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4张PPT)《论语》十二章设计说明这是一篇语录体文言文,要在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的前提之下推进教学,重视对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积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熟读课文和注释的方法来理解文意,借助小组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难疑点,联系生活实际谈收获的启示、感悟。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品位和感受,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新课导入邮票中的孔子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新课导入山东曲阜“三孔”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整体感知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4.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5.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愠( ) 罔( ) 殆( ) 笃( ) 论( )语 三省( ) 不惑( ) 逾矩( )陋巷( ) 不堪( ) 曲肱( )十有( )五 一箪( )食 不亦说( )乎yuèyùnwǎngdàidǔlúnxǐnghuòyú jǔlòu xiàngkānqū gōngyòudān整体感知——重点生字《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整体感知——作品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整体感知——作者简介孔子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整体感知——作者简介此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因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更,在此基础上产生权力下移、礼仪僭越等乱象。春秋时期又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由此产生。鲁国作为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萌生的特殊土壤。整体感知——背景了解1.配合音乐,注意划出节奏,读出古文韵味。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根据语意断句读。(2)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3)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4)根据“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整体感知——断句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整体感知——朗读课文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整体感知——朗读课文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精读细研《论语》十二章①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说。连词,表顺接。按时。同“悦”,愉快。温习,复习。志同道合的人。从。了解。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精读细研——翻译课文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要有修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精读细研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孔子的弟子。多次进行检查。自己。谋划,商量办法。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交往。精读细研——翻译课文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章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精读细研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遵从。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精读细研——翻译课文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温习,复习。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做。凭借。【译文】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④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精读细研——翻译课文却。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精读细研——翻译课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精读细研——翻译课文【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啊。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即颜回,孔子的弟子。能忍受。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道。比不上,赶不上。喜爱,爱好。以……为快乐。【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精读细研——翻译课文 ⑧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吃。冷水。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粗粮。不正当的手段。介词,对,对于。精读细研——翻译课文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就。【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精读细研——翻译课文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短处。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舍弃、放弃。【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河边。川,河流。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这里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②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精读细研——翻译课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军队。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精读细研——翻译课文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精读细研——翻译课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的弟子。广泛。坚定。【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恳切。仁德。精读细研——翻译课文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精读细研——方法积累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的语句。注意: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精读细研——方法积累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高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精读细研——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精读细研——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精读细研——文言知识积累特殊句式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温故而知新”。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自己”。3.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精读细研——文言知识积累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精读细研——文言知识积累1、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学习态度上的观点: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上的观点: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与思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甚至陷入迷茫,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精读细研——合作交流(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2)吾日三省吾身。 (第二章)(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六章)(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八章)(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十一章)修身做人精读细研——合作交流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精读细研——合作交流3、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道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精读细研——合作交流4、在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精读细研——合作交流5. 课文中多次提到“乐”,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孔子从哪些地方获得了快乐。①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知,孔子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中获得了快乐。②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孔子在研究学问中获得了快乐。③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因能在清贫的生活中坚守“义”而快乐。精读细研——合作交流6.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学习《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此课所选的十二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两千多年来,《论语》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先秦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读细研——合作交流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课堂小结——概括主题孔子、颜真卿、朱熹、鲁迅都是珍惜时间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每一位成功者,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没有人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从每天都是24个小时来说,时间是一个常数,它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于勤奋的人来说,时间要多出几倍,他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有它的特殊价值。我们不要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要珍惜时间,爱护生命,利用每分每秒,不要虚耗时间。课堂小结——学后感悟此课所选的十二章,包含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每一章的语录虽仅有寥寥数语,但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隽永含蓄,富含哲理。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日,《论语》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教会了我们珍惜时光、择善而从、学思结合等深刻的人生道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课堂小结——学后感悟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课堂小结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语言精练,生动传神。课堂小结——写作特色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课堂小结——写作特色《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7、9、10)修身做人(1、3、6、8、11、12)学习方法(1、4、5)修身养心谦虚好学勤奋自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布置作业1.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字。(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学而不思则罔. (5)逝.者如斯夫 (6)博学而笃.志 (7)切.问而近思 (8)仁.在其中矣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反省。 诚信。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往,离去。 坚定。 恳切。 仁德。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2. 翻译下列句子。(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布置作业——当堂检测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 , ”。(3)与人交往,结为朋友,需要真诚与爱心。友情是与朋友千里相见时会心的微笑,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 ”。(5)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坚守志向,不轻易改变,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论语十二章.mp3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