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章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一、自然灾害严重
1.自然灾害特点: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
2.常见的自然灾害:
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及影响
气象灾害 旱灾 东部季 风区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发 长时期降水比常年异常偏少,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洪涝 平原和沿海地区多发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江河泛滥,导致土地、房屋受淹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 夏秋季节,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伴随狂风、暴雨、海水暴涨等,侵袭我国沿海地区
寒潮 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深秋至初春,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广大地区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冰冻等
地质灾害 地震 西南、西北地区、台湾及其东部沿海地区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起强烈的大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和通信设施损毁等
滑坡 山区,特别是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坡地上不稳定的岩石土体整体向下滑动,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
泥石流 山区暴雨引发的、挟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
二、除害兴利并举
原则 “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防灾 救灾 工作 灾前防灾备灾 建设防灾工程、开展灾害监测、建设救灾物质储备库
灾中应急救援 抢救受灾人员、抢修基础设施
灾后恢复重建 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秩序
三、自救互救
1.自救与互救:
自救 应该冷静应对,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互救 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2.应急避灾小常识:
遭遇暴雨、洪水时 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遭遇台风时 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
续表
遭遇地震时 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遭遇滑坡、泥石流时 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躲避;若无法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1.判断自然灾害的方法:
判断一个事件或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要参考下面两个条件:
2.探究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成因关联: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例如:
(2)主灾诱发。例如:地震→崩塌、火灾、海啸、滑坡→疫病。
(3)人类活动诱发。例如: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主要的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治理 脱硫治理酸雨、治理雾霾天气
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坡田改梯田工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于1978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于1998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于1999年
环境治理成效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
二、走向生态文明
层面 保护措施
国家 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公民个人 要树立人地协调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我国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国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包括推动生态环境恢复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促进高效能源利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提高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和执法: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各类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实施了严格的环境执法措施,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4)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在国际环境保护议题上发表积极言论,提出倡议和解决方案,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这些政策和措施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