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
【课标要求】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时空坐标】
一、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和赋税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医疗卫生
【理清·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商业贸易
(一)货币
1.货币的演进历程(选择性必修1第15课)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①、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②,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③ ”。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自明朝中期起,④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货币诞生的意义(选择性必修2第7课)
(1)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2)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世界古代货币的发展(选择性必修2第7课)
(1)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2)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币演变。
(二)信贷(选择性必修2第7课)
1.先秦:《⑤》中已有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2.唐代: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类似汇票的“⑥”。
3.宋代: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4.明清: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⑦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世界古代信贷的发展(选择性必修2第7课)
地区 时间 概况
两河流域 公元前22— 前21世纪 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借贷有利息规定,也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古埃及 公元前16— 前11世纪 出现较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 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三)商业契约(最新版选择性必修2第7课P40)
1.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2.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⑧、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
3.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世界古代商业契约的发展(选择性必修2第7课)
世界 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中国古代的契约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约和文字合同契约,对象多样。
古代契约发展的特点
(1)出现时间很早:中国在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契约,两河流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现契约。
(2)应用范围广泛:契约在日常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普遍使用,几乎各种活动都要订立契约。
(3)受国家保护:各类契约的订立往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承认,接受国家法律保护。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秦汉 时期 田赋 秦朝“收⑨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⑩税一
人头税 秦朝主要是口赋。汉朝分口赋、。汉朝还征收税
徭役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 时期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实行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
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王安石推行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 ”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2)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税种由繁杂逐渐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赋税制度的演变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日趋简便科学。
三、中国古代医疗卫生(选择性必修2第14课)
(一)应对疫病
1.措施
工程措施 重视卫生: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医疗措施 探索防治疫病的方法: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东晋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发明了人痘接种
2.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医学的成就
(1)战国时,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名医华佗创制麻醉药“”。
(4)东汉晚期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5)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成《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
(6)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
2.古代药学的成就: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著的《》,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1.(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第94页图片)阅读教材中的“《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图。
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2.(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第95页“历史纵横”)罗伯特·赫德,英国人。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你如何看待晚清时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现象
3.(摘编自选择性必修2第85页“历史纵横”)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铜人内部注水,人们用黄蜡密封铜人外表的孔穴,如针刺准确,水会从孔穴渗出。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在历史上有何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4.(与选择性必修1第94页一条鞭法内容相联系)(2023·浙江1月选考,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选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5.(与选择性必修1第94页元朝征税内容相联系)(2021·广东,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突破·重点难点】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与赋税制度
命题视角一 唐朝的钱物兼行制
材料一 自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政府多次颁布钱物兼用的制敕。下表所示为该时期颁行的部分制敕。
颁行时间 制敕内容 出处
开元二十年(732年)九月 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通理,自今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 《唐会要》卷八十八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 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富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以后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纬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唐会要》卷八十九
元和六年(811年)二月 公私交易,十贯钱已上,即须兼用匹段,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疏闻奏 《旧唐书》卷四十八
材料二 窃见元和以来,初有公私器用禁铜之令,次有交易钱帛兼行之法。近有积钱不得过数之限……然而铜器备列于公私,钱帛不兼于卖鬻,积钱不出于墙垣,欺滥遍行于市井。亦未闻鞭一夫,黜一吏,赏一告讦,坏一蓄藏。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四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政府颁行钱物兼行制敕的主观目的和实施的客观效果是否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命题视角二 中国古代的商业契约
材料  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将“诚”和“信”连在一起教化人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契约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和思想基础之上、靠诚信来维系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约定的关系。由秦汉到魏晋,租佃券约只写明租佃双方姓名、年月、亩数、租额、租期。魏晋以后,至唐五代,券契文字愈益丰富,从固定租额的明确,交租时间和质量的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责任,违约受罚的规定,保人对契约内容的担保,等等,都被具体写进了契文,使得租佃契约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约又逐渐趋于简约化,没有了交租质量的保证,也省去了违约受罚的各种规定,许多保证人的签押被一名“保人”或“中见人”所代替,或者干脆省去,使得租佃契约走向一种新的简约化模式。
——摘编自乜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
主题二 中国古代医疗卫生
命题视角一 中国古代应对疫病
材料
时间 对疫病的认识
殷商 甲骨文就有卜问商王是否传染上“疫”和能否医治的卜辞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已明确指出“疫”和“疠”是极易传染且病状也多相似的疾病
东汉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及脉象进行了详细论述,是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的专著
晋代 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将“疠气”作为传染病的病因并指出其相互传染的特点,开后代温病学之先河
隋代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乖戾之气”是关于传染病病因的新探索,他还对疫病传染的致病因子进行了探索
明末 医学家吴又可作《温疫论》一书,认为传染病病因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途径
