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坐标】【阶段特征】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政治方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基本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荡。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经济方面 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思想文化方面 士人群体形成,书法艺术由自发进入自觉阶段2.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政治方面 制度上有重要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的开创、发展与完备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成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对外交往活跃,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济方面 隋唐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南方农耕经济全面发展,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时期,诗歌繁荣,书法艺术成就突出,科技不断进步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一、必修部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二、选择性必修部分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清·知识结构】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 魏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蜀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① ,简称蜀 吴 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曹魏灭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的灭亡 背景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②、羯、氐、羌和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史称“永嘉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主导了局势 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的崛起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③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建立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演变 南方先后经历了④ 、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背景 从⑤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史称“衣冠南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主要政权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⑥ ,合称“十六国” 北方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前秦的兴衰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⑦,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 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最新版选择性必修1第4课)后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⑧;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⑨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王朝合称北朝。6世纪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1.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经济的发展与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4)各民族间的征战。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5)中原地区统治者的政策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蜀汉和东吴的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的兴亡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⑩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设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 暴政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亡2.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兴衰建立与统一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贞观之治” 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 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 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原因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 兵力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 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唐朝的灭亡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2)唐朝的民族关系北方 (突厥、 回纥) 东突厥 贞观初年,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西突厥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西域 唐朝中央政权先后设置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回纥 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西南 (吐蕃) 唐太宗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前期 唐蕃会盟东北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3.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后周世 宗的改革 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1.(摘编自教材第30页“历史纵横”)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á)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由此可知,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摘编自教材第38页“史料阅读”)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方镇”的权力出现什么变化 由此导致了什么社会后果 3.(摘编自教材第39页“问题探究”)唐代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文帝在位时期:“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据此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1.民族交融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民族交融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现。2.衣冠南渡指的是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继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于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西晋末年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族为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普遍认为西晋末年与北宋末年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某些历史研究者将三者统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都被冠以“衣冠南渡”者不在少数。3.朋党之争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寒门士大夫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世家士大夫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的原因是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际上,这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两党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4.(高考链接·与教材第37页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相联系)(2024·重庆,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选择性必修2第4课P20—23)(1)农业工具(灌溉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2)手工业工具(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3)庄园式劳作: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突破·重点难点】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命题视角一 江南经济的开发材料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沈约《宋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解读。命题视角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材料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他采用大臣崔宏的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的户籍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解析其历史意义。主题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命题视角一 唐朝的民族关系材料一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 唐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简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当今有何启示。命题视角二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贡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割据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贡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防遏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贡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御边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贡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财赋型 9 朝廷任命 上贡 驻兵少防盗贼材料二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全部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于是告终。——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是否赞同唐朝亡于藩镇的说法 请说明理由。【演练·创新试题】命题角度一 东汉至南朝人口的变化1.(2024·湖南,3)下表所示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户口数/万户 人口数/万人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64.98 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年) 14.23 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 4.19 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命题角度二 北魏皇帝的赏赐2.(2024·广东,2)下表所示为《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命题角度三 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3.(2024·安徽,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命题角度四 影响人口的因素4.(2024·浙江1月选考,5)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 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 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命题角度五 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2024·湖北,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视角出新一 新视角看民族政权改革6.