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课标要求 听课重点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特训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选官、户籍制度【知识特训】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称霸: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先后建立了霸权。(2)战国争雄①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③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华夏认同(1)原因:中原各国社会发展先进;相邻的戎狄蛮夷与中原往来频繁。(2)表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和户籍制度1.选官制度(选必1·第5课)(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举荐和军功爵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户籍制度(选必1·第17课)(1)起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2)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1.【辨·易错易混】 春秋与战国战争的不同2.【释·核心概念】(1)华夏认同:最重要的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包括对礼乐、认祖归宗、敬天法祖等思想文化的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因民族交融加强而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世官制:夏、商、周时期盛行的选官制度,即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3.【挖·教材延伸】观察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春秋列国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与前者相比,后者有何显著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试答: 【链·教考衔接】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诸侯争霸、民族交融、变法改革进行统治秩序的重构,这些社会转型的途径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视角。【素能特训】素能 动荡交融——诸侯争霸与华夏认同史料一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一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①……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②。——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史料二 华夏之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戎、狄、夷、蛮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渐不再被视为蛮夷③。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加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并归纳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2)根据史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新现象,并简析其深远影响。主旨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争霸的结果和影响;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过程及特点信息提取 ①在晋国争霸过程中,诸侯国数量减少;②晋国吸收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优势;③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华夏认同观念;④春秋战国至秦时期,汉民族形成试答: 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政治 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统一趋势。 ②各国变法:促进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的出现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思想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人心 所向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特训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知识特训】一、经济发展农业 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兴修水利: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③劳作方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选必2·第4课)手工 业①生产技术: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分工更加细密。 ②劳作方式: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选必2·第4课)商业 ①货币流通广泛;商业和城市兴盛;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②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③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借贷。(选必2·第7课)二、变法运动1.背景①经济根源: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②政治需求: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需要富国强兵。③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推动。2.代表:商鞅变法。①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②内容③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④意义:变法措施深入人心;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选必1·第4课);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选必1·第1课)1.【释·核心概念】(1)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劳作方式。该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而形成,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2)工商食官: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当时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即“百工”,并设工官管理。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2.【挖·教材延伸】(1)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史料阅读”中,苏秦描绘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一现象与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试答: (2)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学思之窗”中,商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谈谈你对商鞅变法这一思想的理解。试答: (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见选必2·第4课“史料阅读”),试分析商鞅变法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试答: 【素能特训】素能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变法运动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① 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②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③……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④。——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问题:(1)史料一中的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这一新现象对当时的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做到“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的。主旨: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史料二阐述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原因和基本内容信息提取: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制农具;②春秋时期出现牛耕;③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潮流的经济和政治原因;④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试答: 唯物史观——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旧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获得政治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4·全国甲卷,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读:①时间信息:春秋时期。 ②空间信息: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国。 ③设问信息:春秋时期诸侯国争当“盟主”可以拥有的地位提 A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国争当“盟主”,是假天子之名以令诸侯,并非要取周天子而代之,分封诸侯仍是周王的权力,排除A项B 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因推行分封而成为诸侯国的“大宗”,诸侯国争当“盟主”,是为了号令诸侯,而非取代周天子成为诸侯国的“大宗”,排除B项C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国不朝觐纳贡已是常态,免除贡赋义务并非争当盟主的目的,也非其结果,排除C项D 诸侯成为“盟主”,才能假天子以令诸侯,故选D项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获:D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真题再练1.(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2.(2024·重庆卷,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B.春秋时期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3.(2024·广东卷,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4.(2024·安徽卷,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参考答案特训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选官、户籍制度知识特训微拓助学3.提示:变化:诸侯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数量减少。趋势:国家趋向统一;华夏认同形成。素能特训答案提示:(1)影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发展趋势: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2)新现象:出现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影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训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知识特训微拓助学2.(1)提示: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2)提示:表达了商鞅敢于挑战旧观念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商鞅变法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性。(3)提示:通过将大家庭强制拆散为更多的个体小家庭,增加政府的财赋收入。素能特训答案提示:(1)新现象:经济领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①阶级关系: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②上层建筑:出现了变革的风潮,推动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2)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君主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思维延伸提示:社会灾难 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历史进步 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国家统一 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民族交融 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真题再练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其重要手段,各诸侯国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限制贵族特权不是各诸侯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各诸侯国的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葬多为北头向,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多为西向头,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影响了墓的朝向,故选B 项。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族同源观念的发展,排除C项;“趋于稳固”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涉及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变化,这与趋于稳固的说法矛盾,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文化传统的变化,排除D项。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作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对于使用何种爵,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小为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五爵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故选D项。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五爵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以人为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4.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器制多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故选C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