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业
一、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1.农业部门及其重要性:
农业部门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重要性 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发展农业解决;穿的棉、麻、毛、丝服装,使用的纸张、木质家具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2.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差异。
(1)东西之间的差异:
方位 农业类型 主要分布区 影响因素
东部 种植业 平原地区 水热条件优越
林业 山区
渔业 沿海地区是我国的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分界线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西部 畜牧业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 气候干旱或寒冷,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种植业 绿洲 有灌溉条件
(2)南北之间的差异:
分布地区 耕地 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 长城沿线以北 以旱地为主 一年一熟
长城沿线以南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
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南方 南岭以北 以水田为主 一年两熟 水稻和亚热带经济作物
南岭以南 一年三熟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3.主要农作物及主要产地:
主要农作物 主要产地
粮食 作物 水稻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小麦 在华北平原产量最大
玉米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经济 作物 棉花 新疆
油菜籽 长江流域
糖料 云南、广东、广西
二、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科技作用 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病虫害防御能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农业发展方向 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路径,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
(1)自然条件:
①光照:不同农作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如瓜果需要充足光照,而牧草可在光照较差条件下生长。
②热量: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产量和熟制。例如,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以北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③水分:水分条件影响农业类型。例如,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以水田为主,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的地区以旱地为主。
④地形:不同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的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⑤土壤:土壤性质和肥力影响作物种类。例如,东北平原黑土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南方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沙质土壤适宜种植花生。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农业服务范围,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③技术:农业技术现代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政策: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农业生产,如农业补贴政策、土地政策等。
⑤与城市的距离:距离城市的距离影响农业类型,如靠近城市的地区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通过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工业
一、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
重要性 工业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消费产品,也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动力、工具、设备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通常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概念 工业生产包括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以及对矿产品、农产品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发展 成就 目前,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010年以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国工业产品出口额占货物总出口额的90%以上
21世纪以来,工业产品的出口构成已经从以纺织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二、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
工业分布的特点
工业类型 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加工等,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
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的生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工业增加值 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这两个地区
三、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
重要性 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工业,不仅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需要,也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
途径 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国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用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高技术产业等,促进工业向低碳转型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共同条件 不同条件 工业特点
辽中南 ①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②城市多,工业基础好;③农业发达;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 ①煤、铁、石油、海盐丰富;②科技力量雄厚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江三 角洲  ①科技力量雄厚;②消费市场广阔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 角洲  ①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②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出口加工业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三节 交通运输
一、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
1.交通线的分布格局:我国交通线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地区,交通线较为稠密;在山区和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交通线较为稀疏。
2.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布局方案:
 
高速公路 采用首都放射线、南北纵向线和东西横向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地区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高速铁路 纵横交错,“四纵四横”;未来几年,我国将扩增建成以“八纵八横”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3.科技对交通运输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中国桥”“中国装备”等攻克了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行的诸多难题,使我国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
1.交通联系高效便捷的表现:
(1)海陆空交通线相互衔接,基本实现连接城乡、畅行全国、通达世界,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提供保障。
(2)高速铁路基本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城市群内0.5—2小时到达。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等,进一步衔接了一般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
(3)我国通过公路、铁路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通过航空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海洋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交通运输发展目标:预计到2035年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发展目标。
高铁“八纵八横”线路:
(1)“八纵”:
①沿海通道:连接沿海城市,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
②京沪通道:连接北京、天津、济南、泰安、南京、上海等城市。
③京港(台)通道:连接北京与香港,考虑未来与台湾的连接。
④京哈—京港澳通道:由京哈高铁、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等线路组成。
⑤呼南通道:连接呼和浩特、大同、太原、郑州、襄阳、柳州等地。
⑥京昆通道:连接北京、昆明,途经多个重要城市。
⑦包(银)海通道:连接包头、延安、西安、重庆、贵阳、南宁、海口等地。
⑧兰(西)广通道:连接兰州、西宁与广州,覆盖多个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2)“八横”:
①绥满通道:连接绥芬河、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
②京兰通道:连接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
③青银通道:连接青岛、济南、太原、银川。
④陆桥通道:连接连云港、徐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⑤沿江通道:连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
⑥沪昆通道:连接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
⑦厦渝通道:连接厦门、赣州、长沙、重庆。
⑧广昆通道:连接广州、南宁、昆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