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试卷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国语·郑语》有载,只是一种声音就谈不上动听,只是一种颜色就谈不上美丽,只是一种味道就谈不上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A.和而不同意识B.厚德载物的道德观C.兼收并蓄思想D.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关于汉代是否存在夜间出行,居延汉简中有“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的记载;汉安帝颁布的《禁夜行诏》中也明确要求“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丞相田蚡至魏其侯家赴宴“卒饮至夜”;东汉《舞赋》描绘了宴饮结束,时当夜半,众宾乘马散去的情形。据此可知()A.官方史书的记载最为完整可信B.历史叙述具有主观随意性C.确认历史事实要综合多种叙述D.文学作品可证实史书真伪3.《中国文化通史》中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方各族人民相互“混淆”、“杂错”的过程中,北方表现为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同化,南方表现为统治者同化被统治者。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①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②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③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④东晋政权将境内的少数民族变成编户、依附民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答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答四十。”这一规定()A.避免了买卖双方的纠纷B.维护了契约双方的利益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加大了市场交易的风险5.据统计,两税法颁行前夕中央统计的户数为120万户,两税法颁行时朝廷派黜陟使到各道勘查户口,结果查得主户180万,客户130万。这表明,两税法()A.按户籍类型差异性征税B.征税的依据发生了变化C.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D.推动了人口的大幅增长6.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批评五代时期明哲保身的宰相冯道,并且将之放在《杂传》中以示贬抑。欧阳修还设《死节传》《死事传》褒扬为气节而死的忠臣。这一编撰方式()A.彰显了重文轻武的统治理念B.促进了传统史学体例的创新C.旨在维护宋王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7.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6个茶马司。清朝顺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约有5个。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C.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D.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8.按咸丰皇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但1861年后,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却由5人增加到7-11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的格局。这表明当时清政府0A.统筹规划地方预备立宪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C.增强对涉外事务的重视D.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强人侵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10.1906-1907年,中日两国之间相继发生了渤海渔业交涉案、熊岳城渔业纠纷案。1908年达成协议,其中规定“关东州租界之日本渔民可否出渔于关东州以外之海面”由奉天巡抚唐绍仪在北京与日使直接议定。这项规定()A.使日本垄断了东北渔业开发权B.破坏了中国独立的渔业主权C.表明清政府固守传统华夷观念D.说明中国近代外交意识萌发11.鸦片战争后,西方学者以“文化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进行考古发掘,造成文物大量外流。1905年,张謇上书清政府,主张在京师设立帝室博物馆;1909年,清政府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这体现出当时()A.新政措施初见成效B.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C.仍沉迷于训诂考据D.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深刻12.1860年以后,山东各港口腹地农户更加倾向于种植棉花、水果等经济作物。与之相应,农产品加工、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例如花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花生种植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一变化()A.表明农业产业化倾向加强B.使自然经济开始走向瓦解C.标志着近代贸易港口转移D.推动长途贩运遍及国内外13.19世纪40年代,随着五口通商时代的到来,传统商路逐渐衰落,长江航道成为便利安全的黄金水道,上海这一长江中下游城市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外贸中心。据此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A.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嬗变料B.具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C.抵制了西方经济的入侵D.改变了近代的经济格局14.下表为不同时期的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官办、官商合办企业 民办企业 中外合办企业1872-1895年 64.56% 33.01% 2.43%1896-1911年 21.44% 57.88% 20.68%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B.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D.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15.下表为京师同文馆五年课程表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清政府()时间 课程内容首年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第二年采 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第三年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第四年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第五年 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等A.放弃中体西用主张B.即将进行变法革新C.适应社会发展需求D.注重理论知识教学16.荀子在清朝晚期一度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谭嗣同把荀子看成是封建社会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予以激烈的批判;而章太炎却主张尊荀,标举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行渐进改革。这些做法()A.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B.是对官方意识形态的重构C.适应了晚清社会变革的需求D体现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17.1905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后,在各地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学生中广为传阅,甚至扩散到清政府为镇压革命而设的新式军事学校和军队中,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据此可知A.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B.新式教育推动革命进程的加速C.三民主义思想被民众普遍接受D.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18.晚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描写“未来中国”的小说。