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一、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1.地势三级阶梯概况:阶梯 海拔 主要地形 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 一高一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 一般在1 000~2 000米 高原、盆地 三高: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三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大多在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三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丘: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2.我国地势特点的积极影响:农业方面 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交通方面 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能源方面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二、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地形 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的2/3地形 优劣 不利方面 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宜大规模开垦有利方面 山区通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或旅游等资源。在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以发挥山区资源优势,进行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三、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1.主要山脉及其走向: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纵向山脉 东北—西南 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 台湾山脉南北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横向山脉 东西 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中列 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秦岭—大巴山脉、大别山南列 南岭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上)2.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名称 主要特点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内蒙古高原 地势平坦,草原广布,是我国第二大高原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云贵高原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石灰岩分布广泛,形成喀斯特地貌(2)四大盆地:名称 主要特点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 沙漠广布,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 有“紫色盆地”之称,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3)三大平原:名称 主要特点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华北平原 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有“鱼米之乡”之称(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面积最大)。3.主要地形区与山脉的位置关系: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西侧 东侧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雪峰山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南侧 北侧秦岭 四川盆地 黄土高原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1.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分界山脉:山脉 东侧 西侧太行山脉 河北 山西武夷山脉 福建 江西巫山 湖北 重庆山脉 北侧 南侧昆仑山脉 新疆 西藏祁连山脉 甘肃 青海2.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地形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平原地区一般地势平坦,多发展种植业;山区地势崎岖,耕地面积小,多发展林果业。(2)地形对城镇和交通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交通发达;山区地势崎岖,人口和城镇比较分散,交通不便。(3)地形对民俗的影响:在地形平坦的地区,人们相互交流方便且频繁,各地方言没有很大差别;在黄土高原,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人们站在山坡上交流需要高声喊话,秦腔高亢的唱腔与此有关。(4)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在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在山麓、谷地地区,聚落呈条带状分布。第二节 气候一、季风气候显著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 各地大多寒凉,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大,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夏季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7月平均气温超过20 ℃,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小2.降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 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分布 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3.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利方面 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湿润。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利方面 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二、气候类型多样1.温度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2)温度带划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见下表)。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温度带 分布地区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段及两侧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中温带 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暖温带 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西部)一年一熟;(东部)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西部)棉花;(东部)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除热带地区外)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热带 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南部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2.干湿地区的划分:(1)干湿地区:根据干湿程度的空间差异,我国可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2)干湿地区的干湿状况、分布及其自然景观: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自然景观湿润区 年降水量一般超过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以森林为主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大致400~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以森林为主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大致200~40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一部分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以草原为主干旱区 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0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新疆大部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以荒漠植被或裸露的沙漠、戈壁为主3.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分布 东部地区 自北向南: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三、影响因素复杂1.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 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海陆位置 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多,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小地形因素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2.影响我国的季风:冬季风 夏季风风向 西北风、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发源地 亚欧大陆内部 太平洋 印度洋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影响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强烈时,会形成寒潮 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量越来越少;活动异常时,易发生旱涝灾害3.我国五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气候 形成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 受海陆位置影响,我国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冬季受大陆内部干冷空气的影响,寒冷少雨;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高温少雨,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气候区) 受纬度位置影响,自北向南,接收的太阳光热逐步增加,气温越来越高,依次形成了三种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和降水量受地形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我国山地的气候和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我国青藏高原和高海拔山地,冬寒漫长,夏凉短促,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方法点睛】分析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方法(1)气温方面:①第一步:先看纬度位置,两地纬度差异较大(一南一北)→气温差异大→受纬度因素影响;②第二步:同纬度,看地形。两地海拔差异大(一高一低)→气温差异大→受地形因素影响。(2)降水方面:①第一步:先看海陆位置,两地海陆位置差异大(距海一远一近)→降水差异大→受海陆位置影响;②第二步:同海陆(都距海较近,或都距海较远),看地形。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多样性: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种生物多样性不仅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林业、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2)农业生产:我国气候的多样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和种植作物有所不同。例如,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北方地区适合种植小麦。这种地域性的农作物选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3)社会生活:气候条件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惯、服饰和传统民居等。例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居民习惯穿棉衣和棉裤;而南方地区温暖湿润,居民服饰则较为轻便。(4)自然灾害:尽管气候多样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例如,南北方地区的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5)地域文化交流: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南方的水乡文化和北方的四合院建筑,都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结果。总的来说,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既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也增加了生产和生活中的挑战。理解和适应这种多样性是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