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时空构建】
【阶段特征】
时段 表现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1)政治: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两个阶段;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禅让制盛行。 (2)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
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政治: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工商食官”实行。 (3)文化:从“尊神事鬼”到“敬德保民”;甲骨文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1)政治:王室衰微,战争不断;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铁器和牛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4)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听课重点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内涵。 2.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阶级社会转型的根源及表现。 3.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4.夏、商、西周等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特训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特训】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内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概况
①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②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③文化遗存:代表性的遗址有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2.新石器时代
(1)内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概况
社会生活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选必3·第1课)
文 化 遗 存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彩陶、粟)、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选必2·第1课)、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技术)、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选必2·第1课)、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犁耕。(选必2·第4课)
二、原始社会组织的发展
1.原始人群
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过着群居生活。
2.氏族社会
母系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形成;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3.劳动工具(选必2·第4课)
农业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石制农具。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手 工 业 纺织业 ①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陶瓷业 ①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冶金业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1.【释·核心概念】
(1)多元一体:①“多元”:A.起源于多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均有分布。B.文化多元:不同文化遗存有各自的特征。
②“一体”:A.区域交流: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一些相似的特点。B.中原核心:中原地区日益领先,成为核心地区并向外辐射,形成以炎黄部落为主的华夏族。
(2)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即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使某部分历史被证明为信史。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扩大了史学工作者的视野,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界标。
2.【挖·教材延伸】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
观察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析黄河、长江被称作母亲河的原因。为什么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大多分布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
试答:


3.【思·知识关联】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链·教考衔接】 新石器时代晚期(如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呈现出向阶级社会迈进的趋势,这种社会转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视角。
4.【拓·深化理解】 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
(1)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走向农业耕种。
(2)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
(3)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
(4)组织方式: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部落。
(5)生产关系:由财产共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
【素能特训】
素能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史料一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史料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②。……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个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③。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④的过程。……此后中国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⑤。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问题: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主旨 史料一体现了原始文化遗存分布广、多中心;史料二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信息 提取 ①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核心;②中华文明起源早,具有连续性;③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④中华文明具有交融性;⑤中华文明具有凝聚性
试答:


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1)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东部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
(2)可信性:我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3)整体性: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是多元文明的交融,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连续性: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完整地保留下来,传至今天。(源远流长)
特训点二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特训】
一、早期国家的形成
1.部落时代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世袭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夏王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二、早期国家的发展
1.建立
(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
(2)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政治
商朝 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度(相对松散)
西周 ①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政治、贵族等级)。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选必1·第1课) ②原始民主传统: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选必1·第1课) ③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大臣周公、召公共同执政。 ④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3.【辨·易错易混】 宗法制和宗法观念
(1)二者的概念:宗法制是指以父系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制度;宗法观念是指宗族(家族)观念,以“尊宗敬祖”“嫡庶有别”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是宗法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4.【释·核心概念】
(1)家国同构: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源于宗法制度。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延伸,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家的范围,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2)青铜文化: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青铜器分为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三大类。铜器花纹是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
1.【挖·教材延伸】
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的“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试答:

【拓·深化理解】 古史传说主观性强,不可直接作为实证史料,但它多源于历史事实,故可借助其他史料加以印证。通过甄别后,可取其有价值的部分。
2.【析·知识对比】 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异同
比较项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异 物质基础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发展
盛行时代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
社会状况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继承方式 由各部落首领推选 世代相袭
同 都是我国古代最高首领的继承制度,都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经济: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1)农业
①地位:主要生产部门。
②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2)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②考古学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选必2·第4课)
(3)商业(选必2·第7课)
①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②中国早在商朝就使用贝作为货币。
③中国古代在《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④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4.社会生活(选必2·第10课)
(1)城市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
(2)民居: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5.文化
(1)文字:商朝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青铜文化: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素能特训】
素能 家国同构——商周时期的国家治理
史料一 西周王朝建立后,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①的运作模式,逐渐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②。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二 周礼规定,各级贵族在祭祀及各类大典仪式中所使用的成组青铜祭器,必须严格规定数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级使用者的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③。如具体到鼎、簋的使用上,鼎的组合以奇数为主,簋的组合以偶数为主,从高到低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的鼎、簋数量呈递减的趋势: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摘编自黄爱梅《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周各自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史料二,指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在祭祀运用方面的特点。
主旨 史料一从商周国家管理体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等角度阐述商周国家治理的变化;史料二说明周代礼制下对青铜器使用的严格规定
信息提取 ①商朝推行内外服制;②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③青铜器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
试答:




1.历史解释——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2.家国情怀——商周青铜器反映的时代特征
(1)历史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而达到高峰,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2)用途、内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不仅是盛物的容器,也是宗庙中祭祀的礼器。青铜器数量的多少可以体现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的形制和大小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强调了青铜器在社会物质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文化传播:青铜器上的铭文传承着文明,有利于中原地区文化向南方地区传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交融、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读 ①时间信息:西周。 ②人物信息:国人、国君。 ③设问信息:国人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而说明的问题
提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的说法错误,虽然国人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军国大事的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手中,排除A项
提 B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而继承的,这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
C 材料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排除C项
D 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D项
调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点——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获 B
你能用图示法展示西周时期的主要制度及其关联吗


真题再练
1.(2024·辽宁卷,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2.(2024·全国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3.(2023·广东卷,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4.(2022·全国乙卷,24)
据此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参考答案
特训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2.提示:
原因:我国已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早期人类的历史活动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分布原因:原始人类主要依赖捕鱼、畜牧、种植等简单劳作生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要求较高,因此会选择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地带居住,这样更有利于繁衍生息。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①本土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②多元性: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③一体性: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后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④连续性和凝聚性: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间断过的文明,不断融入新的因素却无分支分裂出去。
特训点二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1.提示:由于年代久远,《史记》与《战国策》对“启的继位”有不同的说法。虽然二者孰是孰非难以确定,但这两种不同记载可反映出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可反映出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禹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王位传给启。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1)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为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提供借鉴。②消极:商王对外服的统治相对松散,不利于其维护政治统治。
西周推行分封制。影响:①积极: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推动了周文化的拓展和华夏观念的萌生。②消极: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西周后期诸侯割据。
(2)特点:严格规定青铜祭器的数量、形制和大小,与各使用者的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相匹配,说明了西周等级分封贵族体制的特征。
思维延伸
提示:
真题再练
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此时期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据此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故选D项。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它不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的重要遗迹,排除C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已经萌芽,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人们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两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牧业处于初期阶段,且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豆闭簋属于一手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过对诸侯国的人事任免,来干预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项。朝觐天子是分封制下诸侯国君应尽的义务,不属于诸侯国的内政,排除A项;“协助诸侯国君”说明周王派遣的官员只能起到协助的作用,无法体现干预内政的特点,排除B项;诸侯国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是诸侯国应尽的义务,不属于诸侯国的内政范围,排除C项。
4.C 解析:观察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铸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铜矿集中在南方,青铜器铸造的繁荣必然会促使南北方联系加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兵器,很少用于制作农具,因此青铜器铸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主要是官方主持的,实行工商食官制,原料主要由官方供给,且商、西周时期,大规模商业活动和大规模长途贩运尚未出现,排除B项;图片中的重要铜矿位于荆楚地区,而这一地区并非商、西周的直接统治区域,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