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1.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政治上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部落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经济上 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农业。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
文化上 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2.夏、商、西周(约前2070—前771年):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础。
政治上 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疆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原始民主还有一定程度的遗存
经济上 土地制度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奠定了农耕经济的雏形;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商人出现;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青铜文化灿烂
文化上 甲骨文反映出商朝神权色彩浓厚,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朴素的民本思想出现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争鸣时期,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逐步形成,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经济上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自耕农阶层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奠定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
文化上 士阶层出现,私学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民族 关系上 周王室衰微,周边各民族勃兴,中原华夏族与四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华夏认同产生并得到发展,四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政治上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汉朝在保留秦制的基础上,施行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等,并任用酷吏,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汉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 铁犁牛耕大范围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使小农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成为基本国策。汉武帝统一铸币,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西汉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外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形成全国性商业中心(长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文化上 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初“黄老之学”,再到汉武帝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一、必修部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选择性必修部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
【理清·知识结构】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旧石 器时代 到新石 器时代 生产工具 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生活 从渔猎采集到从事原始农业
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①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仰韶文化(彩陶、栽粟);河姆渡文化(种稻、养蚕缫丝); 兴隆洼遗址(陶器、半地穴式房址,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姜寨聚落遗址(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状况)。晚期:②文化(黑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石家河城遗址(城内高地有多处不同功能建筑遗迹,城外有村落文化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注:补充了选择性必修2出现的遗址)
原始社 会组织 的演变 原始人群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母系氏 族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会 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文明的萌芽:③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
原始遗存的特点
(1)分布广泛:黄河、长江、辽河等多流域并存分布。
(2)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同地区各有特色。
(3)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 五帝 (1)神话色彩浓重;炎黄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④”
“万邦” 时代 五帝后期的⑤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这一时期,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夏朝 建立 约⑥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国家 管理 (1)夏王:最高统治者。 (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
(1)生产方式:从渔猎走向农耕。
(2)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
(3)组织方式:从农耕聚落走向政治实体。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联系
三、商和西周
1.政治
商朝 西周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率领商部族发兵讨桀,大败夏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政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⑦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⑧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⑨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经济、文化
农业发展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⑩,土地不能随便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政权更迭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王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殷 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武王 镐京 幽王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1.(摘编自教材第6页)下面是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正反面图。
请指出这些龟甲的史料价值。
2.(摘编自教材第7页“史料阅读”)“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瓦解的原因。
3.(高考链接·与教材第3页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相联系) (2024·黑吉辽,1) 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4.(高考链接·与教材第6—7页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相联系)(2024·湖南,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选择性必修2第1课P2—3)
1.采集和渔猎经济
食物来源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生产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妇女地位 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
2.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1)产生:大约1万年前。
(2)表现
农 耕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 牧 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影响
经济和 社会生活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生活和 生产方式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选择性必修2第1课P6)
1.男子地位上升: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3.阶级产生,国家应运而生。
三、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选择性必修1第1课P3)
1.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四、原始社会与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选择性必修2第4课P19—22)
1.农业工具: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2.手工业工具
纺织业 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陶瓷业 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冶炼 金属 锻打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铸造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商和西周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两者共同构成了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2.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井田制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被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
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后来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
2.内外服制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赋。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那时耕地沟壑纵横,如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4.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文明起源
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阶层;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前提。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命题视角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及特征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6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41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万—2万年 台湾台南 -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1)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在材料二中的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命题视角二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材料 在大汶口遗址中的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数量最多的有180多件。这些随葬品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以及石质、骨质的工具和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这些富有的大墓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现象)在曲阜西夏侯、胶州三里河、乐都柳湾、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根据材料回答:该文化遗址的墓葬差异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主题二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命题视角一 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也得拿出证据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2)根据材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命题视角二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 周代仍有很多的邦(邦国),周王是各邦共同拥戴的王或天子。这和夏、商两代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实行“封建”制度。但是,夏、商两代的诸侯都是从原有各部落发展起来的小邦,只是在名义上从属于王朝,而并非实际上由王朝封土建国。周代的诸侯国中仍有许多是原有的国家,但是周王朝也确实封建了一批重要的国家,如齐、鲁、晋、卫等。周王朝不仅与诸侯国保持政治和文化上的关系,而且与同姓诸侯保持着宗法关系,与异姓诸侯结有姻亲关系。不论从传统文献还是从青铜器铭文来看,周代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共同的政治制度,并进一步说出夏、商两代该制度的特点和西周与夏、商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史前文明史的分期和特征