西晋时匈奴人刘渊想做中原的帝王,便打着“尊汉”旗号自称汉王;北朝参考汉制,大力兴办儒学,祭祀华夏圣人;这一时期黄帝也从华夏祖先被推广为北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些现象( )。A.表明了各个政权间差异消弭B.推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C.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视角出新二 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7.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由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的流民部曲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有亲缘或地缘关系的流民在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从事的桃花源农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的军垦农业。这一局面的出现(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动摇了士族政治的基础D.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参考答案知识梳理①蜀汉 ②匈奴 ③士大夫 ④宋 ⑤西晋 ⑥成汉 ⑦淝水 ⑧洛阳 ⑨隋唐 ⑩陈 大运河 唐太宗 社会经济 节度使 藩镇割据 安西都护府 渤海郡王后梁考教衔接1.提示 基本特点:士族当权,皇权退让。2.提示 变化:最初节度使只管兵;后来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独立性很强。社会后果:随着方镇的强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3.提示 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为隋朝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繁荣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隋朝统一,社会相对稳定;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厉行勤俭节约。4.A 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朝廷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尾大不掉,违背了设置节度使的初衷,削弱了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壮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由蕃将充任节度使并不是失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中就有不少是蕃将出身,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这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排除C项;节度使的设置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命题视角一 江南经济的开发提示 成就:南朝宋前期经济发展繁荣,史称“元嘉之治”;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农业、渔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导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朝政权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加之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隋朝统一及隋唐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解析 第①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宋前期经济发展繁荣,史称“元嘉之治”;据“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可知,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经济得到发展;据“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可知,农业、渔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相关信息的因果,如通过分析南北方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和自然条件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现象出现的原因,再从经济、民族和政治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命题视角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提示 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易服饰、说汉话、通婚姻;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顺应历史趋势,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隋唐大一统盛世打下了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强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通,丰富了中华文化。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可知,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根据材料“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的户籍改为洛阳户籍”可知,改汉姓、迁汉籍;根据“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可知,祭祀先代诸圣。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强化华夏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等方面进行分析。主题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命题视角一 唐朝的民族关系提示 方式: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政治和亲;会盟通好;册封首领;武力征伐;经济交流。积极影响: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完善了国家的治理模式;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启示:要以和平的、开明的政策处理民族关系;要善于吸收各民族先进的制度文化;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谐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还包括设立机构、和亲、会盟、册封。第②小问,根据所学,可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治理、后世借鉴等方面作答。第③小问,可从民族政策、国家治理等角度说明。命题视角二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提示 同意: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此后,藩镇割据威胁京畿,继续动摇唐朝统治。分裂割据的形势也导致中央只能依靠东南财赋支持,对全国的治理能力下降,最终被藩镇武将朱全忠(朱温)灭亡。虽然唐朝一度倚靠部分藩镇节度使生存,甚至还有其他复杂因素,但藩镇割据是唐亡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意:藩镇割据造成安史之乱后,最早真正割据的仅是河朔藩镇,唐朝仍有中兴机会。且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藩镇也都依附于朝廷,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而东南财赋型藩镇渐成中央的主要财赋来源。但唐中央统治腐败,如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削弱朝廷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加上战乱频繁导致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终因黄巢起义导致的财政崩溃而亡。藩镇割据只是唐朝衰落的一个因素,唐朝衰亡的实际原因很复杂。不完全同意:藩镇割据是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导致了安史之乱;割据势力威胁京畿,继续削弱唐朝统治;藩镇割据导致中央只能依靠东南财赋支持,对全国的治理能力下降,最终被藩镇武将朱全忠灭亡。但是,唐朝中后期地方藩镇割据与听命于中央的情况皆有,统治者腐败同样是关键因素,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削弱朝廷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使唐朝终因黄巢起义导致的财政崩溃而亡。不应忽视藩镇割据因素的关键性,但也要看到唐朝灭亡的复杂多因。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是否赞同唐朝亡于藩镇的说法,可以灵活处理,既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或不完全同意;若赞同,则要强调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弱化其他因素的影响。若不赞同,则要强调除藩镇割据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唐朝灭亡影响的重要性,藩镇割据只是唐朝衰落的一个因素,唐朝衰亡的实际原因很复杂。若不完全同意,则要将藩镇割据和其他因素一起综合分析,得出唐朝的灭亡既有藩镇割据的因素,也有其他重要因素。1.C 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的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相对而言,南方人口下降幅度较小,个别地区人口增加,但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大量减少,这主要与这一时期豪强势力的壮大,豪强势力隐匿人口有关,很大一部分户口和人口被豪强大族掌控,故选C项;瘟疫通常是区域性的、短期的,不太可能导致户口数和人口数长期、持续的减少,特别是几百年的人口持续减少,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不会导致官府掌握的人口数大幅度减少,排除D项。2.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时期部分皇帝的赏赐依然是牛马、奴婢等,这体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是其民族习俗的延续,C项正确;皇帝赏赐牛马并不代表当时游牧经济衰落,排除A项;赏赐牛马数量的多少是根据功劳的大小决定的,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等级制度森严的结论,排除B项;484年,孝文帝实行俸禄制改革,与表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存在互市交易,这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榷场的设立是在宋朝时期,排除D项。4.B 据材料“西汉末人口约6 000万……天宝年间,人口约5 300万”可知,历经700余年的发展,西汉末年至唐朝中期人口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至唐朝中间经历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这一阶段大部分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人口自然繁衍恢复的速度也受到影响,故选B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工具、技术继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人口不断外迁”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南北经济衰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朝廷对于节度使的任命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无论是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还是最终任命本镇推举的人选,都显示出朝廷在节度使任命上有决定权。此外,任命结果由宦官传达,也进一步体现了朝廷对藩镇的控制力。这说明此时藩镇的独立性受到朝廷的限制,故选A项。材料体现出节度使出现更替时,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这说明任免程序不规范,排除B项;外重内轻局面指的是一种军事布局或权力分布状态,其中外部(通常是边疆地区)拥有较大的军事力量或政治权力,而内部(指内地或中央)则相对较弱,唐朝外重内轻局面主要是在天宝年间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藩镇的独立性受限,无法据此得出宦官权力有所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多仿效汉制,推崇儒家思想,体现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消弭”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认同,部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7.B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了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包括私人组织和国家组织两种,流民对荒地的开垦促进了农业发展,继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土地开垦,有些是由庄园主领导的,故而增强了庄园地主的实力,加强了士族政治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转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