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一、必修部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二、选择性必修部分1.了解历史上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2.了解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理清·知识结构】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社会经济的发展农 业 ①、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 工 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手工业劳作方式 (1)生产模式:以制作②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选择性必修2第4课)商 业 ③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④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经济发展的局限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2)阶级: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3)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受到新的经济形势的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1.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朝中期 ——陆王 心学 兴起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⑤”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明朝后期 ——李贽 提倡⑥,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 ——思想 界的活跃 黄宗羲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⑦” 顾炎武、 王夫之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主张关注社会现实,倡导经世致用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影响积极 影响 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气,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政治 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经济 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实质 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局 限 性 内容 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地位 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影响 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转型,影响有限2.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类别 时代 主要成就 特点或地位小说 元末 明初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 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⑧ 的写作体裁 明朝中期 吴承恩创作《⑨ 》 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长篇小说《⑩》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戏曲 明清 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舞台演出方面,长期流行。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 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明清之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1)主要特征:A.个性化、平民化和世俗化;B.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解放;C.讽刺社会现实;D.批判封建专制。(2)原因:A.封建专制空前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明清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思想。3.科技科技 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地理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西方科 技传入 明朝 后期 意大利传教士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 前期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明清科技的特点从内容看: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从价值和影响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从部分内容看: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1.(摘编自教材第82页导言)下图为《耕织图·耙耨》部分,《耕织图》是清康熙帝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它反映了康熙帝什么立国理念 2.(摘编自教材第83页“历史纵横”)见教材《明神宗实录》相关记载。其中的“机户”是指什么 机户与织工之间形成何种关系 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在我国的丝织行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营方式 3.(高考链接·与教材第73页明朝海禁政策;第83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相联系)(2024·甘肃,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4.(摘编自教材第84页“史料阅读”)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材料反映了明朝徽州商人的哪些商业精神 一、明清的商贷(选择性必修2第7课P39)明代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代除传统的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二、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选择性必修3第9课P49—53)1.古代的商路和贸易(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路线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作用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特点 全方位、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3)“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路线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发展 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地位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4)“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辐射范围较广概念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地位变迁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过程 西汉 开始管理海外贸易,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 条件 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路线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影响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易枢纽明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2.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表现物质和技 术交流方面 中国传入外国 养蚕和缫丝技术: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瓷器: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使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外国传入中国 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文化方面 宗教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继佛教之后,祆(xiān)教(波斯国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艺术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中医药 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三、中国古代的交通(选择性必修2第12课P69—71)1.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陆 路 原始社会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秦朝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 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 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水 路 春秋时期 中国已有运河秦朝 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 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2.中国古代海洋探索(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3)明朝时期,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罕见。(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突破·重点难点】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命题视角一 明代赋税改革与货币白银化材料 下表是成化年间至崇祯年间河西务等七钞关岁税收金额一览表。时间 钱钞 折银成化十六年(1480 年) 钞2 400万贯 —弘治八年(1495 年) — 约7万两万历十三年(1585年) 钞2 917万贯,钱5 701万文 23.4万两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 30.613 2 万两(含崇文门商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 27.58万两天启五年(1625 年) — 39.2万两崇祯元年(1628年) — 约 55 万两(含崇文门商税)崇祯十三年(1640年) — 约80万两(含芜湖钞关税额、崇文门商税)注:1.七钞关,指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北新(杭州)、九江等钞关。2.钞关初以宝钞为征收本色,成化元年(1465 年),政府规定钱钞均为本色,弘治六年(1493年)又定钞关税折收银两例,但钞关之名未变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予以说明。命题视角二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 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部分开放海禁后,中国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商品的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对经商习以为常。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命题视角一 从服饰看明代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见下表)。出处 内容《礼记· 深衣篇》 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象征着公正;背缝垂直,象征义理正直《新唐书· 车服志》 唐高宗时对宫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宋史· 與服志》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朝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摘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命题视角二 从李贽关注女性问题看明中后期的进步思想材料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李贽可谓关注女性问题的先驱之一。在男女平等的核心原则下,李贽围绕着女性的个人自由问题进行体系化阐释,切实表现出“敢倡乱道”的外在表征。李贽肯定自由恋爱的合理性,他以蜀中才女卓文君为例,称赞她与司马相如的自主结合为“善择佳偶”“归凤求凰,安可诬也”。李贽反对片面的节烈观,他鼓励寡妇再嫁,认为这属于个人自由,应该得到世俗舆论的同情和理解。李贽反对女性“见短”,肯定女性智慧,认为接受教育是女性的权利和自由。——摘编自于溟跃《李贽女性观的人本哲学意蕴探析》根据材料,概括李贽女性观的主要内涵。【演练·创新试题】命题角度一 明代思想文化新现象1.