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目标类型 具体内容知识技能目标 1. 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机制(自然系统失衡、人类活动超载、技术双刃效应) 2. 归纳环境问题对健康、经济、生态的三维危害思想方法目标 1. 掌握“要素-关联-后果”系统分析法 2. 运用辩证思维评价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素养成长目标 1. 综合思维(自然与人类系统互动分析) 2. 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决策能力)二、课标教材分析1.课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1.9:“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2.教材处理:重点:环境问题产生机制(教材P13-14物质能量流动模型)难点:环境问题危害的连锁效应(教材P16毁林开荒恶性循环案例)增补案例:用“2025年长江流域干旱经济影响”替代教材“DDT案例”强化时效性三、学情分析已有基础 学习障碍 突破策略高一学过“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混淆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概念 设计对比表格+典型图片辨析能列举雾霾现象 难理解环境问题系统性机制 构建“自然-人类系统”互动模型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DDT的警示(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寂静的春天》封面图与食物链传递动画,提问:“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米勒发明的DDT,为何20年后被全球禁用?”学生活动:观察秃鹰蛋壳变薄的科学图示,推测生物富集效应设计意图:以科学史实触发认知冲突,渗透人地协调观,引出环境问题本质2.新知探究1——环境问题产生机制(10分钟)教师活动:【模型构建】 对比展示“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物质流动图:自然系统:太阳能→植物→动物→微生物→再循环(闭环)人类系统:资源输入→城市/农田→废弃物输出(开环)→ 设问:“为何人类系统易引发环境问题?”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写差异表:系统类型 能量来源 物质流动 调节能力自然系统 太阳能 ______循环 自我调节人类系统 自然资源 ______排放 无(答案:闭环;线性)设计意图:通过系统对比理解环境问题根源,培养综合思维3.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的辩证关系(12分钟)突破难点:技术进步是解药还是催化剂?教师活动:【案例对比】正面案例:浙江安吉余村“污水零直排”技术提升水质反面案例:2023年长江流域水电减产引发制造业供应链危机→ 【问题链】人口增长如何加剧资源压力?(公式:环境影响=人口×人均消费×技术系数)为何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清洁能源技术为何未能完全替代化石燃料?学生活动:角色辩论:“技术能否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正反方各陈词2分钟)设计意图:破除技术万能论迷思,建立辩证认知,强化区域认知4.新知探究2——危害的三维表现(8分钟)教师活动:【数据可视化】 展示三层危害模型:→ 结合黄土高原“轮荒制”案例2分析水土流失经济成本学生活动:计算山西采煤生态代价:每吨煤环境成本120元 vs 售价300元设计意图:量化危害认知,理解“环境成本”概念5.当堂应用——高考真题解析(7分钟)教师活动:呈现(2024·甘肃卷)2024年,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电入皖工程)和安徽岳西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陕电入皖工程是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点工程之一,要求电力资源输送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50%。岳西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下图示意陕皖相关工程概况。据此完成5~7题。5.陕北地区在陕电入皖工程中的主要优势有( )①电能储存技术发达 ②风能光能资源充足 ③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④水能资源分布集中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6.陕皖相关工程中火电和抽水蓄能的相同作用是(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调节电力供应C.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D.减少换流次数7.陕电入皖工程和岳西抽水蓄能电站可( )①减少陕北温室气体排放 ②助力陕北经济社会发展 ③降低安徽能源消耗总量 ④提高安徽电力保障能力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5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北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安徽落后,因此电能储存技术相对落后,①错误;图中显示陕北的风电和光伏电属于其输入中的新型电力,且陕北属于我国西北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风力较大,因此风能和光能资源丰富,②正确;图中显示火电也是陕北的电力之一,又因为陕北地区有一定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火力发电量大,③正确;陕北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河流水量较小,且陕北主要地貌是由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组成的,地势落差较小,因此水能资源不丰富,分布也不集中,④错误。故选C。第6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相关工程中,火电的发展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其作用并没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A错误;图中显示,陕北作为输出区,其电能中火电的输入可以调节占比,合理地供应安徽,且抽水蓄能可以将电能进一步储存,最终做到调节区域电力供应,B正确;图中显示,抽水蓄能和火电转换过程中都将增加其电力的消耗,因此并不能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且抽水蓄能增加了换流的次数,C、D错误。故选B。第7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陕北电力的大量输出,将增加陕北地区的经济收入,促进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增加陕北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①错误,②正确;相关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将促进安徽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安徽能源消耗总量,③错误;陕北电力不断输入安徽,且安徽采取抽水蓄能,将提高安徽电力保障能力,④正确。故选D。学生活动:作答关键点。设计意图:训练材料关联与因果链分析能力,直击高考命题趋势6.归纳总结——概念图谱建构(3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善“环境问题树”:根源→人类系统超载├─ 人口爆炸├─ 消费膨胀└─ 技术双刃性危害→服务功能受损├─ 供给衰竭:资源短缺├─ 调节失常:污染加剧└─ 文化丧失:审美退化学生活动:补充案例关键词(如:三江源雪豹保护 vs 牧民生计冲突)设计意图:结构化知识网络,提升系统思维7.拓展提升——责任共担行动(2分钟)教师活动:发布实践任务:“校园碳排放审计计划——测量教室日耗电量与碳足迹”学生活动:设计审计表框架(项目:空调使用时长/照明功率/设备待机电量)设计意图:将理论转化为地理实践力,培育生态责任感五、板书设计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产生:人类系统超载人口爆炸 × 消费膨胀 × 技术双刃剑二、危害:服务功能崩塌健康:雾霾致病 ── 经济:贫困循环 ── 生态:物种灭绝三、出路:责任共担个人审计 + 技术革新 + 政策调控视觉化设计:六、分层作业设计层次 任务内容基础 绘制环境问题分类思维导图提升 分析“日本琵琶湖治理30年耗资万亿日元”的启示挑战 撰写微报告:《从“碳中和”看我国环境治理的机遇与挑战》七、课后反思1.创新亮点:“环境责任天平”模型(技术效益 vs 生态风险)有效化解难点青海高考题融合能源与环境议题,契合新课标“综合性与情境化”要求2.待优化点:辩论环节需增加农村学生案例适配性(如秸秆焚烧技术替代)碳排放审计应提供工具包(电表读数指南/碳计算器链接)3.生成性问题:学生质疑:“贫困地区是否必须经历先污染后治理?”→ 课下拓展:云南普洱“生态茶园”直接跨越式发展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