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一、必修部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二、选择性必修部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了解先秦时期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理清·知识结构】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概况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①国君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②年被秦国吞并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差异2.华夏认同表现 春秋时期 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③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 ④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 ⑤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社会变革(1)目的: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3)典型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 公元前356年内容 经济:⑥,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强制大家庭拆散为⑦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特点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诸子百家学说1.孔子和老子人物 孔子 老子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 内容 (1)核心观念是“⑧ ”,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 (2)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3)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1)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⑨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教育 成就 (1)以“⑩”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2)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2.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 新兴的阶层崛起 政治环境 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文化教育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民间”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2)重要派别儒家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的政治主张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的政治思想 (3)影响思想解放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现实意义 为新兴的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深远影响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1.华夏观念华夏最初是指史前时期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若干部落或政治共同体,这些部落被后世视为汉文化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左丘明在《春秋左传注疏》中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久而久之,“华夏”便成了汉族和中国的代称。“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当时“华”已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也为国名。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2.“春秋无义战”所谓“义战”就是指正义的战争,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各国间的争霸战争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的生产规模可以涵盖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田庄。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佃农经济。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寻找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解救出来,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1.(摘编自教材第9页的《春秋列国形势图》与第10页的《战国形势图》)阅读下列材料。图1 图2图2与图1相比较,你可以获得哪些变化的信息 2.(摘编自教材第12页“学思之窗”)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其核心主张与本质目的分别是什么 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3.(摘编自教材第13页“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 (高考链接·与教材第10页春秋时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相联系)(2024·重庆,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5.(高考链接·与教材第12页老子的思想主张相联系)(2024·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一、先秦的官员选拔(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0)世官制 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举荐和军 功授爵制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二、先秦时期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选择性必修2第7课P36)1.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2.发展古代中国 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商朝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突破·重点难点】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命题视角一 华夏认同观念材料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命题视角二 商鞅变法材料 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视为“末业”。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中已有一部分人弃农经商,“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商鞅规定: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农民,罚其成为官府的奴婢。商鞅还采取加重关市的商品税、不许商人贩卖粮食、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徭役等措施。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和纳税服役的人口,商鞅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男子成年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命题视角 百家争鸣材料一 (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大戴礼记·五帝德》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道之不塪,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取止矣。——《墨子·节葬下》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必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的形象。(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演练·创新试题】命题角度一 周王室衰微1.(2024·山东,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命题角度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2.(2024·浙江1月选考,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视角出新一 东周列国都城的布局3.东周列国都城均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列国将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国君处理政务的政殿位于整个都城的制高点。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宗庙等祭祀性、礼制性建筑仍然存在,但已被移出宫城之外。东周列国都城布局反映出( )。A.贵族退出政治生活B.等级分封制度得到巩固C.诸侯国君加强集权D.城市营建沿袭西周定制视角出新二 民族交融4.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民族的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缩小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视角出新三 春秋时期思想家的治国主张5.孔子希望用仁义之学重建政治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而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层的争夺和对下层的控制,从而实现无为而治。这反映出( )。A.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汇流B.儒道两家的对立冲突C.士人对治世理想的追求D.礼制成为社会的共识视角出新四 阴阳家的主张6.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参考答案知识梳理①姜姓 ②公元前256 ③华夏 ④戎狄蛮夷 ⑤铁犁牛耕⑥重农抑商 ⑦个体小家庭 ⑧仁 ⑨道 ⑩有教无类 士仁政 相生相胜 尚贤 中央集权 地主阶级考教衔接1.提示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明显:宋、鲁、吴等国消失。②出现新兴诸侯国:三家分晋,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③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④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数量减少,靠近中原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2.提示 核心主张:改革能使国家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本质目的:通过改革,建立先进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认识:表达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性,为改革的成功和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提示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4.B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的墓葬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关中地区的墓葬变成西头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墓葬朝向发生变化,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墓葬朝向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出现变化,与趋于稳固的说法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排除D项。5.C 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上层建筑变革的背景下,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但道家的思想与此主张相悖,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如《道德经》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表述,故选C项;儒家经典《礼记》中有“选贤与能”的主张,墨家代表墨子则倡导“尚贤”,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任贤”并由贤良智者“集思广益”,他们都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一些诸侯国统治者的呼应,排除A、B、D三项。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命题视角一 华夏认同观念提示 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解析 据材料“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族的雏形”可得出,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族的认同感”可得出,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据材料“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可得出,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也是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命题视角二 商鞅变法提示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受到冲击;法家思想的影响;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为实现秦国富国强兵;商鞅个人的认识。影响:增加了劳动力和人口,保障了秦国的财源和兵源;推动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所沿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转型。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中已有一部分人弃农经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受到冲击;结合所学,还可以从阶级关系的变化、法家思想的影响、诸侯争霸的社会形势以及商鞅个人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第②小问,根据“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和纳税服役的人口,商鞅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男子成年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增加了劳动力和人口,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同时还可以从实现秦国富国强兵、促进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角度总结其积极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转型。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命题视角 百家争鸣提示 (1)形象: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塑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塑造成严明法纪的形象。(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在社会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3)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 但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可知,大禹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据材料二“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可知,禹死后衣服、被子只有三件,棺材也是用普通的桐木制成的,墨家将禹塑造成节葬的典型;据材料三“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可知,法家将禹塑造成严明法纪的形象。第(2)问据唯物史观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阶级变化、教育发展等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第(3)问第①小问,从史料类型上看,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第②小问,文献史料记载可能会因为年代久远、史料不足而存在偏差,因此需要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1.A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诸侯国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满足新的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诸侯国转变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诸侯国转变做法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2.A 据材料“四川……成都平原……灌溉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项;芍陂是由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开凿于秦朝时期,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排除D项。3.C 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列国都城以国君为中心,而传统的祭祀性建筑逐渐被边缘化,这说明当时诸侯国君在加强集权,故选C项;东周时期,贵族并未退出政治生活,排除A项;这一时期祭祀性的建筑逐渐被边缘化,说明等级分封制度逐渐被破坏,排除B项;东周城市营建与西周城市营建的关联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4.C 由“传向周边各民族……被中原地区吸收”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出现,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民族隔阂缩小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统一观念加强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C 孔子希望用仁义之学重建政治秩序,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层的争夺和对下层的控制,二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社会安定有序,达到天下大治,这反映出春秋时期士人对治世理想的追求,故选C项;孔子和老子实现治世理想的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能体现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汇流,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都追求建立理想社会,他们的方式存在差异,但这不代表二者之间存在对立和冲突,排除B项;礼制是孔子坚持的主张,而不是老子的主张,且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能得出礼制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6.C 结合所学可知,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一理论为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哲学依据,故邹衍受到各国国君欢迎,C项正确;敬天保民并不是邹衍的观点,因此他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国君认同这一思想,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到汉朝时期才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集权思想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与邹衍的思想不符,所以邹衍受到欢迎并不能体现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