(2024·全国甲卷,26)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D.四民社会结构打破命题角度二 清政府的文化政策2.(2024·全国甲卷,27)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刊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 )。A.通俗文化发展陷入停滞B.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C.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命题角度三 明朝经济发展3.(2024·广东,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命题角度四 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4.(2024·新课标卷,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视角出新一 明朝经济政策的调整5.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下诏允许商人运粮到大同仓和太原仓,换取两淮盐引,然后凭盐引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所辖盐场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这一方式被称为“开中法”。明廷推行开中法意在( )。A.加快北部边疆的开发进程B.缓解边军粮饷不足的困境C.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纠正食盐专营政策的弊端视角出新二 明代史学家论史6.明代史家在论史时,总是将史书和“药案”“医方”“药笼”等医家用语联系起来,如“经尤本草,史即药案也,舍此而欲以济世,无他术也”“六经如医家素难(指《素问》《难经》),而诸史则其药案也”“聊仿古所谓经验方者,将以备当世药笼也”。由此可见,明代( )。A.史学与医学已相互融合B.史家注重以史资治C.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D.史学摆脱儒学的束缚参考答案知识梳理①玉米 ②手工业产品 ③白银 ④经济 ⑤致良知 ⑥个性自由 ⑦工商皆本 ⑧章回体 ⑨西游记 ⑩红楼梦 昆曲 天工开物 利玛窦考教衔接1.提示 以农为本。2.提示 机户:提供织机开办丝织工场的工场主。关系:雇佣关系。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D项正确;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从海外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说明,不能得出其白银主要来自日本的结论,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4.提示 商业精神:勤勉、诚信、合作、坚韧、进取。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命题视角一 明代赋税改革与货币白银化提示 趋势:白银货币化。说明:从成化十六年(1480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钞关税收逐渐从以钞为主转变为以银两为主,这表明明朝中后期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白银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趋势:商品经济繁荣。说明:从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钞关税收2 400万贯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约80万两白银,可以看出税收总额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这反映了商业活动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解析 根据材料“万历十三年(1585年)”“钞2 917万贯,钱5 701万文;折银:23.4万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趋势为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折银:27.58万两”“约80万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成化十六年(1480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钞关税收逐渐从以钞为主转变为以银两为主,这表明明朝中后期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成化十六年(1480 年)”“钞2 400万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27.58万两”“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80万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趋势为商品经济繁荣,税收总额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这反映了商业活动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命题视角二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提示 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畅销;明政府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影响:思想上,传统的贱商观念发生改变,出现了反思传统观念的思潮;文学上,明清小说的世俗化进一步发展。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部分开放海禁后,中国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可知,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有明政府开放海禁;根据材料“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可知,中国手工业品畅销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可知,白银内流使得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根据材料“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商品的长途贩卖”可知,这一时期商人资本雄厚和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根据材料“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可知,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第③小问,根据材料“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左儒而右贾”可知,从思想角度看,传统的贱商观念发生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了反思传统观念的思潮;从文化角度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的世俗化进一步发展。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命题视角一 从服饰看明代文化发展提示 (1)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正直的象征);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2)定义:“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等。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象征着公正;背缝垂直,象征义理正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正直的象征);根据材料一“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可得出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根据材料一“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可得出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第②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服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状况,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命题视角二 从李贽关注女性问题看明中后期的进步思想提示 内涵: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个人自由,包括拥有自由恋爱、再嫁的权利;反对片面的节烈观;肯定女性智慧,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教育。解析 根据材料“在男女平等的核心原则下,李贽围绕着女性的个人自由问题进行体系化阐释……肯定自由恋爱的合理性……他鼓励寡妇再嫁”可得出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个人自由,包括拥有自由恋爱、再嫁的权利;根据材料“李贽反对片面的节烈观……肯定女性智慧,认为接受教育是女性的权利和自由”可得出反对片面的节烈观,肯定女性智慧,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教育。1.C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举制度的推行,思想界开始出现儒学的世俗化运动,不少士人投入日用类书籍的编纂中。有别于“四书五经”等精英思想的阐释,这些普及读物在儒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浅显的文字,将普通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整理刊布,以满足更多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中央政府层面的意图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并不涉及士大夫们具体的生活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士人及其作品的流行,未涉及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的变动的信息,故D项错误。2.D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一方面十分注重对汉民族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法律等方式加强文化控制。《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因崇尚道义、忠诚等,符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因而被翻译成满语传播,一些内容被定义为“秽恶”的小说则在《大清律例》中被明确禁止。这种二分法,既充分发挥了小说等文化载体的教化、传承作用,又禁止了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作品,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故D项正确。明清时期,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风靡全国的小说,故A项错误。仅材料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完成儒家化这一结果,故B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其统治方式并未僵化,故C项错误。3.D 材料“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反映了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经营方式改变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户籍管理制度混乱,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资本集聚明显,C项错误。4.A 根据材料“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可知,在当时,农民如果把自家的十亩耕地卖了,将得来的钱作为押金,就可以承租百亩田地,且农民在成为佃户(不再是编户齐民)之后,可以免除田租、徭役。在租佃关系中,农民虽然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仍然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进行耕作。这种方式实际上延续了传统的个体农耕方式,只是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遏制了”表述太过绝对,且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并不会削减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5.B 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允许“商人运粮到大同仓和太原仓”,说明朝廷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商人的积极性和商业流通机制缓解边军粮草供应不足的压力,B项正确;开中法的推行客观上有利于加快北部边疆的开发和粮食、食盐的长途贩运贸易,但这并非明朝政府推行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A、C两项;开中法是明廷在维护食盐国家专卖制度的前提下,更有效率地管理盐政和提供军需的做法,并非为了纠正食盐专营政策的弊端,排除D项。6.B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史家将史书与医家用语联系起来,表达了其希望通过撰写史书给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良方,体现了以史资治的精神,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对史学的束缚,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