1.(2024·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命题角度二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2.(2024·福建,1)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
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
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
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视角出新一 二里头先民的成就
3.二里头先民创造的牙璋、铜铃、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陶盉等礼制用器,在东南之江淮地区、南方之江汉地区、西南之成都平原、北方之赤峰地区,都可以见到踪迹。这说明( )。
A.当时各区域的文明发展具有多元性
B.夏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区域文明在发展中存在交流的情况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视角出新二 商和西周的农业生产
4.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这一方式被称为“耦耕”。从“协田”到“耦耕”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
B.劳动生产技术的提高
C.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D.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视角出新三 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5.如图所示为仰韶文化时期的船形彩陶壶。壶的口部呈杯状,壶的造型为短宽形,像一只小船,壶身两面都有类似渔网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 )。
A.长江流域的先民以捕鱼为生
B.陶器制造中匣钵已成为主要工具
C.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
D.原始精神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视角出新四 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
6.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青铜器出土数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造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 )。
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元谋人 ②龙山 ③私有制 ④禅让 ⑤龙山文化 ⑥公元前2070 ⑦内外服制 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⑨犬戎 ⑩国有制
考教衔接
1.提示 史料价值:是研究商朝文明和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史料。
2.提示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3.D 根据材料中学者认为所发掘的红山文化代表辽宁沙锅屯遗址与仰韶文化大致同期,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 000—5 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其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结合备选项可知沙锅屯遗址出土了彩陶残片,是学者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故选D项;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而骨制凿刀和燧石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的代表,排除A、B两项;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同属于北方地区的中华文明,前者分布在黄河中游,后者分布在辽河上游,两者主要培育和种植粟,长江流域的文明主要培育和种植稻,排除C项。
4.B 据材料可知,虽然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王室继承人,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手中,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命题视角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及特征
提示 (1)特点:本土化,我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化,不仅仅是黄河、长江流域,海河、辽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变化: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平原。
解析 第(1)问,从重要人类遗址距今年代,可得出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从重要人类遗址的空间分布,可得出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地理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特点,注意对比分析两个时期的空间分布。
命题视角二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提示 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变大,私有制已经产生。
地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中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情况的记述可知,当时不同墓主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存在差异,说明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等现象已经出现。第②小问,大汶口文化出现在黄河流域,它出现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这些人类文明独有的现象,说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主题二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命题视角一 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
提示 (1)因为夏朝以前的传说或历史是后世记载的,属于二手史料,不能直接作为证据。
(2)不能肯定。虽然二里头文化遗址遗物丰富,但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所谓“孤证不立”。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类型史料具有不同价值,材料一“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反映了夏朝以前的传说或历史是后世由单纯的文字记载的,属于二手史料。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可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更丰富的解释,材料二缺乏关于夏朝的实物信息和文字信息,根据材料一“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可以作出判断。
命题视角二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提示 制度:“封建”制度。
特点:各邦都从原有部落发展而来,名义上从属于王朝。
不同:西周的许多邦由周王分封而成,周王与各邦之间具有宗法关系或姻亲关系,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这和夏、商两代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实行‘封建’制度”可知,夏商周时期共同的制度是“封建”制度。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夏、商两代的诸侯都是从原有各部落发展起来的小邦,只是在名义上从属于王朝,而并非实际上由王朝封土建国”可知,夏商时期该制度的特点。第③小问,根据材料“周王朝不仅与诸侯国保持政治和文化上的关系,而且与同姓诸侯保持着宗法关系,与异姓诸侯结有姻亲关系。不论从传统文献还是从青铜器铭文来看,周代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可知,西周与夏、商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1.D 题干选取了一个具体的某史前考古遗址,通过大、中、小墓葬的数量呈现的金字塔似的分布结构,得出该遗址出现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反映了社会分化基础上,统治阶级的产生。题干呈现的某史前遗址社会面貌,与教材中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叙述类似,如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等,故可以判断D项正确。
2.A 早期国家都城中的宫城建设以宗庙为先,宫殿则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平台,“左庙右宫”及“双轴线”折射了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的相互维系,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祭祀制度的相关内容,不能推断出祭祀制度日趋完备,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宫城遗址的布局,无法体现内外服制,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后世王朝宫城的布局样式,无法断定都城布局已成定式,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明向四周辐射,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强大影响,这说明当时区域文明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交流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二里头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一体性,而不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地礼制用品的相似性与统一性,不能说明夏朝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铜铃、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不能说明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故D项错误。
4.B 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三人一组耕作,到西周以后的两人协同耕作,反映了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商和西周都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5.D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船形彩陶壶说明当时的居民已掌握制陶和造船技术,开始把船作为交通工具。并且,这种船形彩陶壶体现了当时人们已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标准,是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演变过程的重要佐证。此外,“正在撒网捕鱼”说明当时居民已经掌握了捕鱼的技术。综上所述,材料体现了原始精神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项正确;仰韶文化不在长江流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制造陶器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的船形彩陶壶说明当时的居民已掌握制陶和造船技术,材料未体现“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主要被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体现了西周青铜器分布的范围广和地点集中,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特点鲜明,即周王室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紧密联系,C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鲜明,未体现诸侯挑战王室权威,排除A项;此时宗法分封并没有逐步弱化,排除B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