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明、清前中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过程中,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政治 领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也逐渐定型。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经济 领域 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及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思想 文化 领域 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理学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呈现出强烈的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态势。另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化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京剧)成为文学艺术主流;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第9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标要求】一、必修部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二、选择性必修部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明清时期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2.知道张居正改革。3.了解明清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明清时期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理清·知识结构】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2)政治变化废除宰 相制度 目的 加强皇权影响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设立 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设立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①值班,充当秘书 职责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②”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 “批红”宦官 专权 机构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权力 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 下西洋 概况 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③ 影响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戚继光 抗倭 背景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巨大破坏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影响 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④的限制 葡萄牙 占据澳 门、荷 兰占据 台湾 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过程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荷兰、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现代“西洋”“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现在的“西洋”泛指欧美国家。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与蒙 古的 关系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⑤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经略 西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机构管辖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招抚 东北 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⑥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女真族建金 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清朝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朝灭亡 1644年,⑦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皇帝 独断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详加过问,⑧得到加强 奏折 制度 特征 官员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影响 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军机处 设立 雍正时设立,⑨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运行 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严密控制思想文化,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2.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地域 起因 解决措施 管理方案东南: 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割据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 黑龙江 流域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谈判,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北部和 西北部: 蒙古和 新疆 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征服漠南、漠北蒙古,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西 藏和云 贵地区 西藏地区藏传佛教影响大 册封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实施金瓶掣签制。 1727年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的割据性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西南各地实施行省制度(2)边疆统治的特点专职机构:清朝政府专设⑩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灵活政策: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行政管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3.统治危机的初显内部 危机 背景 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表现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外部 危机 背景 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概况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评价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1.(摘编自教材第75页“问题探究”)《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记载:“(明太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说明其根本目的。2.(摘编自教材第80页“问题探究”)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 这说明了什么 3.(高考链接·与教材第77页“奏折制度”相关联)(2018·浙江11月,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一、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择性必修1第5课P32—33)(1)科举考试形式 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内容 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程序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考核明朝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 考课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监察A.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B.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二、明朝张居正改革(选择性必修1第4课P23)背景 (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内容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结果 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一条鞭法示意图三、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选择性必修1第1课P6)(1)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2)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3)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突破·重点难点】主题一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命题视角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命题视角二 明朝沿海形势材料 下表所示为明代沿海地区主要海防卫所城池的数量统计。地区 辽东 山东 北直隶 南直隶 浙江 福建 广东千户所城数量/个 9 23 22 20 32 19 58(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朝海防布局的因素。主题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命题视角一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整理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值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期,正值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整理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命题视角二 清朝边疆治理材料 清代中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版图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急速增长,并伴随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陕西、甘肃两省地处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理上较其他省份距新疆更近,甘肃省更是与新疆毗邻。在清代,甘肃一省的管辖范围远超过今天行政区划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东部。为了镇守西陲,保持在当地的军事防御力量,有多达两万名满蒙八旗兵及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兵,分别从东北、张家口、西安、宁夏等地奉调移驻。有组织的移民出关以甘肃省的无业贫民为主体,这些无业贫民经过招募,在官府组织及资助下分批前往新疆,被安置于事先勘查好的屯区。乾隆中叶以后内地人口向新疆迁移形成了大势,这样说是因为上述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中都能看到陕甘回民的身影。如回民李应福,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他以73岁的高龄仍在新疆叶尔羌经营店铺。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以北疆地区为中心,出现了内地移民大量聚居的现象。