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听课重点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魏晋时期生产工具革新的表现,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租调制的实施前提及内容。 3.魏晋时期思想领域的新现象及原因和影响,文艺、科技及对外交往的主要成就
特训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知识特训】
一、江南的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1)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随着江南的开发,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二、经济发展与赋役制度
1.生产工具
(1)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三国时期马钧改造的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3)南朝时,工匠把陶器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进行烧制。
2.经济形态
(1)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2)寺院经济:随着佛教的传入,统治阶级为了麻痹人民,对寺院进行了大量的扶植,形成了寺院经济,尤其是南朝最为明显。
3.赋役制度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1.【释·核心概念】
(1)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发明的一种早期炼钢技术。它以生铁和熟铁为原料,将它们加热到生铁熔点以上,合炼而成钢。
(2)寺院经济: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经济形式。寺院经济存在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兵源和财源的问题,因此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受到国家的制约。
(3)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令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的户调制,下启唐代的租庸调制。它由汉代的口赋、算赋等人头税演变而来,征取物由货币改为实物,并把户调与田租结合。其中“租”,即田租,为受田农民每年向国家缴纳的粮食税;“调”,即户调,为受田农民每年向国家缴纳的布帛税。
2.【挖·教材延伸】
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学思之窗”,从《宋书》中关于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的描述中可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试答:

【链·教考衔接】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均田令和租调制的关系、互市贸易的发展及边疆和内地经济的交流等,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视角。
【素能特训】
素能 江南新篇——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史料 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政权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一方面,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①;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麦、菽类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两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以富庶称雄于海内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②。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问题:(1)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这些经济开发如何影响了东晋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格局
主旨:史料主要阐述了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信息提取:①南迁人民推动生产技术进步;②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及其影响
试答:


唯物史观——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心南移 使原先落后的江南地区逐渐赶上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特训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知识特训】
一、思想
1.思想多元
(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4)玄学:魏晋时期,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兴盛。
2.反佛斗争
(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北魏、北周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
出现了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三、艺术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字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皆精,世称“书圣”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四、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医学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五、中外交流
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天竺取经。伴随着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1.【释·核心概念】
(1)魏晋玄学:在东汉经学衰微、纲常名教动摇的背景下产生的新道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了儒家学说,主要讨论本体论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时代特征。
(2)王羲之: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2.【挖·教材延伸】
(1)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学思之窗”中,《齐民要术·序》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信息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其社会根源是什么
试答:



(2)观察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图,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试答:



【链·教考衔接】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认同儒家思想的表现及意图,对标当今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视角。
【素能特训】
素能 多元交融——魏晋时期思想与文艺的特点
史料一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①。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②。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③。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史料二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④。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⑤……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摘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
(2)概括史料二中的“魏晋风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主旨: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汉晋之际儒学出现信仰危机的多重因素;史料二主要阐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信息提取:①儒学走向烦琐化、封闭化;②社会环境动荡冲击儒学信仰;③魏晋玄学兴起冲击儒学信仰;④崇尚自然;⑤恣意任性
试答: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
(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24·辽宁卷,2)下表所示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 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 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 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读 ①时间信息:北魏。 ②空间信息:皇族女性墓志。 ③设问信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内容反映的本质
提 A 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排除A项
B 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
C 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
D 根据表格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再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故选D项
调 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北魏认同儒家伦理
获 D
北魏政权接受儒家思想的途径和措施
方面 途径和措施
教育 设立官学,重视儒家文化;发展私学,传播儒家思想
政治制度 形成士大夫政治,依儒家理念治国;改革官制,任用汉族门阀士族,传播儒家法制理念
文化礼仪 推行移风易俗,全面改革旧俗;重定五德历运,确立北魏正统地位
经济 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体现儒家的重民生、以农为本理念
民族交融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促进文化交融
真题再练
1.(2024·安徽卷,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2.(2024·重庆卷,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受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受田
C.承担赋役是受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3.(2024·广东卷,2)下表所示是《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赏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留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由此可知 ( )
A.北方游牧经济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参考答案
特训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2.提示:江南地区政局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加上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南方一跃成为富庶之地。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1)主要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北方农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南方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广州因海上贸易的兴盛而富庶。
(2)影响: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为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南方的经济实力,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中心;促进了手工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训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2.(1)提示:
思想: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社会根源: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2)提示:北魏时期佛教盛行;佛像雕刻艺术发达;佛教出现本土化现象。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原因:(1)儒学的烦琐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特点:崇尚自然、风流自赏;恣意任性,清淡之风。
体现: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绘画方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
真题再练
1.C 解析:根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这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市镇主要在明清时期兴起,排除B项;榷场的设立是在宋朝时期,排除D项。
2.C 解析:北魏规定“奴从耕,婢从织”,这意味着虽然奴婢没有直接授田,但他们的劳动仍然是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齐规定“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这意味着婢女如果不在授田范围内,就不需要缴纳赋税。隋朝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明确指出妇女、奴婢和依附民不需要承担赋税。由此可见,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不同群体在均田制下的不同情况,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并不意味着北齐奴婢不再授田,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北魏时期部分皇帝的赏赐依然是牛马、奴婢等,这体现了鲜卑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故选C项。皇帝赏赐牛马并不代表当时经济衰落,排除A项;赏赐多少牛马根据的是功劳大小,无法体现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表中时间内北魏尚未进行俸禄制改革,484年孝文帝实行俸禄制改革,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