下面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小说作品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 1962年,中国成为“联邦大共和国”,“举国之民,勠力一心,从事于殖产兴业,文学之盛,国力之强,冠绝全球”陆士谔《新中国》(1910年) 中国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四十年,“国会开了,吾国已成了立宪国”治外法权已经收回,外国人侨寓在吾国的,一律遵守吾国的法律”A.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B.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19.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该表可论证()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岁人总额 12393554 9342163 7335692 16777315 4104141 2218068岁出总额 10131248 10961692 8021263 14892393 7469452 4260138军费 6918538 6692844 5636044 6122374 5673435 2131416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下表为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一些女子校的办学特色。据此可知,当时()学校 地点 特色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政法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A.南方受现代思潮影响更深刻B.女性的独立性受到普遍关注C.民国政府助推近代教育改革D.社会进步推动女子教育发展21.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家庭中都备有一杆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似乎在任何一个市镇里,不论一斤什么东西的重量,都是随环境而不同的。”这反映出()A.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B.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发展C.商品交易中的不诚信行为较多D中央政府缺失导致度量衡混乱22.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新的评判,有意从中发掘自由、平等、民主、革命、民生等思想传统。例如,他认为墨学“兼爱平等之精神,足以扶植齐民,裁抑君主,不能为专制国家所容”。农家许行“创为《并耕》之说,欲举尊卑、贫富、劳逸之不齐者而一归于平等”。这一做法旨在()A.促足进近代民族意识的萌发B.探讨救国道路的路线选择C.从传统文化找寻济世良策D.回归传统家国情怀的教育23.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指出:“我们固然承认吴佩孚是反对亲日派的人,但我们知道吴佩孚的背后也有一种外国势力......我们要知道此次战争......未尝有丝毫表示为民主政治而战。”该文A.宣传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B.描摹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全貌C.表达了中共的民主政治诉求D.揭示了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24.1922年10月23日,在中共北京地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及中共唐山地委的领导下,王尽美邓培等发起多达3万余工人参加的开滦五矿大罢工,历时25天之久;1925年,工人领袖邓中夏、苏兆征组织多达十万人参与的省港大罢工,历时16个月。这些斗争反映()A.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B.国民政府遭受沉重打击C.北方的革命热情高于南方D.全国工农运动曲折发展25.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地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0A.重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B.找到了中国革命新道路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D.积极维护革命统一战线二、材料题:本题共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自公元前119年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移民屯田戍边。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督察乌孙、康居诸国动静,有变以闻,并推行汉法”于西域。史载西域诸国 修奉朝贡,各以其职,商队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载了西域诸国使者 献驼、马、玉石”及汉廷”赐帛、钱、铁器的往来细节,印证了“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摘编自《汉书》《悬泉汉简》等材料二 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图拉真在多瑙河沿岸建立军事殖民地,将退役士兵安置于边疆行省,授予土地并免税十年。他在达契亚(今罗马尼亚)修建道路、引水渠和城市广场,推行罗马法,要求当地贵族子弟学习拉丁语。铭文记载,图拉真宣称 为帝国边疆带来和平与繁荣,当地居民 以罗马公民为荣,效忠元老院与人民。考古发现达契亚的罗马式神庙与拉丁文碑刻,印证了罗马文化对边疆的渗透。-摘编自许礼捷《罗马帝国边疆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边疆治理措施的相同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边疆治理的意义。(9分)27.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问题。(18分)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一声振聋发聩的“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12分)(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6分)28.[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中国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ACCBBDACDBBADDCCAADDBCCAA26.【答案】(1)相同点:都进行军事征服;都设置机构进行管理;都重视交通建设;都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都促进文化交流传播。(2)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带动了边疆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7.答案(1)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迫害邹容,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但其培养的新式知识分子却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4分)立宪派: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4分)革命派: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4分)(2)路径: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教育、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6分)28.【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2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并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统一,通过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等方式,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使疆域不断拓展,民族往来更加活跃。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通过制度建设、经济互市、文化学习等,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统一后,通过设立宣政院等机构,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设立理藩院,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8分)在中国古代,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