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1.两宋时期(960—1276年):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政治方面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宋朝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和维护国家安定产生了积极影响。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经济方面 宋朝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思想文化方面 宋朝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理学),特别是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宋词成就突出,文人画兴起
2.元朝时期(1271—1368年):走向统一。
政治方面 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尖锐复杂。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经济方面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棉纺织业发展(黄道婆);漕运、海运发达;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思想文化方面 天文历法、文人画、元曲(杂剧和散曲)等方面成就突出
第7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一、必修部分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择性必修部分
了解宋元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宋元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理清·知识结构】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两宋的兴亡
政权 北宋 南宋
建立 960年 1127年
都城 东京(开封) 应天府→临安
建立者 宋太祖赵匡胤 宋高宗赵构
灭亡 1127年(靖康之变) 1276年(临安被攻破)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 权力 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①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②,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实行崇文抑 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响
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财政危机
3.王安石变法
背景 措施 结果
(1)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 (2) “③”失败。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富国方面 (1)官府向农民提供④ 。 (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强兵方面 (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2)逐渐恢复“⑤”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效果并不明显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
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注重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次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程序性分工);后者注重具体的事务,由不同的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务(事权性分工)。
2.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荣誉虚衔。“官”与“职”都没有实权,真正掌实权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实际上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冗费现象,行政效率低下。
3.台谏合一
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
4.宋代的文官政治
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虑到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更加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也可以将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为文官政治,或士大夫政治。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
(2)崇文抑武: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
(3)分化事权:实行官、职、差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王安石变法的本质与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夏金的统治
(1)政权建立及政治建设
政权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政治建设
辽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南、北面官;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制度:“⑥”。 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⑦ ”。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
(2)与宋的关系
宋辽关系 北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宋夏关系 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金关系 1141年⑧,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2.元朝的统治
(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措施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京杭大运河(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中央机构 宰相机构是中书省
地方管理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边疆治理 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⑨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3)民族关系
民族 交融 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四等 人制 目的 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措施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⑩”,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1.(摘编自教材第53页插图)阅读下面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示意图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行政机构中,哪一级不存在权力分割问题 哪一级权力分割最为明显 过去归节度使掌握的是哪一级机构
2.(摘编自教材第57页“问题探究”)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其中唐朝人“不能自安”指的是什么 宋朝的“大不可安者”指的又是什么
3.(摘编自教材第60页“史料阅读”)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这段史料描述了当时哪一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其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同及不同的信息
4.(高考链接·与教材第53页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相联系)(2024·广东,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一、宋元时期官员的选拔(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1—32)
1.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2.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二、宋元时期官员的管理(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1—33)
考核 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监察 宋朝: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 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三、宋朝的法律与教化(选择性必修1第8课P48)
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2.教化:理学兴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乡约创立:北宋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四、宋朝的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选择性必修1第17课P100—103)
户籍制度: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基层组织:乡里制度。
社会治理:保甲制。
社会救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优抚政策:福田院。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命题视角一 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如下史料:
组别 史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于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其要寄于监司。” ——摘编自[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四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浸多。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被称为“役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丁组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摘编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运用甲、乙、丙三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丁组的结论。

命题视角二 王安石变法的文化举措
材料 王安石认为,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使未来的改革人才,从在学校时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顺。王安石重新注释儒家经书,提出新的见解, “立政造事”,但这实际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正式颁布,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
——摘编自熊承涤《王安石的变法与教材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主题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命题视角一 宋元两朝更迭的社会概况
材料 1980年,吐鲁番文管所在清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垃圾时,发现了来自杭州金铺的广告文书,广告写道:“□口家打造南柜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口口辨认,不误主顾使用。”文书上还留有清晰的方形折痕。这说明它们当年真正的用途就是作为金箔的包装纸,旧称“裹贴”。在给这批文书进行断代时,出现的“官巷”和“泰和楼”等地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常庆坊东北曰太和楼桥”。太、泰相通,可见这里说的就是吐鲁番文书里的泰和楼。《梦粱录》还写道:“(杭州)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铺。”这一情况完全符合广告词中徐家金铺的位置。另外,周密的《武林旧事》里也有关于太和楼的记述。然而,南宋并不使用“杭州”这个地名。宋高宗将杭州升为“临安府”后,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才又设“杭州路总管府”。元军入临安没有动用武力,它的城市格局在短期内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太和楼等昔日的地标建筑应该依旧无恙。由此,基本可以肯定,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裹贴都属于元朝产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判断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裹贴是元朝产品的依据,并简析杭州的裹贴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命题视角二 辽夏金的职官制度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据《宋史·夏国传》整理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摘编自《金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宋边疆关系与史书史料价值
