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课标要求 听课重点1.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人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孔子和老子的阶级属性、主张及评价。 2.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治国理念及评价。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与史实依据。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史实依据,及其对历史和现实的价值特训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特训】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2)成就政治 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 主张“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文化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2.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二、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3)文化: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2.学派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阴阳家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3.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选必3·第1课)三、德治与法治之争(选必1·第 8课)1.开始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发展核心观点 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评价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1.【思·知识关联】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2.【挖·教材延伸】(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观察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孔子”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试答: (2)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所谓“大变革”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试答: 3.【释·核心概念】(1)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中的最底层。随着周朝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2)铸刑书:郑国执政子产在公元前536年推行铸刑书改革,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这一举措是为了应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的问题,意在通过公布成文法来加强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打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冲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使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链·教考衔接】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文化传播的作用、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诸子百家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塑造,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视角。【素能特训】素能 文化奠基——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史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①。——《管子·牧民》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②。——《左传·昭公二十年》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③。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④。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⑤。——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2)史料二中司马谈如何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 主旨:史料一阐述了治国应重民本和宽严相济的道理;史料二阐述了儒、墨、法三家思想的特点信息提取:①民本是政治兴废的关键因素;②宽严相济是政治治理的诀窍;③儒家的短处是劳而无功,长处是重人伦;④墨家的短处是过于简朴,长处是主张农本节用;⑤法家的短处是寡恩,长处是主张中央集权试答: 历史解释——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1)不同点天命观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韩非认为人性本恶治国观 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强调法治人生观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义利观 孟子主张重义轻利;荀子主张义利并重;法家主张重利轻义社会观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2)相同点①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②诸子坚持己见,其思想具有排他性,他们主张思想统一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③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学派学说的权威性。④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特训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特训】一、基本内涵(选必3·第1课)1.以人为本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民本思想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孟子提出了“仁政”说。②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②张载、范仲淹、文天祥和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和而不同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②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③“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特点与价值特 点 ①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④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价 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1.【挖·教材延伸】(1)阅读教材【选必3·第1课】“老子”图片,他与孔子在治国理念上有何不同 试答: (2)阅读教材【选必3·第1课】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儒家学者的什么追求 试答: 2.【释·核心概念】(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先秦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步的体现,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2)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对此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3)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会盲目苟同、随波逐流。“和而不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即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同时又强调彼此观点不同,内心却能和谐友善。其体现的是正直和大度,常常有利于正义事业的推进。【链·教考衔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内涵在现今的国家治理和民族文化认同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核心价值决定了其必然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素能特训】素能 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史料一 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①,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的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其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瓦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②”。周朝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命的确保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不只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摘编自陈复《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由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史料二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③。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他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的内涵,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史料二,说明儒家入世精神的现实意义。主旨:史料一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二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信息提取:①主要指传说中的少皞部族;②殷之未失民心时,也能配天命,周人因而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从,至此“天命观”发展为“天德论”;③入世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试答: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真题剖析(2024·北京卷,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贤任能的理念读 ①时间信息:古代。 ②人物信息:孔子。 ③设问信息:孔子将玉器比喻为理想人格寄托的思想提 A “隆礼重法”是荀子的观点,且材料未涉及“法”,排除A项B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以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从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故选C项D 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调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孔子重视修身明德获 C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用途政治身价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规范;秦以后,玉玺成了皇权的象征;唐代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道德赋予 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象征着伦理观念中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礼仪功能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璧、琮、圭、璋、琥、璜“六器”是常用的礼仪用器宗教用器 中国的道教用玉作为法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颇为流行配饰玩赏 这是玉器最广泛的用途。春秋时期,君子和年轻女子佩玉之风十分盛行;作为陈列的观赏玉器主要有瓶、炉、壶、动物、人物等造型真题再练1.(2024·全国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2.(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3.(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4.(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参考答案特训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特训微拓助学2.(1)提示: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2)提示: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素能特训答案提示:(1)方法:以民为本。政治伦理思想:宽以待民,社会和谐。(2)评价:儒家注重社会人伦秩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墨家倡导节俭,注重农业发展;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特训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特训微拓助学1.(1)提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2)提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素能特训答案提示:(1)内涵:从血统天命观到德性天命观,从鬼神信仰到注重人的价值。原因:吸收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夏桀和商纣深信天命,施行暴政导致众叛亲离,失去天命的支持;商汤有仁爱之心,灭夏;周武王继承父业,成功灭商;周初统治者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永保天命;民众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增强。(2)现实意义: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真题再练1.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落后,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故选C项。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任用有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他与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在治国方略的共同主张应体现在法家理念上,“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选A项。B项中倡导“仁政”治国,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排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治国主张,排除C项;D项属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排除。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百亩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之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缘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4.D 解析:“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贤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性自由是社会生活允许人们自主的追求自身与他人的特异性,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