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反对世卿世禄制和任人唯亲,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提出农业是“民之仰,君之养”,并主张“去无用之费”;为制约统治者的行为,他强调尊天、事鬼,并提出了“天子有过,天能罚之”的观点。墨子的这些思想()A.满足了统治者富国强兵需求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反映了君权神授理念的萌发D.体现了解决社会弊病的初衷2.汉武帝即位之初,其舅舅田蚡作为丞相骄横专权。为此,武帝找来官职低下但是有才干,而且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给他们附加上侍中、诸曹等名号。这些人可以相对容易地出入皇宫,在宫廷里面办公。这一举措在当时()A.折射了外戚干政问题的严重B.加剧了中央冗官局面C.削弱了中央朋党政治的基础D.重塑了政治权力结构3.有美国学者曾对唐代变文《目连救母》以及盂兰盆节做过研究。他指出,佛教的盂兰盆节之所以在唐代盛行是因为它强调了和尚目连的为人之子的身份,而这种对父母和家庭的强调是早期佛教所缺乏的。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A.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B.三教合流趋势日渐明显C.佛教呈现本土化的特征D.佛教主动迎合市民需求4.唐朝进士放榜后,须先到中书省都堂谒见当朝宰相,称为“过堂”。之后,还要向知贡举官谢恩。宋初,太祖废“过堂”之礼,并下诏曰:“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上述调整旨在()A.调整中枢机构B.加强集权体制C.完善科举流程D.提高官员素质5.据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记载:“木铎老人,洪武初年设立,城乡皆有,每月朔望昧爽以木铎徇于道路,高唱圣训以警众,月给以粮。民有违犯教令者,听其呈报有司治之。”据此可知,明初()A.推动乡约与法律进一步融合B.借助宗法体系保证皇权独尊C.通过基层教化加强社会治理D.依托保甲制度保证赋税收入6.雍正时,广东钦州“地尚荒而不治,自乾隆以后,外府州县人迁居钦(州)者,五倍土著。人力既集,兴,山原陵谷,皆垦辟种植甘蔗”,蔗农多自己开设“糖漏(厂)”。道光年间,钦州计有开“糖数十所”,“每年外府大贾,驾海舶诣钦采贩者,金计数十万”。据此可知,当地甘蔗的种植A.解决了人地矛盾激化的问题B.受到了西方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高了农业领域商品化程度D.造成了传统粮食生产的衰落7.1898年9月,康有为向皇帝上奏:请统计全局,大筹巨款......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大国广土,需之尤迫。这一观点在当时A.是应对民族危机的选择B.符合国家的实际需要C.推动变法运动持续发展D.促成官办铁路的出现8.1904年,清政府进行学制改革,但仍然把女学排除在外,并指出“中国此时情形,若设女学,其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由此,广东、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纷纷裁撤、查办、封闭了一批女子学堂。这主要表明A.保守观念阻碍社会进步B.清末新政加强了中央的权力C.革命思想受到政府抵制D.男女平等观念缺乏国人认可9.以下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部分新气象。它们集中反映了A.列强资本输出的表现B.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影响C.洋务运动的经济成效D.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10.1959-1978年,我国市区人口增长较快的是中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2.64%,市区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也由1958年的25.29%上升到1978年的33.68%。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较慢,年均增长率为0.39%,所占比重下降8.19个百分点。这一现象A.与国家工业布局调整有关B.是户籍管控加强的必然产物C.源于八字调整方针的实施D.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11.下表为约公元前2500-约前1000年楔形文字的演变情况。其演变约公元前2500年 约公元前1800年 约公元前1000年 表达意义米 米 十 天、神 自 地8 8 8 男人Δ Δ 女人凹 凹 坐 山A.受到了书写工具改进的影响B.反映了苏美尔文化的扩张性C.折射了政教合一国家的特色D.体现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规律12.16世纪以前,拉丁语是欧洲各国推行宗教仪式的主要语言。1549年,英国大主教克莱默的《公祷书》发行推广。该书首次将宗教仪式文本从拉丁语翻译成英语,从而使普通民众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参与宗教活动。据此可知,《公祷书》的发行推广()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B.适应了民族意识的增强C.反映了英国世俗文学的繁荣D.彰显议会君主制的优势13.一般认为这场运动肇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1690年)为起点;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降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也落下帷幕。在这场运动中()A.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形成B.宗教蒙昧主义受到批判C.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D.世俗君主权力日益加强14.一学习小组围绕某探究主题搜集到以下相关材料。据此可知,其探究主题最有可能是()·19世纪早期,曼彻斯特的人口死亡率是周围农村地区人口死亡率的三倍。当时有学者就指出,英国极度贫困现象要比西班牙或葡萄牙这样的落后国家更为普遍。·19世纪中期,英德相继发生了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打着“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口号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到20世纪初,在比利时、德国和美国,城市人口都已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A.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B.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特点C.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15.下表为苏联某一时期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部分军工生产情况。这一时期为()作战飞机 (架) 坦克 (辆) 自行火炮 (门)战时苏联军工生产的总产量 142800 85500 21000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军工生产的产量 136000 54200 21000占苏联的百分比(%) 95% 63% 100%A.1918-1924年B.1928-1937年C.1941-1945年D.1964-1982年16.下表为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其中,乙国为()年份 甲 乙 丙 丁1950 61 8785 2733 4841955 285 10617 4527 941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A.中国B.美国C.苏联D.日本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防灾、救灾方面,朝廷设置常平仓用于平抑粮价、赈济灾民,还在灾荒时给灾民提供谷物。在对穷人的生、老、病、死等救济方面,国家既实行了“惠养乞丐法”,又对贫民进行各类赈济,还设立居养院收养孤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政府创立了掩埋代葬的专门机构-漏泽园。除官办的社会救济事业外,宋代还出现了民间互助组织-社仓。此外,佛教也提倡布施和积德行善,鼓励信徒积极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摘编自谭凤娥《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述评》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个人施舍蔚然成风,富人们大量馈赠教会,定期给穷人发放食物与衣服。