1.(2024·新课标卷,27)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命题角度二 北宋借助敕书强化法律意识
2.(2024·黑吉辽,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命题角度三 中原传统文化对元朝统治的影响
3.(2024·广东,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视角出新一 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言论
4.下表所示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 )。
范仲淹 “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必须以利劝之……一万贯者与上佐官,三万者京官致仕”
欧阳修 “夺商之谋益深, 则为国之利益损”“大国之善为术者, 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
王安石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
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
视角出新二 影响北宋粮食运输的因素
5.下图为北宋一条粮食运输路线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视角出新三 朱熹对金世宗的评价
6.金世宗在位时,施政仁德,政治清明,得到史书与历代名家认可。朱熹称赞“他能尊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又说:“他岂变夷狄之风,恐只是天资高,偶合仁政耳。”这反映出( )。
A.南宋时期民族矛盾缓和
B.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C.金统治者照搬汉族政治
D.理学蕴含唯物辩证思想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参知政事 ②通判 ③庆历新政 ④农业贷款 ⑤兵农合一 ⑥猛安谋克 ⑦大定之治 ⑧绍兴和议 ⑨宣慰司 ⑩四等人制
考教衔接
1.提示 基层行政机构“县”不存在权力分割问题。
州级机构上面的路,一共设立了四种“监司”,权力分割最为明显。
这四种“监司”的权力在过去是统归节度使掌握的,即过去节度使掌握“路”。
2.提示 唐朝人“不能自安”指的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宋朝的“大不可安者”指的是宋朝出现高度中央集权,过度崇文抑武,军备废弛、国势积弱,出现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3.提示 少数民族:女真人。
相同:擅长骑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
不同:过着定居生活,有农业,住木板房,房中用火炕取暖。
4.D 材料体现了宋代推崇儒学,商人地位较低,说明宋代的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农工商”的界限还未被完全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情况,故C项错误。
主题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命题视角一 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提示 结论: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阐述:“能自安”指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 “有大不可安”指北宋把地方的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在边疆战事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二者彼此制约。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财政负担沉重。
在国家财政管理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把赋税的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国家所有开支由三司负责,浪费巨大。
在军事设置管理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总之,这些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解析 首先,据丁组史料和所学可得出,丁组的结论: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其次,先解析“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的内涵,再根据甲、乙、丙三组史料并结合所学,从地方行政管理、国家财政管理和军事设置管理等三个方面分析其措施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最后,总结升华。
命题视角二 王安石变法的文化举措
提示 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旨在通过教育体系培养支持改革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因为它确立了新的学术标准,并在短时间内影响了大量的士大夫。然而,这一改革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王安石的政策损害了传统学术和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显示了他对于教育在政治改革中作用的深刻理解。他试图通过控制教育内容来塑造士大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实施和维护改革。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王安石的政治远见和改革决心。
尽管如此,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最终未能持续。随着新法的废除,《三经新义》也逐渐被边缘化,表明改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仍然面临挑战。此外,改革可能过于激进,忽视了传统士大夫的抵制力量,导致改革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影响力。
解析 根据材料“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旨在通过教育体系培养支持改革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根据材料“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因为它确立了新的学术标准,并在短时间内影响了大量的士大夫;根据材料“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王安石的政策损害了传统学术和人才的培养。据材料“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教材改革最终未能持续。随着新法的废除,《三经新义》也逐渐被边缘化,表明改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仍然面临挑战。此外,改革可能过于激进,忽视了传统士大夫的抵制力量,导致改革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影响力。
主题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命题视角一 宋元两朝更迭的社会概况
提示 依据:裹贴中出现的“官巷”和“泰和楼”与南宋的《梦粱录》中的记述相符,《武林旧事》里也有关于太和楼的记述,同时南宋不使用“杭州”这个地名,所以该裹贴不是宋代的;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杭州路总管府”,且元军没有动用武力占领临安,临安的城市格局较为稳定。由此可以判断该裹贴是元朝的产品。
二重证据法是进行史料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实物史料裹贴中的记载内容与对文献史料内容的分析相互印证得出裹贴是元朝产品的结论。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国家统一;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杭州的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杭州手工业技术精湛;佛教的传播比较广泛;人口的迁移。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在给这批文书进行断代时……《梦粱录》记载……周密的《武林旧事》里也有关于太和楼的记述”可知,裹贴中出现的“官巷”和“泰和楼”与南宋的《梦粱录》中的记述相符,《武林旧事》里也有关于太和楼的记述;据材料“南宋并不使用‘杭州’这个地名。宋高宗将杭州升为‘临安府’”可判断该裹贴不是宋代的;据材料“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应该依旧无恙”可以判断该裹贴是元朝的产品。结合所学可知,二重证据法是进行史料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实物史料裹贴中的记载内容与对文献史料内容的分析相互印证得出 该裹贴是元朝产品的结论。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人口的迁移等角度思考即可。
命题视角二 辽夏金的职官制度
提示 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进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并结合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和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第②小问,根据所学,可从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推进封建化进程等方面回答。如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进了辽夏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1.B 《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史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为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宋史》中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的,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
2.B 宋代统治者因书吏手录赦书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州县“错认刑名”,所以要求刑部进行变革,一是用楷书写本,二是进行勘读,三是摹印雕版印刷,最后向下传递,这起到了逐级转递政务信息的作用,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准确传达和实施,提高了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故选B项;赦书就是颁行天下的,范围是全国性的,排除A项;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主要通过地方基层对法律的宣传和推广来实现,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完善。材料中的举措不是为了完善文书传递体系,排除D项。
3.A 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撰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立正统地位,为建立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纂体例的变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技术,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们希望通过理财来实现国家富强;根据“大国之善为术者,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可知,欧阳修认为商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了国家富强着想。所以他们的相似主张都是重商富国,A项正确;他们的相似主张是重商富国,而不是为了与商争利和以商富民,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农业的内容,不能说明农商并重,排除D项。
5.C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粮食主要被运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边防压力,向西北地区运送粮食有利于满足西北地区的边防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粮食主要被运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运输的情况,不能整体反映国家赋税的情况,不能据此得出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的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材料中的粮食运输主要是为了满足边防需要,而非体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金世宗无法改变“夷狄”的风俗,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金朝统治者并未照搬汉族政治,排除C项,理学世界观属唯心主义,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