础。)三、 研讨:交流发现,深化理解 (约10分钟)1.“小侦探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破案’经历吧!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物品,感觉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预设:学生分享:很有趣/很难/有些味道很像不好分辨/猜对了很有成就感...)2.“嗯,有些气味确实很相似,或者我们不太熟悉。那想一想,如果我们只用鼻子闻,有时候不确定,还可以请哪个‘好帮手’来一起确认呢? 为什么选它?”(预设:讨论并回答:眼睛看/形状颜色;手摸/形状软硬;嘴巴尝/味道... 老师引导认识到眼睛是最直接辅助确认物品的,但强调安全: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尝!)“大家说得很好!眼睛看形状颜色当然能帮大忙。不过,今天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气味’这个特性。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觉得气味能告诉我们关于物品的什么信息呢?”(预设:学生总结:气味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东西新不新鲜/香不香/臭不臭...)“总结得太棒了!气味是物品本身具有的一种重要特性,就像它的颜色、形状一样。我们的鼻子(嗅觉)就是专门负责收集这种信息的‘小侦察兵’!总结:我们的鼻子(嗅觉)在认识世界时,主要帮我们做什么?(理解感官功能)(设计意图:通过分享“破案”经历,引导学生交流在仅靠气味判断物品时的困难与收获,进而探讨如何借助其他感官辅助确认物品,帮助学生深化对气味与物品特性关系的理解,明确气味能传递关于物品的多种信息,总结嗅觉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功能。)四、 拓展:联系生活,延伸思考 (约5分钟)1.“今天我们用鼻子当了一回小侦探,发现了气味的大秘密!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玩一个升级版的游戏:闭上眼睛,捏住鼻子尝一小块水果(比如苹果、梨、香蕉的切片),你能尝出是什么吗?然后松开鼻子再尝一次,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试试看,多感官一起工作是不是更厉害?”2. “鼻子这么重要,我们该怎么保护它呢? 比如闻到非常刺鼻难闻的气味时该怎么办?感冒鼻塞时,闻气味的能力会怎样?为什么?”(预设:思考回答:远离难闻气味/捂住鼻子/感冒了闻不到味因为鼻子堵了..)3.“对!要远离有害或难闻的气味,保护好我们灵敏的小鼻子。感冒时鼻子塞住,闻不到香味,吃东西也觉得没味道,这就是嗅觉在帮助我们感受味道呢!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保护感官的小卫士!”(设计意图:通过家庭游戏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多感官协同工作的重要性;讨论保护鼻子的方法及感冒对嗅觉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嗅觉与味觉的关系,增强保护感官的意识,巩固对嗅觉功能的理解。)五、作业布置:(约1分钟)1.小小气味记录员: 回家找3-5样家里常见的、有不同气味的物品(如水果、调料、香皂、书本、泥土等),用鼻子闻一闻,用简单的词(如香香的、酸酸的、清香的、怪怪的、没味道等)记录下它们的气味特点。2.保护感官小思考: 想一想,除了鼻子,我们的眼睛、耳朵、舌头、皮肤也很重要。平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它们呢?(可以简单画一画或写一两条)板书设计:2.4气味告诉我们鼻子是嗅觉器官气味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辛辣、香、臭……教学反思:优点1.互动性强,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如“气味侦探”游戏和家庭拓展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游戏过程中,主动探索气味与物品的关系,课堂氛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推理和合作能力。2.注重实践与体验,促进深度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自闻气味、记录发现、分享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感知到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气味与物品特性的关系。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体验相结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缺点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探索”环节中,由于学生对气味的讨论和分享过于热烈,导致部分活动时间超出预期,影响了后续“研讨”环节的深入展开。研讨环节中,学生虽然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但教师未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总结和归纳,导致部分学生对气味与物品特性关系的理解不够系统。改进方法1.优化时间管理,突出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提前预估每个环节可能花费的时间,并在课堂上灵活调整。例如,可以将“探索”环节的时间适当缩短,通过设置更明确的讨论问题和时间限制,引导学生快速聚焦关键点。同时,在“研讨”环节中,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引导性问题和总结框架,确保学生能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后练习:1.闭眼闻一闻,棉花是什么气味?A. 香香的 B. 臭臭的 C. 没有气味2. 闻不明气味时,应该怎么做?A. 凑近猛吸 B. 用手扇闻 C. 直接舔一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