结合材料,以“疫病”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命题视角二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学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演练·创新试题】
命题角度一 唐朝的雇工契约
1.(与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40页汉朝以后契约的应用相联系) (2024·湖南,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命题角度二 唐朝的两税法
2.(2024·广东,3) 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捡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命题角度三 摊丁入亩
3.(2024·安徽,5)下表为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年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年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年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年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视角出新一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4.不同于魏晋时期民间私铸“土钱”的多样,唐朝尤其是开元通宝发行后,私钱完全仿照官钱铸造,“公铸者号官炉钱……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铸者”。这一现象表明( )。
A.货币铸造逐渐走向规范化
B.官私手工业技艺存在差异
C.货币与国家认同密切相关
D.政府的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视角出新二 明朝征派赋役的规定
5.下图所示为1368年明朝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 )。
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寻编应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均工夫图册。每岁农隙赴京,供役三十日遣归。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二升五合。
A.按田亩多寡摊派徭役
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
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
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视角出新三 北宋的疫病救治
6.1052年,北宋疫病流行,皇帝下诏,“庐巷疾苦,或不得闻,转运、提点刑狱亲民之官,其思所以救治之术,条列以闻”,还督促转运、提点刑狱等监司之官,应想尽办法救治百姓。这反映出( )。
A.政府注重减轻人民负担
B.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C.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D.行政运作具有仁政色彩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①布币 ②圆形方孔钱 ③钞 ④白银 ⑤周礼 ⑥飞钱 ⑦资本性借贷 ⑧雇佣 ⑨泰半 ⑩三十 算赋 财产
租庸调 募役法 科差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公共 葛洪 隔离 扁鹊 麻沸散
药王 本草纲目
考教衔接
1.提示 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它还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2.提示 这一现象一方面是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侵犯,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晚清海关的近代化。
3.提示 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其铸造的成功,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具,使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在当时来说对于指导太医院里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学生非常实用。
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前,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
5.B 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加重区域经济不均衡的结论,排除A项;木棉提举司是政府设置的机构,与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是为了满足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项。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与赋税制度
命题视角一 唐朝的钱物兼行制
提示 不一致。钱物兼行的主观目的是缓和铜钱紧张的局面,促进商业发展,但其最终导致商业发展不畅和市场混乱。
原因: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铸币的混乱;采铜技术有限;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的衰微。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不一致,钱物兼行的主观目的是缓和铜钱紧张的局面,促进商业发展,但其最终导致商业发展不畅和市场混乱;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技术、手工业及政治角度分析未达到主观目的的原因,可得出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铸币的混乱,采铜技术有限,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的衰微。
命题视角二 中国古代的商业契约
提示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强调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履行契约内容;经历了简单—完善—简约的过程。
解析 由材料“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将‘诚’和‘信’连在一起教化人了”可得出起源早、历史悠久;由“中国古代的各种契约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和思想基础之上、靠诚信来维系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约定的关系”可得出强调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履行契约内容;由“由秦汉到魏晋,租佃券约只写明租佃双方姓名、年月、亩数、租额、租期。魏晋以后,至唐五代……租佃契约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约又逐渐趋于简约化”可得出经历了简单—完善—简约的过程。
主题二 中国古代医疗卫生
命题视角一 中国古代应对疫病
提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疫病的认识逐渐深入。
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商王是否染上“疫”的卜辞,由此可知虽然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但对疫病有了一定的认知。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疫”是传染性疾病。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和脉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成为治疗传染病和流行病的专著。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开后代温病学先河。到了明代,医学家吴又可的《温疫论》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途径。由此可知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疫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的方法。
解析 由材料“甲骨文就有卜问商王是否传染上‘疫’和能否医治的卜辞”“《黄帝内经》已明确指出‘疫’和‘疠’是极易传染且病状也多相似的疾病”“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及脉象进行了详细论述,是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的专著”“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将‘疠气’作为传染病的病因并指出其相互传染的特点,开后代温病学之先河”等可得出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疫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的方法。
命题视角二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提示 主要价值:总结了诊治急性传染病的丰富经验;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辐射范围广,具有世界性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得出总结了诊治急性传染病的丰富经验;根据材料“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得出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巨大的影响;根据材料“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学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得出辐射范围广,具有世界性影响;根据材料“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1.B 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减弱,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这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地方官有机会滥用职权扩大杂税范围,这说明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3.B 根据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使人丁税额降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的私钱仿照官钱铸造,富商们“往往藏之”,这反映出官方的货币在民间有很高的认同度,说明货币与国家认同密切相关,C项正确;私人仿铸的钱币仅仅代表私人的模仿能力,并不代表货币铸造的规范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手工业技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经济管控能力的增强,排除D项。
5.A 材料“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表明明朝政府按照土地多少来摊派徭役,确保徭役负担的相对公平,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意味着佃农也可能被征召服劳役,这不能说明充分照顾佃农权益,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徭役分配方式,而非遏制豪强势力,排除C项;材料虽然表明这一制度先在某些地区试点,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后续是否向全国推广,排除D项。
6.D 根据“其思所以救治之术,条列以闻”“应想尽办法救治百姓”可知,面对疫病的流行,皇帝要求官员尽力救治百姓,这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说明行政运作具有仁政色彩,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疫病流行背景下对民众的救治,与减轻人民负担无关,也无法说明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排除A、B两项;皇帝下诏体现的是对民众的重视,权力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