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发展【课标要求】一、必修部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认识这一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选择性必修部分1.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2.了解科举制及其阶段特征,知道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3.了解隋唐时期劳动工具的变化。4.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理清·知识结构】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兴衰 曹魏时创立。随着士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① 实质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隋唐:科举制形成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② 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作用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制度2.三省六部制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太宗时设置了宰相议事的地方——④,后改称中书门下 政事堂与政事堂会议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政事堂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协调三省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从本质上来看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二者在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3.赋税制度魏晋南北 朝: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 租庸调制 内容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岁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后期: 两税法 背景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内容 每户按⑤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⑥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2)税收种类:征收种类简化。(3)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4)征税内容:实物→货币。(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汉代 儒学正统 儒学呈繁盛之势魏晋 南北 朝 三教融合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 “三教合归儒”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 三教并行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唐中期 复兴儒学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文学艺术文学 魏晋南 北朝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 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以⑦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⑧等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3.科技魏晋南 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⑩,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文化交流佛教 东传 高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学问僧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是其中的代表 其他 文化 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1.(摘编自教材第41页“学思之窗”)“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段史料记载了唐代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有何史料价值 2.(摘编自教材第43—44页“问题探究”)唐代陆贽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对当时的赋税制度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3.(高考链接·与教材第42页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改革相联系)(2024·重庆,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年)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4.(高考链接·与教材第45页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相联系)(2024·江苏,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5.(高考链接·与教材第49页外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相联系)(2024·甘肃,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一、隋唐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1—32)(1)官员选拔——科举制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特点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 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亲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官员的考核A.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B.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C.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3)监察A.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B.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二、魏晋至隋唐地方政治制度(选择性必修1第1课P6)(1)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2)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3)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4)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三、农业工具(选择性必修2第4课P20)唐朝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四、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选择性必修3第9课P52—53)物 质 文 化 传 出 (1)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3)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传 入 (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葡萄等物种。 (2)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 (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精 神 文 化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方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突破·重点难点】主题一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命题视角一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跻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命题视角二 两税法材料一 丁租庸调,并入两税。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材料二 唐朝元和时江淮八道49州144万户,总税额应为1 056.96万贯。其中供京师与留州使用的比率若以《吴地记》所载56%计,上供部分约为592万贯。大中年间税钱859万余贯,江淮八道的592万贯若保持不变,则占69%,国家财政对江淮的仰赖一目了然。——据[唐]陆广微《吴地记》整理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摘编自[唐]白居易《重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朝两税法的价值。除上述史料之外,研究唐朝两税法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主题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命题视角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材料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多元并进,内容丰富,下表列出了相关片段。东汉末年 否定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以及夫妻间不拘礼法的言论和行为,颇行于世东晋 道教理论家葛洪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之玄道……终不得长生也。”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字,充满了清丽柔美、空灵飘逸之气前秦 苻坚不但对西域诸胡要“示以中国之威,尊以王化之法”,而且把东晋也称作“未宾王化”的一隅之地南朝 梁朝僧人讲:“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南方佛教则重视《般若经》等阐述佛理的经典北朝 北方佛教流行的是以修福事功又简便易行的禅宗、律学和净土等宗派乐府诗《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北方的诗豪放悲凉,魏碑质朴遒劲北魏孝文帝和他弟弟元勰皆能七步赋诗,而且韵义俱佳西魏北周时期,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裴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晓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论明确。)命题视角二 隋唐时期的文化材料 中华文化圈形成的时间大体是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结合所学,以材料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演练·创新试题】命题角度一 九品中正制的兴废见证了统治集团特权的变化1.(与教材第40页“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相联系)(2022·湖南,3)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命题角度二 三省六部的演变2.(与教材第41页“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相联系)(2022·广东,3)右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命题角度三 儒家思想对少数民族的影响3.(2024·黑吉辽,2)下表所示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 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命题角度四 唐朝文化的特点4.(2024·安徽, 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视角出新一 影响史书编写的因素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为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视角出新二 史书编写与思想的关系6.下表所示为《旧唐书》与《新唐书》相关内容的对比。据此可知( )。《旧唐书》 编撰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 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存在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原文的现象,体例较为混乱《新唐书》 编撰于 北宋时期 针对《旧唐书》中文字烦琐的问题,追求文字精练;效仿“春秋笔法”,叙事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A.《旧唐书》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B.理学有利于《旧唐书》的传播C.《新唐书》注重原始史料的保存D.《新唐书》强化儒家伦理的影响视角出新三 唐朝重修姓氏录7.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姓氏录》,规定士族中只要有人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被列入其中。