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课标要求 听课重点
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3.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4.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5.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列举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统一货币、交通发展和契约的出现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2.认识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赋役制度、户籍制度、专卖制度的各自主要内涵,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3.列举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发展的表现,认识驰道修筑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的重要意义。 4.列举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5.感悟秦汉大一统局面对思想、科技和文艺的影响
特训点一 秦汉时期的经济
【知识特训】
一、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1)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选必2·第1课)
(2)灌溉工具: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选必2·第4课)
2.手工业(选必2·第4课)
(1)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2)汉代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3.商业(选必2·第7课)
(1)流通
国内 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国际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2)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
1.货币制度(选必1·第15课)
(1)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2)西汉: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田赋 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 ①秦朝有口赋或户赋。 ②汉代按年龄征收口赋和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
财产税 汉代有车船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纳牲畜税,等等
徭役 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赋役制度(选必1·第16课)
3.户籍制度(选必1·第17课)
(1)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2)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4.专卖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政策。
1.【释·核心概念】
(1)契约:一般而言,契约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可分为债权契约(例如买卖)、物权契约(例如所有权移转登记)及身份契约(例如结婚)等,不过在公法上也存在契约关系(例如行政契约)。许诺、信赖和义务构成了契约活动的基本特征,它们贯穿于整个契约过程中,是契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2)泰半之赋:秦代农民向政府缴纳的赋税。泰半即太半、大半,指占常年收货量三分之二左右的土地税。
(3)编户齐民: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2.【挖·教材延伸】
阅读教材【选必2·第1课】“史料阅读”,东汉的崔寔在《政论》中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从中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试答:




【链·教考衔接】 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经济制度调整的表现及影响,是反思秦汉国家兴衰的重要视角,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
【素能特训】
素能 国家统制——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史料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①,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②,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③。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众”④。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⑤。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问题:根据史料,归纳指出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旨 史料主要阐述了汉武帝调整经济政策的背景和措施
信息提取 ①汉武帝时期出现财政危机;②地方豪强和商人势力发展迅速;③商人势力强大;④土地兼并严重;⑤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试答:



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调整 内容 影响
币制改革 统一货币为“五铢”铜钱,禁止诸侯国和民间私铸货币 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豪强经济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解决汉朝的财政危机,为对外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盐、铁、酒专卖 盐、铁、酒等暴利行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经营
均输平准 通过国家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调节物价 稳定了物价,打击了商人投机行为,维护了市场平衡
重征商税 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如“算缗”“告缗”等 打击了商人势力,增加了政府收入
特训点二 秦汉时期的交通、对外交往和两汉的文化
【知识特训】
一、秦汉时期的交通和对外交往
1.水陆交通
(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
(2)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对外交往
(1)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倭国来朝: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3)佛教传播: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4)汉字传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二、两汉的文化
思想 大一统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民间疾苦)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医学 ①《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③华佗:创制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选必2·第14课) ④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选必2·第14课)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挖·教材延伸】
阅读教材【选必2·第12课】“史料阅读”,“(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秦朝驰道有什么特点 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试答:


2.【释·核心概念】
(1)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周边部族及其他国家历史。还有“志”“书”“世家”“表”等。“正史”均采用这种体制。
(2)乐府诗: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作“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拓·深化理解】 两汉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2)经济的发展。
(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链·教考衔接】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的影响、主流思想演变的原因及影响、两汉史学的开创性等,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
【素能特训】
素能 气势恢宏——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及交流
史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融合为一,构成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发展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中华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①。到了两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中华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②。
——摘编自张士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史料二 南阳画像石是研究汉代风貌的宝贵资料。
类型 简介
车马 出行图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③。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带武器,面色威严④
宴饮图 显示的是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⑤。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⑥,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乐舞图 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⑦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石中的折射》
问题:(1)根据史料一,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结果。
(2)根据史料二,指出南阳画像石所反映的汉代风貌。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的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 请简要说明理由。
主旨: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历史上两次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南阳画像石反映的汉代风貌
信息提取:①秦汉一统带来的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影响;②汉末以来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影响;③贵族生活奢侈;④尚武之风盛行;⑤崇尚礼仪文化;⑥⑦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试答:





1.家国情怀——尊崇儒术的深远影响
(1)汉代政治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民族精神方面: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成为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学术文化方面: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钳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4)主流思想方面: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历史解释——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统一性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尊崇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
多样性 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特征
先进性 秦汉时期有许多创造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造纸术的改进等
开放性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24·湖北卷,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
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读 ①时间信息:秦朝。 ②现象信息:丞相下达毋夺农时令。 ③设问信息:《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下达的毋夺农时令表明秦朝的特点
提 A 材料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排除A项
B “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的意思是不让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干扰百姓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过多的徭役影响农时,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延续了秦国时期的耕战国策,故选B项
C 材料强调的是不实行严苛的徭役,“残暴严苛”这一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D 秦朝尚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不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调 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秦朝延续秦国的耕战国策
获 B
中国古代耕战国策的基本运作与治国思路
真题再练
1.(2023·北京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下图所示为其中一份简牍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3.(2022·天津卷,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4.(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参考答案
特训点一 秦汉时期的经济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2.提示:到东汉时,牛耕已推广到辽东地区;但辽东地区使用长辕犁,回转难且费力,农耕技术较落后。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
主要特点: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集中于对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
影响:缓解了财政危机;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自耕农的发展;但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
特训点二 秦汉时期的交通、对外交往和两汉的文化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1.提示:
特点:四通八达,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
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1)不同原因: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依赖于政治的统一,而佛教和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
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和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2)风貌:社会经济繁荣;崇尚礼仪文化;尚武之风盛行;娱乐生活丰富;贵族奢侈享乐。
材料示例: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统治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
真题再练
1.B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与中外丝绸贸易无关,故①错误;由材料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这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故②正确;“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与郡县制无关,故③错误;“居卢訾仓以邮行”说明新疆罗布泊能通过“邮”传递官府的重要文书,便于政府管辖,即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故④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2.A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采取了各种策略,但唯独没有增加田租,这说明他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已经是西汉的中期,上述措施不是服务于汉初战事的,排除B项;搜刮民间财富,是为了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不是为了藏富于民,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解决了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3.D 解析:“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属于汉武帝时期在财政方面的开源行为,“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则说明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开支巨大,所以国家的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是由于只注重开源,而未做到节流,故选D项。朝廷过度干预经济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说明当时的国家资源还是相对充足的,排除B项;盐铁官营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排除C项。
4.D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代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便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D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