教会是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主体,绝大多数教会会固定地将其一部分收入用于慈善救济,修道院在欧洲中世纪非常普遍,它承担着救济穷人、照顾病人的责任。此外,兄弟会、行会等社会团体在早期社会救济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如大部分兄弟会会章明确规定:该会固定周期性地给穷人提供饮食与衣服,确保其社区的穷人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摘编自郭少琼《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救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意义。(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相同点。(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必胜”等问题,出版了大量的胶东版国防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段,每一级六册,包括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常识、自然等课程。课程内容依托故事、诗歌、剧本、书信、报告、宣言、标语等呈现。教材使用方言和韵文形式,不仅配有版画插图,还增加了不少山东甚至胶东地方抗战的材料。胶东版国防教科书通过识字教育和政治动员,显著降低胶东地区文盲率。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教材在胶东版国防教科书基础上修订,删除抗战内容,强化学科知识,是新中国成立后教材编写的早期实践。-摘编自石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历史探析及文本特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胶东版国防教科书的特点。(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清末,“卫生”观念已超出个人乃至团体的范畴,成为关乎民族尊严与国家兴亡的大事。但卫生事业作为一项公共行政事务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租界。1905年,中国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成立,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但真正使公共卫生观念深入人心的是1910年的东北鼠疫。在这场浩劫中,清政府专门颁行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还有相配套的《火车防疫章程》等综合性防疫法规等。与此同时,黄遵宪、伍连德等人通过创办卫生社团、编写教材等传播现代卫生观念。《防疫谈》等教科书和相关报刊则以通俗语言普及洗手、消毒等日常防疫知识,逐步改变民众生活习惯。-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等材料二从1952年起,为配合爱国卫生运动的顺利开展,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卫生文化宣传活动相继展开。1955年,其主要宣传内容由如何预防传染病以及粉碎敌人的细菌战转变为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到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计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计4500万份;幻灯片计23000多套.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在其影响下,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天花、鼠疫和黑热病基本被消灭,其他常见的几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为降低。-摘编自李自典《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文化宣传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近代公共卫生观念兴起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文化宣传活动的特点及意义。(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部分)中的拿破仑(或其军队)形象作品 作者 时间(年) 形象《皇村回忆》 普希金 1814 敌人(法国军队)像浩荡的洪水,淹没了俄国的土地《拿破仑》 普希金 1821 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波罗金诺战场》 莱蒙托夫 1830 骑兵扑向敌人(法国军队)的大炮,战士们的手砍杀不动了,血淋淋的尸首堆成了山《波罗金诺》 莱蒙托夫 1837 咱把烧毁的莫斯科扔掉,可没把法国佬轻饶《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1856 拿破仑的剑虽然刺向俄国,但他的思想却点燃了整个欧洲的自由之火《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 1869 拿破仑杀人如麻,但他是伟人,是人类的恩人-摘编自[俄]德·斯·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C4.B5.C6.C7.A8.A9.D10.A11.D12.B13.B14.C15.C16.B二、非选择题17.(1)原因:小农经济易受灾害影响,社会救济需求大;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重视社会稳定;佛教等宗教的推动;民间互助传统的发展。(2)意义:缓解了社会贫困,保障了穷人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教会势力的发展;为后世社会救济提供了借鉴。(3)相同点: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救济形式多样;涉及生老病死等多个方面;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旨在维护社会稳定。18.(1)特点:围绕抗战主题;分学段编写,涵盖多学科;内容呈现形式多样;结合地方特色;语言通俗,配有插图。(2)历史价值:推动了胶东地区的扫盲工作;强化了民众的抗战意识,为抗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积累了根据地教育经验;为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材编写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地方文化传承。19.(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租界卫生行政的示范;东北鼠疫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宣传;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法规的颁布。(2)特点: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宣传内容随时代变化;宣传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注重普及性和通俗性。意义:推动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提高了民众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疾病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卫生环境;为后世卫生宣传提供了经验。20.示例:观点: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拿破仑形象具有复杂性。说明: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将法国军队视为敌人,体现了对拿破仑侵略俄国的批判;而在《拿破仑》中又肯定其传播自由的积极意义。莱蒙托夫的作品既有对法国军队的抗击描写,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赫尔岑和托尔斯泰则从不同角度认可拿破仑思想的进步性与历史地位。这种复杂性源于拿破仑战争对俄国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拿破仑的入侵给俄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其传播的启蒙思想和革命精神冲击了俄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作家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和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