——摘编自华立《清代陕甘地区回民向新疆的迁徙流动——以乾隆时期的事例为中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中期陕甘人口向新疆迁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演练·创新试题】命题角度一 明朝的政治制度1.(2024·湖北,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D.建立宗室藩屏命题角度二 清朝君主专制2.(2022·湖南,5)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视角出新一 明朝中后期内阁制约皇权的本质3.明朝阁臣在万历皇帝以前大多通过“特简”任命,即由皇帝绕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皇帝开始,阁臣多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视角出新二 影响明朝文化现象的因素4.下表所示为籍贯可考的明朝武举登科进士人数初步统计情况(以现代省市划分)。最有助于解释明朝武举人才分布特征的因素是(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省份 人数/人 占比浙江 257 11.7% 湖北 59 2.7%山西 175 8.1% 江西 49 2.2%河北 168 7.7% 辽宁 35 1.6%福建 118 5.4% 四川 21 0.9%陕西 95 4.4% 云南 21 0.9%山东 80 3.7% 湖南 12 0.5%河南 72 3.3% — — —A.军事需求 B.教育风气C.人口基数 D.经济水平视角出新三 清代大一统观念的变化5.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地区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清政府的这一观点( )。A.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B.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C.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瓦解D.直接促成了境内各民族的社会进步视角出新四 清代地方治理的特色6.清代前期,甘肃各土司从未变革;云南地区,以澜沧江为界,雍正帝采纳了“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的建议;在湖广,朝廷将四大土司尽行革除。这表明( )。A.清代边疆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B.因地制宜实施改土归流策略C.现代中国疆域的逐步奠定D.清代延续了秦汉以来的羁縻制度参考答案知识梳理①文渊阁 ②票拟 ③红海沿岸 ④私人海外贸易 ⑤俺答汗 ⑥奴儿干都司 ⑦李自成 ⑧君主专制 ⑨军机大臣 ⑩理藩院 广州 十三行考教衔接1.提示 理由:朱元璋认为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根本目的: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2.提示 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说明: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3.B 根据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并结合所学可知,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故B项正确;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故A项错误;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不符,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总揽军政大权,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不符,故D项错误。主题一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命题视角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示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解析 根据名帖的变化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举制度发展等角度回答。命题视角二 明朝沿海形势提示 内因:维护专制统治的现实安全需要;海禁政策的推行;自然经济的影响;理学思想的禁锢。外因:新航路开辟;西方的殖民侵略;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的骚扰。(若从国防安全意识、经济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等角度分析也可)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明朝海防布局的因素从内部来说,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现实安全需要,明朝政府推行了海禁政策等,同时还和自然经济的影响以及理学思想的禁锢有关。从外部来说,主要和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侵略,以及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的骚扰有关。主题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命题视角一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提示 观点: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论证: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着商品经济及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如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外政策方面,“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解析 首先,由材料“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可得出观点。其次,由材料“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及所学,可分别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命题视角二 清朝边疆治理提示 形式:军事移民;政府组织贫民移民;民众自发移民。影响:有利于缓解内地人地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了乌鲁木齐地区农耕经济发展;推动了农耕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推动人口分布合理化,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为了镇守西陲,保持在当地的军事防御力量……奉调移驻”可得出军事移民;根据材料“有组织的移民出关以甘肃省的无业贫民为主体……被安置于事先勘查好的屯区”可得出政府组织贫民移民;根据材料“乾隆中叶以后……都能看到陕甘回民的身影”可得出民众自发移民。第②小问,根据材料“清代中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版图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急速增长”可得出有利于缓解内地人地矛盾和阶级矛盾;根据材料“有组织的移民出关以甘肃省的无业贫民为主体……被安置于事先勘查好的屯区”可得出促进乌鲁木齐地区农耕经济发展和推动农耕技术的传播;根据材料“如回民李应福……出现了内地移民大量聚居的现象”可得出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根据材料“陕西、甘肃两省地处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理上较其他省份距新疆更近,甘肃省更是与新疆毗邻”可得出推动人口分布合理化,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1.D 根据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汉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也及时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做法相似,D项正确;元朝都城是大都(今北京),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太祖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汉承秦制,汉高祖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2.A 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正式的官职,“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周兴岱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反映了清朝中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官员俸禄入不敷出,排除B项;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南书房地位就不如军机处,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混乱的问题,排除D项。3.D 根据材料“明朝阁臣在万历以前大多通过‘特简’……从万历皇帝开始,阁臣多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及所学可知,明万历皇帝以前,阁臣大多由皇帝直接下旨任命,不经过吏部。万历皇帝以后,阁臣多由吏部会同九卿等推举若干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如皇帝不满意,可让其重推,这一方式被称为“廷推”。由此可见,阁臣选拔的公开性增强,说明君主专制受到一定的限制,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内阁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日益公平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皇帝掌握着决策权,C项表述错误,排除。4.A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代在选拔武举进士时,东南沿海省份和北部靠近蒙古的省份选拔得较多,这主要是为了应对东南沿海的倭患与北部蒙古的袭扰,所以武举人才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军事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各省教育风气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并未给出各省人口基数的数据,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经济数据进行对比,所以无法得出武举人才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的结论,排除D项。5.B 据材料“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地区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可知,清朝时期长城以外地区在观念上被纳入国家疆域,而并非仅仅在实际管理上被纳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念将长城当作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长城以外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相比其他朝代,清朝视内地与边疆为一家的观念更加强烈,这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一观念,但没有具体涉及边疆与内地的管理措施,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华夷观念仍旧存在,没有“完全瓦解”,排除C项;这一观点有利于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有利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进步,但这种推动并非“直接促成”,排除D项。6.B 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边疆地区的土司制度,清政府在云南地区,以澜沧江为界,江外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江内地区实行流官制度,而在湖广地区,则将四大土司全部革除,这反映了清朝在不同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B项正确;流官制度并非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甘肃、云南和湖广地区改土归流的实行情况,不能反映现代中国疆域的逐步奠定,排除C项;清朝在原来实行土司制的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改土归流策略,并非延续羁縻制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