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一、必修部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选择性必修部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理清·知识结构】
一、秦的统一
1.完成统一
条件 客观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远交近攻的策略
过程 灭掉 六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①
开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②、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
2.确立政治制度及巩固措施
中央 集权 制度 皇帝制度 嬴政自称“③”,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九卿 三公指④、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郡县制 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⑤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巩固 统一 统一车轨、文字、⑥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3.影响
疆域辽阔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制度创新 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社会进步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2.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二、暴政而亡
残暴统治 徭役繁重;刑法严苛;⑦;等等
农民起义 公元前⑧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⑨ 
楚汉战争 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结果:刘邦击败项羽
1.“大一统”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诸侯系于天子,不只是单纯的地域统一。“大一统”更多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理念最终在“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为现实。
2.“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早期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更大,更在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强化。
3.反秦群体
农民、中小地主、下层官吏:因为负担沉重、法律严酷反对秦朝的统治。
知识分子:因为“焚书坑儒”反对秦朝的统治。
六国旧贵族:因企图恢复旧有的权势而反对秦朝的统治。
1.(摘编自教材第15页导言)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据此可知,《吕氏春秋》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吕氏春秋》及其思想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2.(摘编自教材第20页“学习拓展”)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关秦律的竹简(图片见教材),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
这些竹简有何历史价值
3.(高考链接·与教材第17页《秦朝形势图》相关联)(2020·浙江7月选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一、秦朝的文书制度(选择性必修1第1课P4)
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二、秦朝的官员选拔(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0)
秦朝的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制度创新
命题视角一 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材料 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大一统”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其中,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土地范围也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秦朝“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命题视角二 秦朝制度创新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构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主题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命题视角一 秦朝速亡的原因
材料一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为什么
命题视角二 以史为鉴知兴替
材料
作者及著作 写作时代 内容摘录
陆贾(约公元前240—前 170)《新语》 汉高祖时期 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贾谊 (公 元前200—前168)《过秦论》 汉文帝时期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蒙罪者众,刑僇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柳宗元(773—819)《封建论》 唐朝中后期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1)结合所学,分析陆贾、贾谊、柳宗元对秦亡原因的认识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政治主张。
(2)对于秦亡原因,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秦朝重视农业生产
1.(2024·湖北,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命题角度二 史学研究的争论
2.(2023·湖北,2)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视角出新一 通过秦简看社会发展
3.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语书》是地方官员向下属公布的教令,其中写道:“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这反映出秦朝( )。
A.政府注重整顿社会风气
B.已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C.地方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奉行儒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视角出新二 秦朝统治思想
4.下图所示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这反映了秦朝( )。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要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如此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
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
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
视角出新三 秦代文书制度的发展
5.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记录 文献出处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法家思想得到落实
B.开辟文书治国先河
C.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D.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咸阳 ②临洮 ③始皇帝 ④丞相 ⑤中央 ⑥货币
⑦焚书坑儒 ⑧209 ⑨咸阳
考教衔接
1.提示 主张: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意义: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先秦学术资料。
2.提示 历史价值:大大丰富了对秦律的理解,对研究我国封建时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和印证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秦律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A 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项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项;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项。
主题一 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制度创新
命题视角一 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提示 变化:大一统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大一统的内涵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土地、民心层面发展到秦朝的制度层面。
原因:民族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秦朝统一,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大一统’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可知,大一统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据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大一统的内涵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土地、民心层面发展到秦朝的制度层面。第②小问,根据材料“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可知,民族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命题视角二 秦朝制度创新
提示 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积极影响: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上专制,束缚了文化多样性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转型。
解析 据材料“元首制度”“中央政府机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据材料“此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知,秦制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对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全面解答。
主题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命题视角一 秦朝速亡的原因
提示 (1)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戍边误期当斩。深层次原因:秦的暴政。
(2)不认同。
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源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原因: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述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记述的是秦始皇时期。其二,“適戍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秦帝国疆域辽阔,各地对法律的执行有可能存在差异。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失期,法皆斩”可得出按照《史记》的记载,法律规定戍边误期当斩。结合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才是秦亡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民起义的深层次原因。第(2)问,根据史料价值研究的角度,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源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相。
命题视角二 以史为鉴知兴替
提示 (1)主张:陆贾认为秦朝刑罚过重导致秦亡,西汉初建,经济残破,他希望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巩固新政权。贾谊认为秦二世的残暴无道导致秦亡,汉文帝时期,国家元气恢复,但潜伏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他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实现长治久安。柳宗元认为秦亡的原因不在于实行郡县制而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唐中后期,藩镇割据,他希望统治者吸取秦亡汉兴的教训,撤销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2)角度:政府的施政方针;统治者能力大小;君主专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知,陆贾认为秦朝刑罚过重导致秦亡,贾谊认为秦二世的残暴无道导致秦亡,柳宗元认为秦亡的原因不在于实行郡县制而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再结合三人所处时代背景,针对西汉初建时期、汉文帝时期、唐朝中后期面临的现实问题吸取秦亡教训,提出针对性的休养生息、施行仁政、撤销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第(2)问,结合秦朝灭亡的原因,还可以从政府的施政方针、统治者能力大小、君主专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等角度分析。
1.B 根据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可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与抢夺百姓在春夏季节的农忙时间,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秦国的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要求在农忙时节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此法令较为合理,不属于残暴严苛的统治,排除C项;秦朝尚法,而非崇儒,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列入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列入本纪之理。这一原因是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着眼点不在于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倾向的不同不是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教令注重教化百姓去恶向善,用法令规范民众,以此来淳化民风,故选A项;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材料仅提到《语书》中地方官员向下属公布的教令,无法体现秦朝已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表现为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极度不满,并可能采取行动进行反抗,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用法令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和对社会风气的整顿,两者不相关,排除C项;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法并用,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体现了法家思想;“仁义忍让”“与人相处要诚挚、讲信义”“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体现了儒家思想;“刚柔相济”体现了道家思想;“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戒除安逸享乐”体现了墨家思想。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的为吏之道,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秦朝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C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秦朝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未涉及地方治理,排除D项。
5.D 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辄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规定紧急文书必须马上送走,非紧急文书应当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可久留,否则要按照法律论处,可见秦朝有着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故选D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加强君主集权,等等,材料主要涉及对文书制度的规定,与法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我国古代文书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开辟文书治国先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强调官吏的权力由皇帝授予,而不是由个人或贵族直接控制,与材料反映的文书制度无关,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