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贯通2 秦汉时期【知识网络】【纵跨横联】1.唯物史观——周秦之际文明转变的表现政治 最高统治者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贡赋向地税转变,私营手工业、商业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农耕经济成为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强调天命与人事的关联,早期民本思想产生;法家思想在秦朝占据主导地位,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民族与国家认同 华夏观念增强,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逐步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对点特训1】 (2024·吉林通化模拟)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促进了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C.推动西域地区融入版图D.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2.时空观念——先秦至秦汉儒家思想的演变时代 思想 阶段与地位 原因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创立;未被重视 各诸侯国热衷于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奠基; 显学;未被统治者重视 战国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儒家强调仁义、秩序,不符合当时兼并战争的形势需要秦 受到重创 秦崇尚法家,“焚书坑儒”汉初 被压制 汉初经济残破,需要休养生息,统治者重用黄老之学汉武帝后 大一统;天人合一;以刑辅德 神学化;受到尊崇 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需要,君主专制政治基本定型;文化共同体系基本形成;董仲舒改造儒学【对点特训2】 (2024·天津南开模拟)董仲舒言道:“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初因“无为而治”固守旧法而不知“更化”,内外之乱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 ( )A.汉承秦制的弊端较突出B.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强大C.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D.儒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3.历史解释——秦汉时期对中华文明统一认同的构建“大一统”的观念认同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有效实施“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流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对点特训3】 (2024·湖南长沙模拟)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方便皇帝了解民情 B.维系大一统的统治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国家管理体系参考答案【对点特训1】 D 解析:秦统一之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统一后则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故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已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西域地区开始被纳入版图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对点特训2】 C 解析: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汉初“无为而治”不知“更化”导致汉朝内外之乱难以治理,材料意在强调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需要变革和教化,而非突出汉承秦制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B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关于儒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的表述,排除D项。【对点特训3】 B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代通过这一奏章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统治,故B项正确。了解民情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统治,排除A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表述片面,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可加强对朝廷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通过奏章制度进行国家管理,不能得出国家管理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