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一、总量大,种类全总体特征 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类型 可利用 土地 农业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生态用地 湿地难以利用的土地 沙漠、戈壁等影响 有利 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不利 我国耕地紧缺,人均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二、分布不均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用途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区耕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种植业林地 山区 林业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盆地、山地 牧业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措施 具体内容合理利用 宜耕则耕 山前、河道两侧的绿洲,地形平缓,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耕作 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宜林则林 降水较多的山地,生长森林,适宜发展林业宜草则草 高山气温低,山地下部降水少,草地广布,适宜放牧宜湿则湿 河湖水域及周边低地宜留作湿地,发挥其生态价值宜沙则沙 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宜大规模改造设定开发和保护边界 农业用地 保护耕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建设用地 规范城镇用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生态用地 保护生态用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永久生态用地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1)我国东部季风区内绝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2)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区气候湿润,适宜发展林业,这里森林茂密,成为我国三大林区。(3)我国的高原、高山和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处于内陆的非季风区,气候干燥,不适宜发展林业和耕作业,是我国的草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区。第二节 水资源一、总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1.水资源的特征:数量方面 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空间分布 南丰北缺时间分配 夏秋季较为丰富;冬春季相对不足;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显著2.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1.措施:我国采取了节水优先、水资源时间调节与空间调配等多种措施。(1)节水优先: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防治水污染也能起到节水的效果。(2)水资源时间调节的主要措施:兴建水库。(3)水资源空间调配的主要措施:跨流域调水。2.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目标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华北、西北调水路线 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河北与天津中线工程 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天津西线方案 计划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我国径流带的分布:径流带 年径流量和年径流深 主要分布地区丰水带 年降水量大于1 600毫米,年径流深大于900毫米 包括广东、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多水带 年降水量在800~1 600毫米,年径流深200~900毫米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地区东南部过渡带 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年径流深大部在200~300毫米之间 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陕西的大部,东北大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少水带 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年径流深在50~200毫米之间 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部分地区,新疆西部、北部以及西藏西部缺水带 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年径流深不足10毫米 包括内蒙古的西部,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及藏北地区第三节 矿产资源一、种类齐全,多寡不均矿产资源 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金属矿产是工业生产的“粮食”三稀矿产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产资源 的特征 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但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能源 矿产 多煤少油气,总体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近年不断增长金属 矿产 铁矿资源储量排世界第四位,但贫矿多、富矿少。铜、铝土等储量较少。钨、锡、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三稀 矿产 稀土、锂、镓、铟等三稀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但有些三稀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如锆等二、产消量大,进口量多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有利方面 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为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提供了基本保障不利方面 “有而不够、有而不优”的问题严峻。我国只有少数种类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大多数矿产需要从国外进口困境的解 决措施 为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需要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策略:(1)资源开采与利用:合理开采资源,延长开采年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寻求替代资源,或引进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2)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培育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4)交通与基础设施: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5)社会与经济多元化: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产业链区域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实施上述策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有效应对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海洋资源一、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鱼盐 之利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海鱼、海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渔场,但海洋捕捞量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海洋 资源 综合 开发 我国北起渤海湾、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l/4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二、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海运的优势 我国港通四海,通过海运航线连接世界主要沿海港口海运成就 目前,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近95%是由海运完成的,其中大部分货物运输经过南海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首位五大港口群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三、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问题 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增大等开发 注意 事项 近海地区 需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非必要不开发深海地区 需要重点加强油气资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远洋地区 需要适度利用远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四大渔场:(1)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是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三省一市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域。(2)黄渤海渔场位于渤海湾一带,是山东省、辽宁省两省渔民主要的捕捞渔场。(3)南海沿岸渔场位于广东、海南沿海,是我国著名的热带渔场,这里是捕捞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渔场。(4)北部湾渔场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是捕捞绯鲤、红笛鲷、金线鱼、蓝圆鲹等鱼类的优良渔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