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气候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气候
一、季风气候显著
1.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 各地大多寒凉,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大,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夏季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7月平均气温超过20 ℃,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南北气温差别小
2.降水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 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 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3.季风气候的影响:
有利方面 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湿润。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不利方面 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二、气候类型多样
1.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2)温度带划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见下表)。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温度带 分布地区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段及两侧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
中温带 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
暖温带 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西部)一年一熟;(东部)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西部)棉花;(东部)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除热带地区外)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
热带 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南部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
2.干湿地区的划分:
(1)干湿地区:根据干湿程度的空间差异,我国可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2)干湿地区的干湿状况、分布及其自然景观: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自然景观
湿润区 年降水量一般超过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以森林为主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大致400~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以森林为主
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大致200~40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一部分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以草原为主
干旱区 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0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新疆大部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以荒漠植被或裸露的沙漠、戈壁为主
3.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多样
气候分布 东部地区 自北向南: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三、影响因素复杂
1.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 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海陆位置 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多,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小
地形因素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2.影响我国的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风向 西北风、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发源地 亚欧大陆内部 太平洋 印度洋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影响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强烈时,会形成寒潮 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量越来越少;活动异常时,易发生旱涝灾害
3.我国五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
气候 形成原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 受海陆位置影响,我国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冬季受大陆内部干冷空气的影响,寒冷少雨;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高温少雨,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气候区) 受纬度位置影响,自北向南,接收的太阳光热逐步增加,气温越来越高,依次形成了三种季风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和降水量受地形影响,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我国山地的气候和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我国青藏高原和高海拔山地,冬寒漫长,夏凉短促,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方法点睛】
分析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方法
(1)气温方面:
①第一步:先看纬度位置,两地纬度差异较大(一南一北)→气温差异大→受纬度因素影响;
②第二步:同纬度,看地形。两地海拔差异大(一高一低)→气温差异大→受地形因素影响。
(2)降水方面:
①第一步:先看海陆位置,两地海陆位置差异大(距海一远一近)→降水差异大→受海陆位置影响;
②第二步:同海陆(都距海较近,或都距海较远),看地形。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多样性: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种生物多样性不仅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林业、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2)农业生产:我国气候的多样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和种植作物有所不同。例如,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北方地区适合种植小麦。这种地域性的农作物选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3)社会生活:气候条件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惯、服饰和传统民居等。例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居民习惯穿棉衣和棉裤;而南方地区温暖湿润,居民服饰则较为轻便。
(4)自然灾害:尽管气候多样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例如,南北方地区的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5)地域文化交流: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南方的水乡文化和北方的四合院建筑,都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既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也增加了生产和生活中的挑战。理解和适应这种多样性是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