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 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 364家。此举旨在( )。A.巩固统治基础B.强化中央权威C.推进科举改革 D.平衡派别利益参考答案知识梳理①家世 ②进士和明经 ③审核诏令 ④政事堂 ⑤户等⑥以人丁为主 ⑦顾恺之 ⑧莫高窟 ⑨齐民要术 ⑩赵州桥僧一行 千金方 玄奘 空海考教衔接1.提示 主要内容:唐代科举制度、世风习俗、诗人墨客的遗闻逸事。史料价值:是了解唐代科举制度的生动详细的重要史料。2.提示 陆贽认为两税法从立法之始就是不合理之法,将大历年间收税最多的一年的税收额作为两税的税额,不是给百姓减轻负担,反而有敛财的目的。因此他说两税法是国家用不合法的法令当作税收制度,把具有敛财目的的赋税之法当作国家不变的规定。3.C 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课是指田税),则不会被授田;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劳动力人口上缴田税,因此可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的结论,C项正确;材料强调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收取地租的,规定佃户每年应缴纳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按此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4.C 儒学世家大族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坚守并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的复兴,C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经学家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排除D项。5.A 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主题一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命题视角一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提示 (1)特征:从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程序严密,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2)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成重学和读书的社会风气;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消极影响:考试内容不切实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科技的创新;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控制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形成官本位思想,至今仍有消极影响。解析 第(1)问,根据“进士科”“武举”可分析出从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据“殿试糊名”可分析出程序严密,择优录取;据“南北分卷”可分析出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据“八股文定型”“废科举”可分析出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第(2)问,据“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据“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得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据“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再结合所学分析其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命题视角二 两税法提示 价值:材料一是文献资料中的原始档案类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用来研究两税法与前代税制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以及两税法征收标准、特点和创新之处。材料二是文献资料中的地方志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用来研究两税法的实施时期,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分割与征收情况。材料三是文献资料中的诗文类史料,属于文学作品,但由于作者是历史见证者,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两税法的实施情况和局限性。补充史料:补充两税法当事人或当时言论类的原始文献史料,以了解当事人或时人对赋税改革的认识与看法;补充唐代墓志类史料、《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类文献史料,以了解唐代各地两税法实施的情况。解析 第①小问,依据材料的出处、价值、所涉及的两税法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第②小问,还可补充两税法当事人或当时言论类的原始文献史料、唐代墓志类史料、《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类文献史料,以了解唐代各地两税法实施的情况。主题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命题视角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提示 示例1:材料提到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违背儒家礼法的行为和言论。这反映出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社会动乱,导致传统的价值观出现了变异,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材料中还展示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信奉者认同儒家伦理的言论。这反映出该时期虽然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但儒学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它们所不具备的。佛、道两教也努力将儒学的某些理论与自身的教义进行调和。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示例2:材料提到北朝乐府诗歌:“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这反映出,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接触,但总体上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材料还展示了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帝王以华夏君主自居,具有较高汉文化素养,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们主动接受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还提到北方社会呈现出尚武的风气,这反映出北方汉人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示例3:材料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佛教文化、诗歌、书法风格迥异。这反映出该时期政权长期分裂割据,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内迁和众多汉族人口南迁,南北方文化的地域特征愈发明显。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文化呈现南北分明的多元特征。解析 据材料“否定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以及夫妻间不拘礼法的言论和行为,颇行于世”可知,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违背儒家礼法的行为。据材料“道教理论家葛洪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之玄道……终不得长生也’”“梁朝僧人讲:‘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可知,道教和佛教为了更好的传播,吸收了儒家学说的部分思想。整体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式微,但仍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可从其他角度选择材料,根据材料“乐府诗《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苻坚不但对西域诸胡要‘示以中国之威,尊以王化之法’,而且把东晋也称作‘未宾王化’的一隅之地”可知,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不断交融。通过材料中涉及的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内容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文化呈现南北分明的多元特征,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诗歌、书法、少数民族文化等。命题视角二 隋唐时期的文化提示 影响: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确立本国制度;唐招提寺仿唐建筑建造(鉴真东渡、空海求法)。解析 根据材料“以儒学为核心”“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汉语的文字范式”“中国式的佛教文化”并结合所学,可从思想、文字、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作答。1.A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势力衰落,九品中正制因难以承担选才重任故被废除,科举制创立顺应了这一趋势,唐高祖时期尽管九品中正制一度恢复,但很快被废除,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制的弊端,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伴随着士族衰落和科举制创立,门阀观念逐渐淡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在恢复不久后再度被废除,说明其不可延续,故D项错误。2.D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隋唐时期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3.D 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六行”“四德”“孝”“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得到传承,排除C项。4.A 材料反映了唐朝的两部文学作品中都记录了大量的外国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些外来植物的记录不仅展示了唐朝时期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更反映出唐朝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和接纳精神,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主要讨论了外来植物在唐朝的传入和流行,以及唐朝文学家对这些植物的记录,并未提及唐朝的风俗习惯传播到外国,排除B项;材料仅提供了关于植物传入和流行的单一信息,无法全面反映市民生活的整体面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两部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也没有提及唐朝时期文学体裁的多样性特点,排除D项。5.A 据材料“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为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重视对世家大族的记载,表明当时史书的撰写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故选A项;其他三项由材料均不能得出,排除。6.D 据材料《新唐书》“编撰于北宋时期”“效仿‘春秋笔法’,叙事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可知,《新唐书》重视伦理纲常,故选D项;据材料《旧唐书》“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原文”可知,《旧唐书》并不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排除A项;据材料《新唐书》“叙事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可知,理学有利于《新唐书》的传播,排除B项;据材料《旧唐书》“史料来源……存在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原文的现象”可知,《旧唐书》注重原始史料的保存,而《新唐书》“追求文字精练”,排除C项。7.A 唐高宗的这一举措明确了士族的等第,将做官进了五品的人列入《姓氏录》。这种政策的调整可以看作唐高宗在努力扩大统治基础,将更多的中下层官员纳入士族体系,从而巩固其统治,故选A项;强化中央权威主要通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措施来实现,材料并未明确提及与中央权威直接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与科举改革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虽然这种调整可能会涉及不同士族的利益,但材料并未明确提及此举是为了平衡派别利益,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