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地形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地形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1.地势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 海拔 主要地形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 一高一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一般在1 000~2 000米 高原、盆地 三高: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三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大多在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三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丘: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我国地势特点的积极影响:
农业方面 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方面 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能源方面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二、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 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的2/3
地形 优劣 不利方面 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宜大规模开垦
有利方面 山区通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或旅游等资源。在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以发挥山区资源优势,进行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三、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1.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纵向山脉 东北—西南 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 台湾山脉
南北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横向山脉 东西 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
中列 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秦岭—大巴山脉、大别山
南列 南岭
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上)
2.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名称 主要特点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内蒙古高原 地势平坦,草原广布,是我国第二大高原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云贵高原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石灰岩分布广泛,形成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
名称 主要特点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沙漠广布,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 有“紫色盆地”之称,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
(3)三大平原:
名称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 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有“鱼米之乡”之称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面积最大)。
3.主要地形区与山脉的位置关系: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南侧 北侧
秦岭 四川盆地 黄土高原
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1.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分界山脉:
山脉 东侧 西侧
太行山脉 河北 山西
武夷山脉 福建 江西
巫山 湖北 重庆
山脉 北侧 南侧
昆仑山脉 新疆 西藏
祁连山脉 甘肃 青海
2.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地形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平原地区一般地势平坦,多发展种植业;山区地势崎岖,耕地面积小,多发展林果业。
(2)地形对城镇和交通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交通发达;山区地势崎岖,人口和城镇比较分散,交通不便。
(3)地形对民俗的影响:在地形平坦的地区,人们相互交流方便且频繁,各地方言没有很大差别;在黄土高原,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人们站在山坡上交流需要高声喊话,秦腔高亢的唱腔与此有关。
(4)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在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在山麓、谷地地区,聚落呈条带状分布。
第二节 气候
一、季风气候显著
1.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 各地大多寒凉,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大,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夏季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7月平均气温超过20 ℃,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小
2.降水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 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 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3.季风气候的影响:
有利方面 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湿润。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不利方面 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二、气候类型多样
1.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2)温度带划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见下表)。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温度带 分布地区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段及两侧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
中温带 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
暖温带 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西部)一年一熟;(东部)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西部)棉花;(东部)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除热带地区外)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
热带 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南部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
2.干湿地区的划分:
(1)干湿地区:根据干湿程度的空间差异,我国可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2)干湿地区的干湿状况、分布及其自然景观: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自然景观
湿润区 年降水量一般超过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以森林为主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大致400~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以森林为主
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大致200~40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一部分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以草原为主
干旱区 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0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新疆大部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以荒漠植被或裸露的沙漠、戈壁为主
3.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多样
气候分布 东部地区 自北向南: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三、影响因素复杂
1.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 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海陆位置 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多,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小
地形因素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2.影响我国的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风向 西北风、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发源地 亚欧大陆内部 太平洋 印度洋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影响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强烈时,会形成寒潮 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量越来越少;活动异常时,易发生旱涝灾害
3.我国五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
气候 形成原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 受海陆位置影响,我国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冬季受大陆内部干冷空气的影响,寒冷少雨;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高温少雨,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气候区) 受纬度位置影响,自北向南,接收的太阳光热逐步增加,气温越来越高,依次形成了三种季风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和降水量受地形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我国山地的气候和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我国青藏高原和高海拔山地,冬寒漫长,夏凉短促,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方法点睛】
分析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方法
(1)气温方面:
①第一步:先看纬度位置,两地纬度差异较大(一南一北)→气温差异大→受纬度因素影响;
②第二步:同纬度,看地形。两地海拔差异大(一高一低)→气温差异大→受地形因素影响。
(2)降水方面:
①第一步:先看海陆位置,两地海陆位置差异大(距海一远一近)→降水差异大→受海陆位置影响;
②第二步:同海陆(都距海较近,或都距海较远),看地形。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多样性: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种生物多样性不仅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林业、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2)农业生产:我国气候的多样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和种植作物有所不同。例如,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北方地区适合种植小麦。这种地域性的农作物选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3)社会生活:气候条件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惯、服饰和传统民居等。例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居民习惯穿棉衣和棉裤;而南方地区温暖湿润,居民服饰则较为轻便。
(4)自然灾害:尽管气候多样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例如,南北方地区的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5)地域文化交流: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南方的水乡文化和北方的四合院建筑,都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既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也增加了生产和生活中的挑战。理解和适应这种多样性是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